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一)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全面比较研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我们提取7个公共因子,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9次迭代收敛,分析结果如表3-1和表3-2所示。综上所述,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两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基础,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潜力要好于东北地区。

一、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

(一)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全面比较研究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我们提取7个公共因子,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旋转9次迭代收敛,分析结果如表3-1和表3-2所示。

表3-1     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img7

表3-2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img8

续表

img9

注:因子旋转方法为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9次迭代收敛。

最后,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再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F。竞争力评价模型可以写为Fi1F1i2F2i3F3i+…+βmFmi

式中:Fi为第i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βm为第i个区域的第m个主因子的得分Fmi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3。

表3-3     各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img10

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排名中,排名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在东北三省中,排名最靠前的是黑龙江,排在了全国的第7位,而辽宁和吉林分别排在了全国的第13位和第21位,从整体来看东北三省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居于全国中游。

(二)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重点因素——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在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中,产业竞争力扮演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经济体创造有效财富的能力。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各要素的构成比例、组合方式。主要是区域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区域中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区域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各产业和各部门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各产业和各部门相互促进,区域产业规模得到扩张,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区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对外关系形成区域特定供给结构,这些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与其相适应,区域要素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区域产业较快发展,区域产业竞争力得以提高,并且区域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区域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区域产业发展较好。

除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外,企业规模结构对于区域竞争力也有一定影响,大企业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及规模优势,因而能实现成本低廉和价格的昂贵,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取胜,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中小企业能够利用把握住市场的机会,对竞争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以适应需求的变化,是区域就业、生产和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因此,区域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往往区域经济应变性强,经济活力强。我国区域企业结构中,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和苏州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和深圳较为合理,这些区域的企业有较强活力,是区域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基础。由于企业规模结构在宏观数据分析中难以处理,所以这里分析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宏观的产业结构。

地区产业结构直接反映城市经济未来取向,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着地区战略模式及地区竞争力的综合水平。2005年,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例)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别为8∶45.2美元∶46和8.7∶34∶30.2,[10]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型。从产业结构上看,长江三角洲优于东北地区,分析可知,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存在虚高度化现象,它不是在工业高度发展后经济结构的规律性优化,而是工业发展不充分凸显的结构虚升。

2005年,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人均GDP分别为2023.4美元、4283.6美元,[11]按照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H.Chenerv)等人借助多国模型提出的标准模式(见表3-4),两地区均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阶段。但从产业结构中看,东北地区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尤其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比例偏小,第一产业比例偏高;长江三角洲虽然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优势不大,第二产业仍占相当大比重。两个地区的第三产业以商贸、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金融、房地产等现代化三产比例较低,尚处于低层次的扩张阶段,两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符合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特征。

表3-4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img11

资料来源:H.钱纳里:《发展的形式》(1950~1970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通过设定所谓霍夫曼比例,[12]提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比例越小,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越高,它表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加工程度的产业份额比例将增长。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依据对20多个国家工业内部结构时序的划分和计算分析,把工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得出了工业化四阶段的经验学说。霍夫曼定理中工业分类标准,使用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品工业的划分近似于我国轻重工业的划分,因此,本文运用轻重工业产值之比来计算霍夫曼比例。

通过计算,东北地区的霍夫曼比例为0.47,长江三角洲的霍夫曼比例为1.35。长江三角洲处于霍夫曼工业化第三阶段,大体相当于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工业结构水平,这与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划分的阶段相符。东北地区处于霍夫曼工业化第四阶段,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023.4美元。按工业化率[13]计算,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为34.22%,长江三角洲为44.85%。可见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霍夫曼比例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偏差,这也充分印证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现实。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便采用重工业化战略,使得工业结构过分重工业化。两地区产业结构均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升级。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结构相似,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商贸零售餐饮、社会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综上所述,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是两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基础,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潜力要好于东北地区。

表3-5     霍夫曼比例及工业阶段划分

img12

注:表中括号的数字,表示以前面数字为基准允许浮动的幅度。

资料来源:杜建国等:《湖北新型工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湖北省经济学网(http://www.hb-econ.com/Detail.asp?id=7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