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特定要素模型就纯理论层面而言,特定要素模型在1970年代的兴起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最为重要的扩展之一。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第三节 特定要素模型

就纯理论层面而言,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s Model)在1970年代的兴起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最为重要的扩展之一。本质上说,特定要素模型是对新贸易理论基本框架中要素流动性假定的突破。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度的差异,而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则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可以更好地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根源。因此这一模型业已成为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最早提出特定要素概念的是Jacob Viner(1931),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称为Ricardo-Viner model。Paul Samuelson(1971)(52),Ronald Jones(1971)(53)和Michael Mussa (1974)(54)的研究工作使得特定要素模型正规化,并成为国际贸易教材的标准内容。在Jones(1971)和Samuelson(1971)的研究基础上,Ruffin and Jones(1977),Neary (1978),Magee(1980),Kalyan Sanyal and Jones(1982),Jones andSugata Marjit (1991),Jones and Marjit(2003),Jones(2006)等都致力于特定要素模模型的发展和深化。

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琼斯(1971)放松了李嘉图的要素流行性假设,把农业报酬递减的假设推广到所有部门,提出了两部门三要素的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在两部门环境中只有劳动一种要素能够在国内自由流动,而且资本不能够自由转移。他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自由贸易将会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出口行业特定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上升,进口行业特定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下降。同时流动要素名义收入上升,实际收入不确定。

琼斯(Jones)和萨缪尔森(Samuelson)将微观经济学的生产与成本理论中的短期分析方法引入国际贸易理论,建立了特定要素模型(又称为R-V模型)。如果说HO模型是一种长期理论(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在部门间自由配置),特定要素模型则是一种短期理论(短期内特定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引入特定要素之后,国际贸易对贸易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不适用于萨缪尔森—斯托尔珀的结论,在长期内国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源于不同部门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受到的影响不同,不论哪个部门所使用的又要素均如此;但在短期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因为特定要素的存在,不同部门的特定要素所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实中影响贸易政策制定者的利益集团为什么往往具有部门色彩,而与要素所有者并无直接关系。

一、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Jones(1971)(55);Sam uelson(1971)(56)

李嘉图模型说明了贸易的潜在利益,指出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都能从贸易中受益。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可以从一个部门向另一部门自由转移,所以贸易对收入分配没有影响,每个个人的福利都因国际贸易得到改善。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分配格局有很大影响,因为资源不可能随时而且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而且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长期条件下,我们假设: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经济学家又将短期因素引入到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中,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理论。特定要素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这一模型对人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非常有益的启示。

(一)短期生产要素

在短期内,我们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所谓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不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结构变化对不同要素价格产生不同影响,导致企业要素收益的变化;尽管在长期内,要素能完全自由流动,但在短期内,工厂的规模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虽然劳动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所以可认为在短期内劳动可自由流动。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长短期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生产要素包括三种,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要素。

(二)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其具体包括: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特定要素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模型的均衡:(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wf>w)。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具体均衡情况如图3.3.1,这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L,其他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

wx=Px MPLX rx=Px MPKX

wy=Py MPLY ry=Py MPky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VMPLY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img69

图3.3.1 埃基沃斯方框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 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 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三)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总的来说,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长期一样,也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化来传递的。当达到新的均衡时,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该国的劳动价格与特定要素价格都发生了变化。

1.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

根据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分配方程,在开放条件下达到均衡时进、出口部门的实际工资可写成下列形式:

img70

由于两个部门的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对于劳动者来说,若其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则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

2. 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img71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3. 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酬可表示为:img72

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涨而流出部分劳动之后,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下降,因此,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下降了。

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4.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在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将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即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降低出口部门、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化。在短期情况下,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所以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二、特定要素模型的政策含义

Ruffin and Jones(1977)(57)首次明确分析了特定要素模型的政策含义,他们认为特定要素模型在政治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即使在两商品模型中也不例外。假设选举前投票人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是否对进口征收进口关税。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将积极支持进口关税的征收,而其他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将会强烈反对。以工资形式获取收入的要素所有者会持什么态度呢?贸易保护会提高名义工资率,但是也同样会提供生活成本。这就会使很多投票人在选举当天放弃选举,因为他们的实际收入并不十分依赖产出水平。在权衡之后,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劳动要素拥有者将会温和地反对贸易保护。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每逢选举时出席率较低的原因。反之,如果投票人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移民问题,那么特定要素所有者的收益和损失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就很容易结成政治联盟。

特定要素模型的设定有两种诠释:一方面两种特定要素是完全不同的,比如Jones (1971)文中分析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另一方面,两种要素短期内是特定要素而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可以互换的,比如Neary(1978)(58)文章中所提到的两种资本要素。Neary(1978)对于特定要素的诠释在解释特定要素模型与标准HO模型的关系时适用性较广,两种要素在部门间使可以自由流动的。Neary的研究揭示了经过一段时间,一个特定要素模型是如何转化为一个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移动的HO模型的。

