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司制农场是农村发展大方向

公司制农场是农村发展大方向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对黄峤乡几个公司的调查发现,这个乡的农业公司或者农场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都是选择以养殖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都是转型老板作为主体投资者;公司规模都比较很大。公司制农场发展配套措施。黄峤乡在大力集中发展公司制农场的同时,为了给农场提供足够的饲草、饲料和水源条件,近年来,在发展节水农业、大面积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建设水库、修建道路、台地集中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九)公司制农场是农村发展大方向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的黄峤乡过去多年都是比较典型的贫困乡,2011年以来,乡党委和乡政府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其他地区农村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坚定地把规模化、农场化、公司化和职业化作为全乡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政府支持、公司运作、农户参与、合作共赢”的方式,在养殖项目、种植项目、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使得全乡的大型农场和种植园迅速成形,效益已经突显出来。

1.黄峤乡概况和发展基础

(1)概况。白银市平川区黄峤乡位于平川区东南部,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半山半川干旱山区乡,2010年的农民收入不到3000元。全乡现辖7个村,32个村民小组,共2530户,13041人。辖区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区内有大量的草山和草滩,其中南部草山面积比较大。耕地面积4.93万亩,人均3.78亩,其中水浇地0.67万亩,目前大约有50%以上的耕地种植地膜玉米,有10%的耕地种植饲草。2012年,全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亿元,人均约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23.2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发展基础。黄峤乡与农业相关的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主要有:一是人口少,人均资源比较丰富。黄峤乡的人口密度为41.8人/平方公里,仅河道、川地、川台地和年耕作条件的“三荒地”就有约18万亩。二是草山资源非常丰富,南部草山有近10万亩,有比较好的轮牧、休牧条件。三是农村产业搭配关系密切,可以形成小循环经济,即每年种植3万亩的地膜玉米,直接全部作为青储饲料,每亩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另外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以作为粉碎型饲料。四是这个地方的农民有着养羊、羊牛的历史和经验,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很高。五是“煤老板”转型“农场主”、“牧场主”。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国家调整能源开发政策,加上能源价格的市场变动,导致许多“煤老板”或者其他老板开始转型投资农业产业,黄峤乡目前的大型农场型养殖公司都是由“煤老板”转型而来的。

2.“黄峤模式”的形成方式和要素

(1)“黄峤模式”的形成基础。黄峤乡的乡村领导们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发展教训认识到,现行农村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难以形成规模优势,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借助土地流转的优势,走合作、联合、规模、专业、公司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又不能走过去集体经济时的简单模式和道路,必须是在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下,以新型农业公司为基础来展开创新,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的以养殖业为主体的公司制农场。

(2)新型农业公司的选择对象。新型农业公司制的模式有多种多样,有个人公司、集团公司、合作公司。由于黄峤乡在几年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元,投资和积累能力非常低,走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道路有很大难度。根据这种情况,黄峤乡党委和政府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以及白银平川地域性的煤矿公司大面积停产的现实,积极与老板们沟通,并提供尽可能的优惠条件,最终形成了老板带动型的公司发展模式。

(3)现代公司制农场的运行要素。根据对黄峤乡几个公司的调查发现,这个乡的农业公司或者农场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都是选择以养殖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都是转型老板作为主体投资者;公司规模都比较很大。这些企业的发展要素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投资到位,投资者全权负责投资,实际是转型投资;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大,农民得到流转收益,老板得到长期经营权;三是企农关系协调机制良好,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可以直接到公司就业和领工资;四是“公司+农户”、“公司+技术平台+良种繁育供给+成品回购”的运行机制已经建立;五是公司带动作用大,尤其是牧草产业发展迅速。目前,这些公司不仅可以全部收购当地农户的牧草资源,而且都建立了牧草基地。

(4)公司制农场发展配套措施。黄峤乡在大力集中发展公司制农场的同时,为了给农场提供足够的饲草、饲料和水源条件,近年来,在发展节水农业、大面积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建设水库、修建道路、台地集中区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这些对公司制农场的发展非常有利。主要项目有:一是建设了双铺村高效农业项目。该项目建设总面积5000亩,主要种植饲草、文冠果枸杞,基地内全部实行喷灌与滴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二是玉湾村高效节水项目。2013年,该乡投资540万元在玉湾村等地建设了高效节水项目,计划完成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三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乡共建成机井41眼、蓄水塘坝5座、衬砌渠道87公里、修建人饮工程7处。四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仅2013年就投资600万元修建梯田6000亩。

3.公司制农场发展的初步效果

(1)典型公司。“黄峤模式”是靠老板带动型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是转型经济发展的新产物。因为这些老板本身就是当地人,所以他们的公司制农场也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比较牢固,社会关系密切,各方面沟通比较容易,发展就比较快。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得宝生猪、顺宝羊业、三鼎奶牛、靖羊肉羊、正兴养殖、承翔养殖和鑫河养殖等为主体的养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大中型的公司制农场,并且已经突显效益。

(2)初步效益。

一是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从2011年到现在,全乡向农场实现土地流转11330亩。其中,耕地3500亩,约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流转时限一般在15~20年,一次性买断使用权。土地流转的费用价格:耕地在2000元/亩~3000元/亩,三荒地在1000元/亩左右。

二是企农关系协调机制良好,农民可以直接到公司就业和领工资。目前,全乡因为土地流转等原因到公司制农场就业领工资的有330人,占中青年劳动力的20%,其中,长期工135人,短期工有195人。平均年工资收入为30000~36000元之间。

三是技术指导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大中型公司制农场在内部机构设置上都有完整的技术循环系统,主要有办公室、兽医室、饲料车间、消毒间、繁育室、待售舍、技术培训站及其他辅助用房,还包括生态保护和厂区美化系统等。

四是“公司+农户”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这些公司的运营机制,除自身的内部流传外,在“公司+农户”模式上都是采取“公司+技术平台+良种繁育供给+成品回购”的运行管理方法,围绕“引种、繁育、选育、推广”做文章,结合科技示范和行业养殖,认真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分散经营”的“三统一分”经营模式。

五是对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很大、很有效。过去黄峤乡是一个纯农业乡,由于干旱的影响,产量低收入少,解决贫困难度大。现在,由于公司大规模养羊、养牛,饲草需要量非常大,所以引导农户大面积种植饲草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并于公司签订购销合同,价格也比较高。其作用设有:公司有了充分的饲草保证条件;全乡60%以上的耕地集中种植饲草;带动山区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增加农户收入。

六是养殖业迅速形成规模。截止2013年5月底,全乡生猪存栏达到16030头、羊只存栏25040只、蛋鸡存栏1.93万只。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40户、100只以上养羊户79户、500只以上养鸡户7户。全乡现已发展规模养殖企业1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16家。2012年,养殖及相关产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

4.“黄峤模式”的启示

“黄峤模式”给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公司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一是重视“老板转型”发展是做好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单纯靠贫困农户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在形式上先进了,但是在发展力量上实际不够;二是选择好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非常重要,一定要保证目标选择准确,并有充分的可行性;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是促进公司制农场大发展的根本手段,乡镇和村两极干部一定要帮助协调好土地流转的政策、土地整理、农民再就业、收益分配合理化等项事情;四是“公司+农户”必须要有技术指导、良种繁育、饲草提供、产品回购、风险公担等综合性要求,不能只是销售;五是公司制农场的建立必须按照现代化、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来进行,要有长期发展目标和自我发展空间;六是公司制农场发展区域的产业需要相当集中和聚集,主导产业选择不能太多,围绕主业发展副业;七是省市等各级政府,要密切关注甘肃省不同地方发展公司制农场的现实,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