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建。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正是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动因。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而被赋予新的功能,其作用不再仅限于保护企业技术不被模仿,还要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顺利实现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机制保障,促进企业实现诸如引进技术、转让休眠技术等商业行为。

7.3 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建设

7.3.1 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紧迫性

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建。美国企业以此拥有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优势;日本企业以此成为赶超全球领先技术的典范;欧盟企业采取以核心技术驱动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保持竞争优势。我国也必须尽快推进适合国情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才能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1.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带来新的挑战:首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知识产权壁垒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抑制发展中国家开展贸易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针对我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争端、纠纷规模不断扩大;其次、发达国家致力于以知识产权先发优势抢占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试图将我国企业锁定在产业链低端,使原已缩小的技术差距重新拉大,再次为使用新技术支付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第三、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加之人民币升值带来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使我国企业建立在充足熟练劳动力和廉价资金价格基础上的产品竞争力难以为继,要求企业的盈利模式必须由依靠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增长转为通过产品和工序创新,生产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获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实现上述转变至关重要,也是突破外部环境不利影响,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正是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动因。

2.企业所处技术创新环境不断变化

资讯科技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技术知识共享,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伴随技术的指数型增长,产业趋向水平分工,产品进入模块化设计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原先由单个企业承担产品全部研发工作的垂直一体化战略,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功能要求;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又大幅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难以承担过高的研发成本。由此,选择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升企业研发效率的做法成为主流,即企业通过引进外部优势技术开展研发,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因而被赋予新的功能,其作用不再仅限于保护企业技术不被模仿,还要为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顺利实现知识产权交易提供机制保障,促进企业实现诸如引进技术、转让休眠技术等商业行为。为此,企业必须不断调整、优化知识产权战略,以适应所处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技术种类的差异;并兼顾竞争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妥善应对专利联盟、垃圾专利等阻碍企业创新的问题。

3.发达国家通过专利手段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企业专利的实质是核心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为了拉抬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试图利用技术优势主导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一个独立的创新体系,必将使原已缩小的技术差距再次拉大,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以能源产业为例,据统计,支撑节能减排、能源供应的关键技术有60多种,其中40多种是我们不掌握的。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加速技术体系的创新变革,我国在原有国际分工中的资源、投资需求、技术变动优势将不复存在,必须再次为使用技术支付高昂的专利费用。因此,只有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企业专利才能走出困境。

7.3.2 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约因素

1.对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实现形式、重点突破领域认识不清

一是不少企业虽然重视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但是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运作机理认识不足,往往仅限于将知识产权权利化,没有从企业经营战略角度把握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与管理的作用;二是对企业知识产权不同实现形式如基础型专利与应用型专利的规划意识淡薄,对于应用型专利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应用型专利具备在技术上难以被绕过的特殊性质,因而,尽管它不包含关键技术,却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价值,是企业占领市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值得企业在规划知识产权实现形式时高度关注;三是对企业知识产权重点突破领域认识不清。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侧重点随其所在行业、所处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异。对于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要防止知识产权流失,而对技术成熟度较高行业的企业需要重点规避侵权。由此可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突破领域不能一概而论,简单模仿。

2.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

一是行业内企业间尚未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该机制的缺乏,导致企业无法开展行业知识产权实时监控,不能充分掌握行业全球最新专利动向,难以尽早发现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专利申请信息。虽然在部分传统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领域,我国企业自发形成了一些专利联盟,但是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专利,很难避免诸如“专利从林”、“反公共地悲剧”、“潜水艇专利”的羁绊,致使一些企业极易陷入知识产权纠纷,处于被动应诉的不利境地。二是尚未建立产学研各主体之间有效互动的合作机制。目前,我国的产学研联盟制度强调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单项合作,存在参与主体单一、合作规模较小、合作方之间联系松散、合作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合作对象的选择、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上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难以迅速提高合作效率。

3.地方政府重视考核GDP指标的惯性思维影响

长期以来,GDP指标是衡量我国各级干部任用、提拔的主要考核标准之一,由此造成相关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活动数量增长、忽视企业知识产权质量提升的思维惯性。例如,在对中外合资企业本土化份额规定上,只强调产值50%以上为本土制造,而不关心其中的知识产权含量。其结果是合资产品中的本土配套大多是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而无法提供知识产权含量高的核心技术与配件,只能任由外方操控定价权;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往往也只重视短期GDP政绩,不愿制定企业知识产权长期规划,将资金投入到难度大、风险高的知识产权积累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远远低于跨国公司3%的一般标准。