Magee(1980)(59)认为,部门特定的资本要素拥有者在长期可能改变其对贸易保护的态度。Magee指出,在贸易政策分析中,特定要素模型具有很大的优越性。NKalyan Sanyal and Jones(1982)(60)把生产范围中间环节的贸易联系用一种不同的模型表述出来,在该模型中,一国采用劳动和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中间产品(middle products)包括可以从世界市场上采购的加工产品、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该国可以出口一些中间产品,以换取更适合本国最终消费品生产的、外国使生产用本国没有的特定要素生产出来的中间产品。换言之,本国最终消费品的生活可以使用两种流动要素:劳动和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加拿大经济学家Doug Purvis称这种情况是贸易解释HO定理,而不是HO定理解释贸易。

特定要素模型如何与HO定理进行协调呢?在两种商品情形中,特定要素模型与HO模型的区别通常在于自由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生产的效应不同。正如Samuelson (1948)所说,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很小,这两个国家拥有相同的技术,面临同样的可贸易品价格,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但是特定要素模型不具备这个特点。3种要素超出2种商品的数量,任何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势都会消失。比较要素在国家间可以自由流动所产生的效应,在两要素量商品的HO模型中,要素从一国流向另一国可以被产出结构的变化所吸收,而无需引起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在特定要素模型中,3种要素、2种商品,给定商品价格水平,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要素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劳动经济学家对特定要素模型非常青睐,通过特定要素模型来研究移民对国内工资率的不利影响。

Jones andSugata Marjit(1991)(61)的研究表明:当特定要素模型扩展到n种商品和n+1种特定要素的情形,同时HO模型扩展到n种商品和n种要素的情形时,特定要素模型和HO模型的区别就不那么明显了。当扩展多高维模型时,任何商品价格的上升都会增加该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报酬、降低其他要素的报酬,无论是HO定理还是特定要素模型均是如此。当一种特定要素的报酬增加,其他要素报酬会降低,只有可自由流动要素的报酬没有明显变化。假设这种自由流动要素不是劳动,而是使用所有特定要素生产的半制成品,这种新的模型——生产流动要素模型(produced mobile factor model)就变成HO模型,满足上述的条件:当价格变化时,有一类要素拥有者真正受益者,其他要素拥有者是受损者。以上结果使得特定要素模型更适合一般均衡生产模型的分析,因为当把特定要素模型拓展到高维时,特定要素模型拥有几个显著特点:其一,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产出也上升,会从其他部门吸收更多的资源(自由流动要素);其二,如果特定要素的禀赋增加不仅使要素报酬减少,而且会提供工资率并降低所有其他特定要素的报酬,其后果令人惊讶:与要素禀赋增加的特定要素相比,其他一些特定要素的报酬降幅可能会更大。

Jones and Marjit(2003)(62)的研究中有两种劳动力,即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他们分析了提供将非熟练工人转化成熟练工人的培训将会对工资溢价(wage premium)和工资水平产生的影响。Jones(2006)(63)认为,在多种要素情形中HO模型不那么有用,因为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而两种要素多种商品形式的特定要素模型迄今还没有。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贸易会鼓励各国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生产,两种要素的HO模型也可以清楚地说明根据世界商品价格和本国要素禀赋,一国应生产那种商品。但当一国经济增长并且资本——劳动的要素禀赋比例增大时,生产选择变成是内生的。设想过去生产的一种商品现在无法取得相同的资本报酬,因为有新的商品加入到贸易中来,如果资本成为特定要素,只要资本回报超出残余价值(scrap value),该产业就会继续从事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必须增加新的生产资本否则不能存活的产业还会继续生产的意义。

特定要素模型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因为它揭示了不同部门或行业对贸易政策所持的态度。假设资本归业主或股东所有,自由贸易将会使出口部门的资本家(或厂商主)受益,进口部门的资本家受损。因此,两个部门的资本家对自由贸易将持相反的态度。对于两个部门的劳动者来说,他们对自由贸易的态度不一。因此,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常会有来自不同部门的势力干扰。来自于出口部门的利益集团,会鼓动政府采取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而来自于进口替代部门的利益集团,则会极力鼓动政府采取严厉的贸易限制措施。所以说,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左右贸易政策的制定。

三、小结

特定要素模型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扩展到高维的情形。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2×2模型的结论难于扩展到高维情形,而特定要素模型则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扩展到n个部门、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都使用一种特定要素和一种统一的流动要素的模型中,基本结论不变。这一扩展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总体替代特征(gross substitution property)(Jones,1984)。这些特征使得特定要素模型在处理一些多部门生产问题时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不仅如此,特定要素模型虽然本质上完全是一般均衡模型,但是它具有和单一部门局部均衡分析一致的特征,因此可以在避免一般均衡模型的复杂性和可能引起的悖论的同时,建立起符合经济学直觉的模型(Samuelson,1971)。比如在竞争性均衡模型中,由于要素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因此不存在超额利润问题,而在特定模型中,利润可以处理为特定要素的报酬。实际上后来对荷兰病的研究就得益于此。

特定要素模型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如果说后者是一种长期分析的话,前者则主要用于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与短期内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密切相关的。与其他的贸易理论模型一样,特定要素模型也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模型的分析应用了在微观经济学中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要素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之所以呈现随要素投入增多而向下倾斜的形状,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的。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共同要素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一结论有助于解释不同要素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他们的不同态度正是受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