一、E-供需链下,企业财务监控的现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在我国的发展同国际潮流一样,可以说是一日千里,给我国的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相比之下,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财务监控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1.未建立支持E-供需链有效财务实时监控的信息集成环境
在我国,大多数开展了E-供需链和管理信息化的企业,由于缺乏对E-供需链统一的总体设计和健全规范的管理基础,信息集成环境并未建立起来。节点企业的财务与业务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协同和一体化。这样,各个部门之间、总分机构之间是孤立而封闭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企业使用计算机的目的通常只在于解决个别的、特殊的会计、财务和业务问题,很少从网络角度来构思和设计。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信息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信息化”,企业的整个管理架构和工作效率,实际上很多业务是手工操作的“搬家”。因此,E-供需链节点企业之间企业还无法建立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系统,无法实时准确地提供各节点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信息通道的不通畅、信息传输的不够及时和迅速,使财务监控未能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财务监控的滞后和失效自然是难以避免了。
2.传统的财务流程和财务信息无法满足E-供需链财务实时监控的需要
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财务流程。任何资金流总伴随着物流的变动。而传统的财务流程和会计反映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实际业务发生。会计数据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而不是在业务发生时实时采集;会计数据的加工是对那些已经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重新表述;而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后结果——财务报告也并不能被直接利用,而是要经过若干道程序才能到达使用者手中。这样的财务流程,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永远是滞后的,财务总监根据这些信息所做出的财务监控也只能是事后的监控,“实时”根本不可能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有用性和价值,也决定了财务监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只有当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实时信息时,财务总监才能据以实时地监控E-供需链及其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3.采购活动的财务监控无法正常开展
E-供需链的每一个节点企业的采购环节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重要环节,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高低和利润的多寡,并且限制了企业成本控制的空间大小。因此,财务监控首先应在采购环节上起到应有的监督、控制和合理调配资源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管部门和财务部门等是一个个缺乏联系与沟通的“信息孤岛”,这使财务部门与采购及仓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道道无形的隔阂,这种隔阂常常导致采购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上存在不必要的紧张与矛盾,彼此之间无法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在E-供需链上,节点企业不知道有哪些供应商,各自质量如何,价格如何,供应商变更情况及原因,选择供应商的标准,采购频率如何,何时订货,何时需要多少采购资金等信息,这些只是采购部门的“秘密”,财务部门不易从正常途径获得;而仓管部门产生的材料领用情况、材料变质或损耗情况等信息,生产部门产生的材料耗用情况、材料质量情况、边角料浪费情况等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地传送到财务部门(财务总监)手中。这样,财务会计工作就变成了与采购过程相当脱节的工作。大多数财务人员的视野仅仅局限于“会计问题”而不是更高层次的管理问题。而财务总监由于没有实时动态信息的支持,无法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充分而有效的监控。例如,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问题,有关信息实际上在采购人员和生产部门有关人员中就已经积累很多判别经验,但由于这些信息无法及时传输给财务总监,财务总监在不知情情况下,不可能对此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反馈给采购部门,要求对E-供需链的供应商中选择材料质量和价格最优者。在实际工作中,这类问题经常被发现,但因为缺乏有力的信息作为监控的依据,无法得到有力的控制。
4.物流和库存管理的财务监控失灵
E-供需链的物流和库存管理被看作一种重要的业务。传统的库存管理仅注重在库的存货管理,而对在途中流动的物流很少加以监控。原因比较简单,财务与仓库往往到月底采取数量相核对的做法进行对账,大规模盘点则一般在年底进行。而此间的库存管理则由于财务总监无法得到实时的信息而无从进行监控。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库存管理账账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是很“正常”的现象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企业到底有多少库存?存货在仓库滞留了多长时间?哪些存货积压严重?哪些存货已变质或毁损?哪些存货控制不严?这些问题,财务总监无法确切地了解。厦门某一家国有企业,数百吨钢材由于保管不善而报废,而财务总监在此过程中毫不知情,报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财务总监固然有失职之责,但假如财务总监能及时地获取有关信息(因为钢材的保管环境仓管人员是知道的),这一损失很可能就可以避免。可见,在手工条件下或信息孤岛情况下,使财务总监实施财务实时监控成为不可能,无法合理规划库存占用资金、完善库存管理,利润被不合理的库存所蚀没。
5.核心企业对供需链节点产品生产过程的财务监控不力
对于生产性企业而言,产品生产是其全部经营活动的重点,因此也应是财务总监进行财务监控的重点。对产品生产过程如果监控不力,往往放纵了产品生产计划无法按时完成,生产成本预算形同虚设,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并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存发展空间。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由于“信息孤岛”的缘故,财务总监并不能及时获得来自生产环节的有关信息,无法实时地做出反应,财务部门对生产活动所作的只是事后的核算。以生产成本预算控制为例,企业按一定标准制订出生产成本预算之后,为保证预算所确定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对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监控,以及时发现和制止不合理的开支,防止和克服损失和浪费现象,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正确地对实际成本偏离预算水平的部分进行纠正。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由于工作、精力所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刻跟踪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关信息只能在月末由财务部门经过处理后获得,这使得对生产成本预算的执行的监控基本上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且不论信息滞后会不会使这些信息失真或失去原有价值,单是这种滞后性就足以使财务监控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使财务监控失去效力,预算的执行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6.销售和应收账款的监控缺乏力度
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实现过程,是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销售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应收账款的管理又意味着销售能否转化为现实的资金和发展动力以及企业能否进一步扩大业务。因此,对销售和收款管理的财务监控同样要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如何制定销售计划并对其进行有效追踪与考核?如何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如何管理应收账款?如何对客户进行严格的信用控制和及时地进行催账与对账?如何尽量避免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些都是财务监控应予关注的问题。然而我国国有企业,在手工或信息孤岛环境下,财务总监并不能及时获得有关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财务部门所做的工作往往仅限于被动地进行事后反映销售活动和应收账款变动情况,而不是主动地发挥实时控制作用。例如,即使是在受财务总监影响最大的信用政策方面,由于财务总监并不能取得有关客户的信息,无法实时地对其信用进行分析和制订出合理的信用政策,销售部门也无法利用财务总监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客户进行筛选。其结果造成销售与应收账款的严重脱节:一方面是销售的大张旗鼓和风风火火,另一方面又是大量坏账和三角债的局面。这些问题吞蚀了企业的利润。假如财务总监能够施行实时监控的话,这些问题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中,即使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系统,但由于管理思想理念的落后,业务之间不协同,财务与业务不协同,总分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有时还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财务总监无法获得实时动态的信息,使财务监控不力,更谈不上实时监控了,其结果必然是采购成本居高不下,物流资金和库存积压控制不力,资金回笼常出现困难等严峻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