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着无序竞争、技术落后、搭便车等普遍现象;融资难和贸易壁垒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全省中小企业创产值111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590亿元,实现利润527亿元,上交税金269亿元。(三)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引入浙江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企业集群的形成。

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问题的探讨

王 琪 王明华[1]

摘 要:在企业集群区域中,由于大量相关产业内中小企业的集聚,使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获得游离企业难以模仿的成本、创新、市场和规模扩张的优势。目前,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着无序竞争、技术落后、搭便车等普遍现象;融资难和贸易壁垒加强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与分析,目的在于识别影响和决定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握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发展规律,为政府部门针对中小企业集群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集群效应

在中国经济20年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一些城镇,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中小企业甚至支撑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半壁江山。很多地区的中小企业并不是离散地、相互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簇拥紧密抱团,构成一个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集群。因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浙江现象引发的思考

(一)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浙江历年来既是国家投资最少的省份,又是资源小的省份,改革开放后表现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3年,该省GDP总量、人均GDP都名列全国第四,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浙江是中国中小企业最集中的省份,1999年,全省共有单个企业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103万家,约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99%。全省中小企业创产值1118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0590亿元,实现利润527亿元,上交税金269亿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在20%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上交税金等7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以温州市区为主体的皮鞋、服装、打火机、制笔、眼镜等加工业,以台州地区为中心的精细化工、摩托车等加工业,以宁波地区为主体的服装加工业,以杭嘉湖地区为主体的丝绸加工和家用电器生产业,以绍兴地区为中心的轻纺、化纤加工业,以义乌市为中心的小商品加工业,以永康市为中心的小五金加工业,以海宁市为中心的皮革加工业,以嵊州市为中心的领带加工业,以诸暨大塘镇为中心的袜子加工业,以乐清柳市镇为中心的低压电器加工业,等等。据统计,1999年,浙江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集群有306个,总量达2664亿元,其中10亿~49亿元的区块有91个,50亿~99亿元的区块有13个,超100亿元的区块有4个。

(二)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

1.企业彼此在空间上很接近,从事相同或相近的行业。企业的单体规模小,但总量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如诸暨大塘的袜子产业区,虽然80%以上的企业资产在50万元以下,但8000多家袜子生产企业和2000多家配套企业的整体协力,使大塘袜业的年产量达到50亿双,产值近百亿元。

2.各企业生产和经营联系紧密。区域内企业网络发达,分工协作强。如湖州市织里镇童装特色产业区,就是由6600家童装生产企业,466家印花企业,1021家绣花企业,872家面料辅料企业,39家缝纫机配件户,37个联合托运站共同组成的一个错落有致的区域性生产体系。

3.企业与专业性市场联动性强。几乎每个企业集聚区都伴有相应的专业市场,如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绍兴的中国轻纺城、永康的中国科技五金城、嵊州的中国领带城,等等,浙江是个民营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个市场大省。一方面,企业的产品依靠专业市场来销售;另一方面,区域专业市场需要企业的产品作为商品。它们互为依托,联动发展。

(三)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引入

浙江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企业集群的形成。由此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欧洲和北美少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保持平稳增长,这种特殊现象引起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意大利素有小企业王国之称,其数量之多,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他工业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位居发达国家之末,但其经济总量却是世界第五。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对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家一些经济活跃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大批中小企业通过发展相互之间高效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即企业集群,依靠企业集群保持了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

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定义并不完全统一。在各自的定义中,其内涵、着眼点都有一定的差距。最早对中小企业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1890年),他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是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小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小企业集群。而胡佛(1975年)将小企业集群看做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我国对这个问题研究比较深入者首推江浙的学者,他们在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学或者社会学的观点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有代表性的是仇保兴(1999年)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①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②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③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④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⑤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⑥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原因及其效应

