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施“四化”联动

实施“四化”联动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深入推进“四化”联动,赣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探索了“规划先行,政府撬动,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使县域经济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园区内企业投资强度超过120万元/亩,税收超过5万元/亩,两项指标在赣州市排名第一。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68.8%;完成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0%。

实施“四化”联动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江西省赣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明

一、立足市情县情,实施“四化”联动

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环抱赣州市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初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辖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2万,其中城镇人口为28.37万,国土总面积为2993平方公里,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开国上将赖传珠的故乡,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县、“中国板鸭之乡”和“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近年来,赣县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对赣县发展方向、发展定位、发展优势等认真审视、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把赣县打造成为全省工业强县、物流强县、旅游强县和文化强县“四个赣县”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的发展战略。“四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其中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和支撑,新型城镇化是引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础,发展生态化是基本要求和优势,四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配套。通过深入推进“四化”联动,赣县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探索了“规划先行,政府撬动,项目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使县域经济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市前列,财政收入每年以1个亿的速度递增,先后荣获全省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工业发展三年翻番奖、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全省工业工作年度贡献奖、固定资产投资十强县、工业发展先进县,连续3年被评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县以及和谐平安先进县,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开放型经济先进县。

1.以建设江西省工业强县为目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发展工业是强县之本。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继续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不行的,因此,赣县把培育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经济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和品牌化发展,着力打造全省的工业强县。一是坚持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根据县情确立了培育钨、稀土、食品、铝四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材料、LED、新型建材、模具和机械制造、再生资源、大用电六大新兴产业。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设计,确立产业集群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项目选择以及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等。二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抓住中央和省市加强钨和稀土等资源整合的契机,按照开采有序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高度化、资源集约化、发展集群化的要求,延长钨、稀土、食品产业链,引导企业往后端发展,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上市。同时,集中人、财、物,扶持现有大企业,引导它们挖潜技改,不断发展。稀土产业初步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加工到对外贸易、科研应用较为完整的体系。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4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7家,年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2家,有8户工业企业列为市重点调度企业,世瑞矿产、远驰新材料、江钨钨合金3家企业入围2009年江西企业100强,谱赛科、红金稀土、晶泰锂业3家企业实现捆绑上市,中瑞新材料、腾远钴业等企业正积极筹备上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年完成技改投入6100万元,实施技改扩建项目3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4家,高新技术产品20个。三是推动园区升级创特,增强承载能力。赣县把经济开发区建设看成全县工业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主阵地,大力加强基地和园区建设。一方面,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的功能配套,在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提升生产性、生活性配套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开发区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层次。另一方面,努力创新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既充分发挥开发区片区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做大资产规模,加大融资力度,又敢于并善于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探索和完善引进社会资金开发园区的机制,建立不同形式的融资模式,完善载体建设的资金链,增强工业园区承载能力。这些工作,推进了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赣县工业园更名为赣县经济开发区,并把经济开发区片区作为县城的一部分同步建设,规划面积达到54平方公里,园区配套建设了新市民公寓、学校、医院、市场等。目前,园区内企业投资强度超过120万元/亩,税收超过5万元/亩,两项指标在赣州市排名第一。赣县洋塘工业小区被评为国家小企业创业基地,2010年,赣县经济开发区分别被江西省政府、省工信委和省发改委批准为“赣州台商创业园”、“江西省钨和稀土产业基地”和“赣州台湾产业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赣县县域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量的扩张为主向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赣县工业总量和增幅居赣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在江西省各县和县级市(区)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中排第6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0亿元,增长36.8%,钨、稀土、食品、铝四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材料、LED、新型建材、模具和机械制造、再生资源、大用电六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四大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68.8%;完成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10%。预计到2015年钨、稀土、铜成为“三个百亿元产业集群”,铝、食品加工、制鞋成为“三个五十亿元产业集群”,其中甜菊糖生产量将占全球的60%以上。