4.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通过专利手段阻碍我国企业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一是在宏观上,发达国家政府利用知识产权侵权救济等各种行政手段阻止我国企业研发、购买、并购知识产权。对我国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购买意向,不惜采用政治手段由议会出面提出反对议案加以阻止;二是在微观上,跨国公司一方面通过品牌兼并、品牌饥饿以及品牌本土化等品牌垄断策略限制我国民族品牌发展,达到长期控制价值链高端目的;另一方面运用知识产权借口牵制我国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制新技术,甚至不惜制造知识产权争端,减少国内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利润空间;三是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严格控制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授权。许可我国企业使用的通常是过时技术和非关键技术,对核心技术则采取技术保密和独家使用等手段。其典型例证是汽车行业跨国公司与中方合作时采取的“壹女多嫁”策略。如日本丰田同时与第一汽车、广州汽车集团合资建厂生产,通过分散投资项目,让国内企业只能消化和掌握部分低端技术;而对于发动机、变速箱等重要核心零部件与高端技术,始终坚持在日本本土工厂生产,严防我国企业获取其知识产权。

7.3.3 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纳入企业长期、中期、短期发展战略体系,列入企业发展的愿景、使命和目标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机制保障,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长期团队合作和持续的资源投入,并非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天才发明。因此,企业高层必须重视知识产权长期规划,以知识产权战略为中心,将其内容融入到企业的研发战略、生产计划和市场营销策略之中;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措施微观化、管理精细化、方法制度化。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重视并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小企业可以将发展应用型专利作为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主攻方向;而大中型企业则应实施以基础型专利研发为主、兼顾应用型专利开发的知识产权战略。

2.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不同行业、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企业,不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还需要针对不同性质的知识产权成果细化具体实施方案,由此,必须建立能够甄别企业知识产权成果重要性及其管理模式有效性的评议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对企业已有知识产权,实施分类管理。例如,对于企业的重要核心专利,管理重点在于保护,以强化其市场垄断功能;而对于一般专利的管理则侧重于运用,以防止竞争企业开发相关技术。二是对于企业应当持有而不具备的知识产权,依照专利垄断可能性选择最佳研发方式。三是评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以判断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是否匹配。主要评价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具体管理措施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的激励效果。

3.建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一是在行业层面,搭建知识产权预警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知识产权信息数据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企业能够实时跟踪国内国际知识产权的最新变化,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二是在微观层面,按照不同的企业预警目标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应对能力。其中预警目标包括侵权预警(企业技术或产品是否存在侵权隐患)、知识产权流失预警、专利情报动态预警(行业新专利是否不利于企业研发)等;三是在预警指标体系层面,构建由资源投入预警、创新能力预警、行业侵权诉讼案件类型预警、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变动预警等四大类指标体系。

4.拓展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引入政策性资金支持

根据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应当发挥政策性资金对创新企业、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开发知识产权的资金支持力度,从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融资支持体系。目前,我国政策性融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支持“走出去”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没有涵盖创新企业,没有专门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开发知识产权提供融资支持等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强、高风险、外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因而,知识产权开发企业的融资特征既符合政策性融资的基本原则,也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验证。如日本专门设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长期支持中小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投资、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该机构自2009年并入日本金融公库,贷款规模和宗旨保持不变)。不过,发达国家的经验也显示,在引入政策性资金、拓展企业开发知识产权融资渠道的同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指标评价体系,应用该体系考察企业的融资成本与收益,这不仅是成功实现创新领域政策性融资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降低金融效率的一种有益尝试。

5.突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封锁与垄断

现阶段,一是在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领域,激励企业大力发展客户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专利;二是在传统制造业,鼓励企业先以低成本战略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等有形资产,再通过模仿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积累企业无形资产,塑造企业自有品牌,逐步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建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研究中心。在了解海外知识产权最新动向的同时,帮助我国企业及时申请东道国专利,避免知识产权流失;四是培育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意识。一方面避免陷入专利陷阱,另一方面借助知识产权发挥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