(一)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原因

马克思从分工与协作的角度分析说明中小企业集群的存在原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分工与协作利益的论述可以看做是中小企业集群存在原因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分析了协作可带来规模效益以及分工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协作带来的规模效益来源于:协作劳动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和精神振奋,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而节约费用。马克思也分析了分工是如何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工人终生从事某一种简单操作,从而成为“局部工人”,他花在这一操作上的时间,比循序地进行整个系列的操作的手工业者要少;分工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及劳动强度;分工使局部工人终生从事某种固定操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劳动方法的完善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内部规模经济是由单个企业内部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形成的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他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说明中小企业集群为什么存在。他认为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这种高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

经济学家胡佛(E.M.Hoover)也认为规模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任何一种产业都存在三个不同层次的规模经济:单个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经济;单个公司(联合企业体)的规模经济;该产业在特定地方的企业集中的规模经济。这最后一个层次的规模经济正是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规模经济。

(二)中小企业集群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是指中小企业集群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迈克尔·波特、陆国庆、曾忠禄等人对此都有所研究,他们的研究认为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原因在于:①更好地接近供应商及专业人才。中小企业集群集中了大批的供应商,可降低交易成本并使原料及备件的库存降至最低。集群吸引了大批专业人才,使企业吸收人才时可降低搜寻成本。②易于获得专业的信息。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集群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③互补性。中小企业集群内成员之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使客户愿意来此采购。④公共设施的增效作用。一方面,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鉴定等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⑤更好的内在动力。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由于互相熟悉产品及相关活动成本、费用和构成及技术状态,较易于进行业绩比较,由此形成的内部竞争压力可促进企业进步。

2.促进创新。该作用体现为:①在中小企业集群内,由于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和频繁的联系,先进经验、技术和技能的外溢更迅速、更彻底,使企业能很快地采用新技术。②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更容易找到创新所需要的物品和条件,供应商和合作者们也容易参与创新过程,从而确保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

3.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进而使中小企业集群扩张。原因在于:①由于需求和客户集中,更易产生新供应商。②人们更容易发现市场、服务缺口,从而建立新企业。③新建企业进入障碍和风险都低于企业集群外的企业。④新企业的大量形成,使集群不断扩张,而不断扩张的集群,使上述各种利益倍增。

4.中小企业集群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保持了企业的灵活性。

5.中小企业集群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成功的企业集群往往是多工序的产业链在某一地区的集中,这种集群一旦形成,其他地区或大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模仿它的成功要素。

三、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一)成本优势

1.提高生产率。企业集群可以使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分工更为精细化,一个企业可以集中于该产业的某一工序或某一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通过分工合作,使它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克服自己内部规模经济的弱点,从而可以节约成本,产生高效率。

2.降低交易费用。单个的企业在市场中将大量资金耗费在运输、收集市场信息、学习专门技术知识上,集群中的企业将节省这些交易费用。另外,集群内的企业其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产业文化,集群内的企业其交易并不一定用契约而主要靠“信任和承诺”来维持。相互之间口头上就可以达成合作协议,而且违背协议很容易在区域内传开,导致违约方身败名裂、得不偿失。这样,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能促使交易双方很快地达成并履行合约。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

3.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由于集群内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使其在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公共物品及服务机构上可以共享。此外,集群内企业的互补性,促进了相关企业在市场、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共同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二)创新优势

1.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汇与共享的平台。在企业集群中,某个企业所获取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及自行研制的产品技术创新成果,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在集群中流溢散播;专业市场以强大的能量从外部采集和吸纳各类相关的市场技术信息,使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缺口;企业之间通过人员流动、私人交流等形式,为准确地传递隐含类知识提供渠道,进而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在企业集群内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商品展览、促销活动、学术或商业会议,为企业提供了通畅的商业信息,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源泉。