2.以打造赣州乃至全省宜居和休闲养生后花园为目标,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赣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点,着力构建“县城—辅城—中心镇—特色旅游区—一般圩镇—中心村”6级城镇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主动融入赣州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整体竞争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城镇。在县城建设方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等条件,将新型城镇化规律自觉运用到推动城市发展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编制了县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将茅店和储潭一并纳入县城规划区,城区规划控制区覆盖面积达到94平方公里,使远景规划控制区内的各项建设更加科学有序,还编制了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了城市设计。2009年和2010年,共投入规划设计资金2689万元,完成各类规划191项。同时,坚持规划建设一张图,进一步完善规划审查、审批、公示程序,加强规划批中、批后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章建设。二是坚持高质量建设城镇。注重城市建筑与民生工程、自然环境和谐,按照“一年拉框架、两年见成效、三年展风貌、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快速推进城市道路体系建设,扩大城市框架,城市南部沿江区域按客家风格建设,城市京九铁路以北按地中海风格建设,义源半岛按五大洲别墅风格建设,开发区按现代风格建设,储潭统筹城乡示范区按照中式与古典风格建设,增加文化气息,提升了城市品位。2010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3.2亿元,增长61%。新增县城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达到19.2平方公里;新增城区人口3.89万人,达到18.69万人。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5万吨自来水厂1座,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2座,中学3所,小学3所,医院3所,农贸市场2个,垃圾处理站5个,公厕12座,公园2个,污水处理厂2座,社区服务中心4个。三是坚持高标准管理城镇。以“治脏治乱治堵”为目标,以创国家卫生城、生态园林城、文明城的“三城同创”活动为载体,强化城市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和乡镇圩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提升市民素质,让群众生活更加文明有序。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同时,加大了查违拆违力度,组建了县城规划区域查处违法违章建设联合执法大队和3个联合执法中队,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2010年,全县组建了7个乡镇规划分局,每个乡镇组建了城管执法中队,加上原先每个乡镇原有的土管所,实现了规划、城管、国土职能向乡镇的延伸,进一步强化了乡镇圩镇的管理,城镇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江口镇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江西省第四、五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现场督查中,赣县排名江西省第二。四是坚持高效益经营城市。不断创新城市经营方式,盘活城市有形和无形资产,强化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的土地经营、投融资运作职能,鼓励其与金融机构合作,集中财力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与中心城区、周边县市自然衔接、内外交通便捷的城市路网,提升城市承载力,拉近了与中心城区的距离。借助便利的铁路、高速公路、赣江优势,充分利用火车货运站(场)、高速公路出口和赣江码头,大力发展海铁物流、水上物流、汽运物流。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千方百计建设各种物流园区,引进各种仓储和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总量,努力打造全省物流强县。物流业不断壮大,赣县物流企业总数已达到42家(其中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家),总数突破万吨大关,成为赣州市汽车货运吨位第一县。

3.以打造赣州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花卉苗木供应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几年,赣县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促使农业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目前,已形成柑橘、甜叶菊、花卉苗木、油茶、蔬菜、工业原料林6大优势产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赣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18元,增长5.6%。

