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通过国际化经营,才能形成石油资源、资金与技术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中国石油企业获得采用国际油价的好处。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中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中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提高能源利用率对化解影响中国能源安全中的消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三、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国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是能源市场开放,加快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利于扩大能源市场开放,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能源资源配置,更有效地解决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政策措施应重点放在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方面。

1.加快构建竞争性的能源市场,促进能源工业发展

在能源工业中,企业经济效益的差距不仅与所有制有关,而且与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组织状态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于国有控股企业;市场垄断程度越高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越高,国有控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差距越大。因此,建立竞争性的能源市场,打破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石油生产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石油生产企业;取消上下游领域和南北海陆地域的限制,为石油企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面开放上游和管道领域,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勘探开发和管道运输。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竞争性能源市场,不仅有利于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有利于缩小国有控股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差距,改变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地位。

2.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优先使用国外石油资源

由于石油资源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这就决定了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和销售必须是国际性的。只有通过国际化经营,才能形成石油资源、资金与技术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中国石油企业获得采用国际油价的好处。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外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在海外开发的石油受进口配额的限制,不能销往国内。由于国内也采用国际油价,仅从企业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在国外销售对石油企业没有不利的影响,而且可以直接获得外汇。但对于国家来讲,石油是一种战略物资,某些用途具不可替代性,在非正常情况下不能直接与货币等价。海外石油在海外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石油工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意图的全面实现。把海外石油资源运往国内消费,实质上是保护了国内石油资源,减少中国未来石油短缺的压力,增强中国未来石油自给的能力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为此,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石油进出口管理体制,为进口海外石油提供便利条件。

3.建立石油勘探开发专项基金,保证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石油工业是资源性产业,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拥有的资源储量,为了保证中国石油生产企业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当石油价格低于石油生产企业的成本时,可以申请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基金,保证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持续进行。从性质上讲,石油勘探开发专项基金与石油战略储备均属于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性质,它是从生产方面防止中国石油供应的中断、保证国家的石油安全。建议国家用三大石油公司的部分国有股分红设立石油价格风险基金。从理论讲,中国还有大量的油气资源没有探明,因此,中国不必像日本那样,要求建立民间石油储备,而是建立石油勘探专项基金,以便在国际油价低迷的条件下,中国本土石油资源勘探不受影响,保证一定的石油资源储备,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石油供给安全。

4.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积极寻找新的能源合作伙伴

在继续与中东地区扩大石油贸易的同时,要继续加强与俄罗斯、里海、东南亚以及拉美地区产油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分散石油进口来源,降低风险。在实行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时,要及时掌握国际环境的变化,注意分析竞争对手的动向,以政治外交、经济等多种手段,保证能源供应多元战略的顺利实施。

5.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效率低是中国能源消费量较大的原因。提高能源利用率对化解影响中国能源安全中的消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必须把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能源利用率要以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同时,要在全社会提倡节能意识,把节能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张晓晶.中国市场化进程报告: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管理世界,2004(3)

3.樊纲,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著.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王俊豪,周小梅著.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赵经彻著.国有煤炭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7.常欣著.规模型竞争论——中国基础部门竞争问题.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林伯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改革进程与配套改革.管理世界,2005(8)

9.于立,刘劲松.中国煤、电关系的产业组织学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4(8)

10.史丹.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以能源工业为例.经济管理,2002(4)

11.史丹.中国当前油价机制的效果、缺陷及完善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3(9)

12. James V. Koch,1980,“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rices”,Second Edition,Prentice-Hall,1980

13.DAN SH I,2005,“Energy Industry in China:Marketization and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China& World Economy,July-Aug,2005

14. John N. H. Britton,1976,“The Influence of Corporate Organization and Ownership on the Linkages of Industrial Plants:A Canadian Enquiry”,Economic Geography,Vol.52,No.4,pp.311-324

15. Charles G. Schmidt,1975,“Firm Linkage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Change:A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Economic Geography,Vol.51,No.1,pp.27-36

【注释】

[1]本报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B类课题“能源工业市场改革研究”总报告。课题主持人:史丹;课题组成员(按笔画排列):马军、王燕梅、刘戒骄、吴安、吴康、余菁、张余文、周维富、董利。本报告执笔:史丹。

[2]桂世镛、张卓元:《经济参考报》,2003年10月24日。

[3]参见Ann Ducca.“U.S. Natural Gas Market Regulatory Framework,”presented at the Fifth U.S.-China Oil and Gas Industry Forum,June 13-15,2004,Shanghai,China.

[4]原玉廷、杨素青:《中国市场化进程回眸》,《北京日报》2005年2月7日。

[5]杨家纯、郭军:《中国煤炭市场结构取向》,《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