2.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在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是非常激烈的。竞争促使它们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能首先从市场中获得第一杯羹,给其在短期内带来极大的收益。同时,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产品销路,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创新是一个企业及企业集群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有利于吸引专业人才,从而为集群创新提供人力资本。由于企业集群快速成长与壮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因而其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吸纳能力和吸引力都远远大于分散企业,从而进一步为集群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形成企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市场优势

1.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成熟的企业集群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生产性企业集群,而是由生产性企业与流通性企业共同构成的。企业集群的发展为在区域内形成专业市场提供了条件,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例如,在有“中国五金之都”之称的永康市,因为集聚了成千上万的五金生产企业,所以有闻名全国的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形成,而中国科技五金城又以强大的辐射力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

2.有利于形成区域性品牌。区域性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企业通过集聚,利用群体效应,可以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共同推广商标,共享集群信誉,从而建立区域性品牌,大大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如今在国内只要买袜子,就会想到诸暨大塘镇;买小商品就会想到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买领带就会想到嵊州的中国领带城;买低压电器,就会想起乐清柳市镇。

3.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在网络经济背景下,可以通过集群内的龙头企业建立的产业网站,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带动集群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单个企业可以利用企业集群的产业规模和区域性品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推动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

(四)规模扩张优势

1.易于创建新企业。由于集群区域内企业的盈利示范效应,会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进入。同时大量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创业者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缺口创立新企业。

2.有利于产业链的扩张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核心产业的集聚将产生对上下游关联产业的更为激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集群区的主体产业一般是第二产业,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集群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如生产要素市场、产品销售市场以及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企业集群的发展。

四、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企业集群目前在中国只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在企业集群自发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外部协调和内部整合力量,在自由的市场博弈过程中使市场秩序混乱,效率降低,内耗产生。其次,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未跟上,制约着企业集群的发展。企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一)经常发生过度竞争

一种类型是由于产业过度进入,而生产要素退出较慢,导致供远大于求。特别对于进入壁垒低的行业,一旦出现旺盛的需求,往往会导致过度进入的现象,这也是一个“连锁反应”,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对基础产业的巨大需求,造成能源、原材料等供应紧张,使这些本来产业壁垒较高的基础产业的规模经济的壁垒也失效,加上企业集群内的信息、知识与技术传播和扩散更为迅速,在区域内会形成单一产品的情况,过度竞争、产品的无差别化会形成低水平竞争,影响企业集群的竞争能力。如江苏某镇由于前几年生产不锈钢制品具有高利润的示范效应,导致产业过度进入,目前企业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的竞争中。第二种类型是由于替代品发展或出口市场的变化,由于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存量资源的过度竞争。如德国的里切藤伏尔地区的柳条制品编织业在20世纪50年代被塑料制品替代,产品市场萎缩,而经历产业转轨的变化,导致企业群衰退。类似的还有如现有资源中生产或配置效率的提高等原因导致过度竞争。过度竞争的结果表现为:产品价格在长期内处于产业平均成本之下;在产业低效益的前提下,生产要素也难以向其他产业流动和转移;产业的产出水平对经济景气度不敏感,而价格则敏感与多变,产业的平均状况恶化。

(二)技术层次偏低,技术装备落后

企业集群内部大多是中小民营企业,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集群内的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为主。大部分企业集群区都存在类似问题,如企业技术装备率低、技术层次与科技含量低、进入壁垒不高,产品大多是“大路货”,而且结构单一。长期以来,把产品锁定在低级市场,产品竞争力不强,很容易遭到行业经济危机的打击,市场风险较大。

(三)一些小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搭便车现象普遍

一些小企业的质量、商标、品牌意识较淡薄,大量企业没有注册商标,假冒他人商标生产的情况屡屡发生。他们习惯于模仿,由于模仿这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不少有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其创新行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不能内部化,以致创新者的私人收益率大大低于社会收益率;加上创新成本高、风险大,而模仿费用低、风险小,因而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过度的模仿往往使得创新产品的供应在短期内达到饱和,创新企业还来不及享受创新带来的利润,就不得不马上陷入激烈的恶性竞争中。于是,大多数企业又进一步依赖于模仿,从而出现了创新能力供给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面对日益加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一些中小企业集群已意识到要从片面的依赖模仿逐渐转向创新,但总体而言,研发投入明显不足。