一是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标准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中国·赣县清溪、中国·赣县桃江、中国·赣县大湖江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涉及全县16个乡镇、人口48.9万人,规划面积达到140万亩。现已成功启动中国·赣县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34万亩,核心区12万亩,主要规划了脐橙集散中心、脐橙学院、柑橘园、百果园、百花园、油茶园、竹木加工园等农业园区和柑橘博览馆、清溪水库度假村、麂山风景区等旅游景区,落实经营主体26户。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将中国·赣县清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为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调整农业优势产业结构,确定了柑橘、甜叶菊等农业优势产业。打破以往全县平均分摊式发展的模式,每个乡镇根据各自的优势条件和传统习俗,选择1~2个(最多不超过3个)产业作为本乡镇的主攻产业来抓,并把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细化了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走“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基地化、科技化发展,先后培育了谱赛科(江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江西省绿宏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效益明显。谱赛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加工龙头企业,甜菊糖生产能力占全球的60%,产品纯度全球最高,带动了8500户农户种植甜叶菊1.2万亩,亩均纯收入2800元,相当于水稻种植收入的3倍。2010年,全县农业龙头达到66家,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8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1家,辐射带动全县农户9.2万户。三是积极发展合作组织。与推行标准生产、培育精品名牌相结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2010年止,赣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9个(其中工商部门登记的有89家、民政部门登记的有10家),会员达2956人,联系农户1.89万户。田村社大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江西省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了5个大城市家乐福超市脐橙的销售订单。四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坚持科技兴农。近几年来,赣县大力实施良种推介进村入户工程,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烤烟新品种——“云烟87”推广面达到100%,甜叶菊新品种——“守田2号”良种面达到100%;抓好了水稻抛秧、无盘抛秧,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以及免少耕栽培,甜叶菊黑色地膜覆盖,烤烟漂浮育苗、单垄高畦种植地膜覆盖技术等实用技术;开展了“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使农民每亩节省成本25元以上;普及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广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吡虫啉等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了农产品食用安全,减轻了农作物病虫灾害,植保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每年都使全县农作物减少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了传统农业升级换代。“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中央农机补贴资金913.612万元,省补贴资金10.52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万元,补贴农机具15958台,安装果园节水灌溉面积7492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498台。截止到2010年12月,赣县农机总动力达到39.024万千瓦,以年平均15%的速度进行增长。农机保有量32652台(套),农机机械原值达到17542万元,2010年全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6%。五是扎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财政投入3.01亿元,改善了945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为农户改水32012户、改厕29537户、硬化道路1815.92公里。同时,改造病险水库58座,新修引水渠道388公里。

4.以建设江西省闻名的旅游强县和文化强县为目标,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推进发展生态化

生态化是发展的基本要求。既创造金山银山,又保护绿水青山应当体现在发展的全过程。文化和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生态产业。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赣县县域经济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出并精心打造“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旅游品牌,与中心城区错位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把赣县建成中心城区的“后花园”。抓好白鹭古村客家民俗文化景区、宝莲山风景名胜区、湖江夏府客家摇篮与文化休闲景区、客家文化城景区等10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了十里樱花公园,举办了樱花节和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在改善了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同时,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来赣县的游客就突破了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0%。二是做旺宾馆娱乐业。充分发挥赣县秀美山水优势,大力引进和建设了银河国际大酒店、白鹭湾国际大酒店、运动员接待中心、商会大厦、商务大厦、梅林古镇、储潭晓镜古镇、樱花公园文化楼、文昌餐饮楼、人防中心、环保中心、米兰名都购物街、客家文化城风情街等星级宾馆、度假村、娱乐城、餐饮城(楼),促进三产健康发展。力争5年内使赣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宜居和休闲养生后花园。三是做大做强绿色生态经济。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及林相改造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强化全社会的绿色环保观念,切实保护和改善赣江源头水源,创建了一批生态园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庄。实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常态化处理的“6+5”模式,在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垃圾处理)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做了经验介绍,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先进县、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县。四是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抓好稀土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项目建设。以甜菊糖甙生产循环经济综合示范项目、华能瑞金电厂废渣资源化利用项目为依托,建立洋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立稀土、甜菊糖甙、现代农业三个循环经济示范产业。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五是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大力发展的同时,赣县始终坚持“生态为重”,严格执行引进标准,注意环境保护,两年来拒绝了10多家高污染和低技术含量企业入驻。所有工业企业全部按环评要求建设和启用了环保设施,此外2010年还分别在工业园和县城各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和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被评为江西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县,确保了四大产业集群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坚持理性思考,致力科学发展

思考之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创新。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未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对过去发展思路、发展模式进行科学总结,摒弃不切实际的口号和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赣县发展的实际,我们感受到,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实现富民强县作为全部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赣县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才能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快速发展。

思考之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规划先行。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作用,而且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县域规划是一个地方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是一个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纲领,它的科学性和适度性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赣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舍得花钱搞规划,投入2600多万元高标准制定了城市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城市建设一年一变样;规划了52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使园区的承载力不断增强;规划了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的空前发展;规划了白鹭古村、客家文化城、湖江夏浒等旅游景区的建设,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壮大,等等。实践证明,好的规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思考之三: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经济发展要有项目支撑,抓项目建设,就抓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县域经济的增长点,抓住了跨越发展的启动点。近几年,赣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做到有条件要上项目、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项目。近年来,每年安排高质量建设项目100项以上,2010年固定资产投入达到55.9亿元,同比增长30%。特别是抓住机遇竣工或兴建了赣大高速、220kV江口变电站、110kV窑前变电站、110kV田村变电站、赣州菊隆高科、国能生物发电项目、富士康新海洋公司、赣州铝业2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项目、铜铝循环产业基地、鞋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对项目实行一周一调度、两周一会商、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次以上现场推进会、一套档案的“六个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改善了基础条件,提高了综合经济实力,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积蓄了巨大后劲。对项目建设坚持市场运作,开放市场,让民资参与各种建设,有力地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实践说明,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抓手。不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促进扩大消费和出口,都要落实到项目建设上。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实施项目带动,用项目的大发展推动经济的大繁荣,用上好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经济质量。

思考之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市场运作。资金缺乏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赣县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赣县在想方设法争取上级资金、引进外地资金、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的同时,根据“规划先行、政府撬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市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以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运作资金,解决发展难题。除了必须由政府负责建设的公益项目,其他基础设施、土地、旅游、城市建设等项目全部推向市场,吸引民间资金。2009年,赣县组建城投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红金开发公司、财政信用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融资平台,采用BOT运营、BT融资、功能组合融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拓宽了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形成不断滚动开发的模式。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发行信托产品,开展融资担保业务。2009年以来,政府融资新增可用财力9.9亿元,新增贷款26.4亿元,通过政府投资撬动了近100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较好地解决了全县重点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市场化运作,就不会有赣县县域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更不会有赣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思考之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抓干部队伍建设。赣县在发展中,一方面,不断提升干部素质,大力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读书竞赛活动、干部双休日听讲座活动、干部在线学习活动,提高干部的法制意识、市场意识、政策意识、科学运作意识。另一方面,始终注意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治庸治懒治散”和“效能提升年”活动,弘扬了“5+2”、“白加黑”、“晴加雨”的工作作风。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了与沿海发达地区体制机制和市场规则的无缝对接,制定出台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这套“内容设置差异化、评判标准刚性化、评判体系群众化、考核结果关联化”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干部集中精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求跨越,提高了干部抓落实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赣县先后荣获“首届江西省投资环境良好县”、“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赣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实践说明,干部队伍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始终注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思考之六: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认真处理好四个关系。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近年来,赣县在实施“四化”联动、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中认真处理好了这些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上大项目,因此,要树立甘当奠基人、实实在在干事业的观念,着眼长远利益,兼顾当前利益,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牢固把握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认真解决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是正确处理“城”与“乡”的关系,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整体协调推进,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元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积极引导城镇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投身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从而使城乡之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快融合,协调发展。三是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加速质量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效益。要积极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县域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城市工业化,提升工业增长的速度,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力扶持“三农”,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探索和推行种养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统筹县域城乡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确保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四是正确处理“建”与“享”的关系,共享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要落实到民生的改善上。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和为贵,做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一致,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一定要强化民生是第一追求、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要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向群众受益的方面倾斜,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作者系原江西省赣县县委书记,现任赣州开发区委副书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县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