(四)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私人所有,信誉度不高,另外银行对其进行评估的成本相对较高,对其放贷的收益率低和风险较大的特点,使得银行都不愿意贷款给民营中小企业,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民营中小企业与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很高,使得它们养成了不靠银行发展的习惯。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集群内金融秩序的混乱。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靠私下融资,浙江地区一直存在比较活跃的民间融资活动,这在法律上是非法的,在操作上是不规范的,其运行成本、交易成本和风险都要高于正式金融业。目前学术界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讨论得比较多,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关注此事并做了一些改善性的尝试。

(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遭遇的贸易壁垒加强

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产业竞争的现实情形看,不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组织方面,地方企业集群都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来自遥远的竞争对手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廉价的出口产品很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指控;另外,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也越设越高。如2003年上半年的温州打火机遭遇欧盟CR法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自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危机感,政府的相关服务缺失,行业协会也不够成熟。一个年产量的80%出口、占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70%份额的集群尚且如此,其他中小企业集群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五、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目前,已有的中小企业集群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其他中介机构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步伐,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仅靠市场的力量以及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企业发展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和因势利导。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与调控作用

实践证明,现阶段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不仅是发展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繁荣的关键因素。这有赖于政府部门对地方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提出积极而有效的产业政策,在大原则和大战略问题上判断准确。就政府介入的层面而言,一是投资建设技术支持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保持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优势;二是提供激励制度,激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包括道路、水电、通讯等;四是教育和培训,建设学习型组织和社会;五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建设优质的发展软环境。

(二)改善企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发展环境。首先,要创造企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企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等公共政策。发展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其次,要改善企业集群的产业经营环境。重点宣传企业集群形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提高企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再次,要优化企业集群发展的硬环境。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范的专业园区建设,通过专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

首先,要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次,要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建设、改造市场,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发挥市场的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

首先,要因地制宜。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尽快形成竞争优势。其次,要适当集中。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必须有所取舍,集中力量,在一个集群区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产业,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把产业做大做强。再次,要打造区域性品牌。单个中小企业很难自创品牌,而区域性品牌的建立,可以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营造市场优势,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

(五)提升企业群体技术平台

首先,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速淘汰落后设备,积极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其次,要提升信息化水平。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企业现代化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超前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集群区域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再次,要加强人才培养。阻碍小企业进行创新的瓶颈是缺乏人才,各地方政府要建立非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人才培训,特别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素质。

(六)推进企业集群国际化经营

企业集群的发展要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首先,要引导集群区域内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借助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等优势,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发展集群的龙头企业。集群区域内一般都有若干个带动作用较强的龙头企业,要加快做强做大,使之成为集群内的核心主体,带动配套企业共同提高国际竞争力。再次,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衍生和繁殖能力,鼓励企业集群突破地方区域发展的限制,走出国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支持企业集群在向外输出商品的同时输出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生产要素。

参考文献:

1.胡钧浪:《企业簇群与中小企业发展》,《特区经济》2002年第12期。

2.袁红清:《企业集群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地理》2003年第6期。

3.谯薇:《中小企业集群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储小平、李桦:《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

5.魏守华、石碧华:《企业群的竞争优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6.夏晓军:《温州民营企业集群的缺陷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6期。

7.郭金喜:《乡镇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展望》,《乡镇企业研究》2003年第2期。

8.李永刚:《浙江民营企业的群落式衍生扩张》,《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5期。

9.于忠珍:《企业群落理论与民营经济园区建设》,《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0.陈光金:《块状民营经济的集聚——扩散效应》,《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1月5日。

【注释】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昌市,330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