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

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

时间:2022-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

城市设计的有关理论

(摘录自《城市意象》,凯文·林奇[美]著)

我们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可以方便地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对此五种元素的定义如下:

(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

(2)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形中断,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的边界、围墙等,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而不是坐标轴。这些边界可能是栅栏,或多或少地可以互相渗透,同时将区域之间区分开来;也可能是接缝,沿线的两个区域相互关联,衔接在一起。这些边界元素虽然不像道路那般重要,但对许多人来说它在组织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能够把一些普通的区域链接起来,比如一个城市在水边或是城墙边的轮廓线。

(3)区域。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

(4)节点。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焦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比如街角的集散地或是一个围合的广场。某些集中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当然许多节点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节点与道路的概念相互关联,因为典型的连接就是指道路的汇聚和行程中的事件。节点同样也与区域的概念相关,因为典型的核心是区域的集中焦点和集结的中心。无论如何,在每个意象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些节点,它们有时甚至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特征。

(5)标志物。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一个突出元素。有些标志物相距甚远,通常从不同的方位,掠过一些低矮建筑物的顶部,从很远处都能看得见,形成一个环状区域内的参照物。它们可能位于城里,在一定距离内代表一个不变的方向,这也就是它所有的实用意义,比如孤塔、金色穹顶或是高山。即便是像太阳这种运动足够缓慢、规律的移动点,也可以用来作标志物。其他的标志物主要是地域性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特定的道路上才能看到,比如那些数不清的标牌、商店立面、树木,甚至是门把手之类的城市细部,只要它们是观察者意象的组成部分,就可以被称作标志物。标志物经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随着人们对旅程的逐渐熟悉,对标志物的依赖程度也似乎越来越高。

在现实中,上述个别分析的元素类型都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识别和组织,上文归纳的元素——道路、边界、标志物、节点和区域,是在城市尺度内创造坚实、独特结构的组成实体。

(1)道路,形成了城市综合体中最常见、最可能的运动线路网络,是城市整体赖以组织的最有效手段。主要道路必然具有一些特殊的品质,比如沿线一些特殊使用和功能活动的集聚,某些典型的空间特征,地面或墙面特殊的质感,特别的布光方式,与众不同的气味或声响,以及植被的样式和细部,这些都能够使它与周围的道路区分开来。

(2)边界在全长范围内也应该具备形态的特定连续性。当两个反差很大的区域并排设置,而且能够从外部看见它们相邻的边界时,这样的区域在视觉上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当相邻区域的特征对比不明显时,就很有必要区分边界两侧以帮助观察者形成“里—外”的感觉。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材质的对比、线条的连续凹凸、植物特征,也可以通过坡道、间隔的可识别节点,或是相对特殊地处理某一个端头,使边界沿长度具有方向性。当边界不连续、不封闭时,那么就有必要在它的末端设立明确的界标和能够使边界完整、定位明确的参照点。

(3)一个充满活力的标志物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唯一性,即它与周边的关系、与背景形成的对比。对标志物及其周围关系进行控制十分必要。物体如果具有清晰的基本形态,比如圆柱体或球体,能显得更加突出;如果此外它还有丰富的细部和质感,那它绝对会耀眼夺目。标志物并不一定体量巨大,它可能是一个穹顶,也可能是一个门把手,但它的位置必定非常关键。交通中的任何停顿,节点或抉择点,都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标志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可见,尤其如果在不同的角度景象不同时,它产生的意象就会更强烈。如果不论距离远近,速度快慢,或是白天夜晚,标志物都可以被识别,那么它就已经成为人们感知复杂、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的一个固定参照点。单个的标志物除非占据优势地位,否则不太可能独立成为强大的参照物,识别它就需要不间断的关注。如果标志物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间的强化,肯定超出简单的累加。

(4)节点在城市中是一个概念化的参照点。认知节点的首要条件,是通过其墙体、地面、细部、光照、植被、地形,或是天际线形成的唯一或连续的特征,最终获得节点的身份特征。如果节点存在一个鲜明、围合的界限,每个边的意象并没有无缘由地减弱,其界定就更加清晰;如果其中有一两个物体又成为视线的焦点,节点就会更加引人注目;如果它又能够具有连贯的空间形态,那么一定会耀眼夺目。这就是经典的静态室外空间构成原理,表达或定义这样一个空间的手法很多,比如通透、重叠、调光、透视、表面倾斜、围合、清晰度、运动形态、音响等。交通中的停顿或是行进中的抉择点如果正好位于某个节点处,那么这个节点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道路和节点的连接必须明显且富有表现力,就像是在道路交叉口,旅行者必须能够看得见自己是如何进入节点,在何处停留以及如何走出节点。如果这些汇聚节点的存在,以某种方式成为环境中的标志,那么它就能够通过辐射把四周很大范围的地区组织在一起。功能或其他特征的渐变,偶尔能够从外部看到节点以及节点内高耸的标志物,这些都可以把人们一直引入节点。如果节点自身内部就具备局部的方向性,“上下”、“左右”或是“前后”,那它就能与更大范围的方位系统产生联系。当明确的路途经一个清晰的节点时,道路与节点就形成了联系。任何一种情况下,观察者都能感受到周围城市结构的存在,他知道如何选择方向前往某地,目的地的特殊性也会因为和整体意象的对比而得到加强。

(5)城市的区域,在最简单意义上是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地区,因为具有与外部其他地方不同的连续线索而可以识别。相似的可能是空间特征,比如灯塔山附近狭窄阴暗的街道;也可能是建筑形式,比如城南端宽大立面的联排房屋;也可能是风格或地形;还可能是一种典型的建筑特征,比如巴尔的摩建筑的白色门廊;或是一种特征的连续,比如色彩、质感,或是材料、地面、比例、立面细部、照明布光、植被、建筑轮廓等,这些特征相互重叠得越多,区域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就越深。事实证明,三到四个这类特征的“主题单元”,对于划定一个区域的界限已经有明显的帮助。一个区域会因其边界的确定、围合而特征更加鲜明。区域的内部还可以进行组织,有可能进一步划成一些不同的分区,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也可能以节点为中心呈辐射状结构,存在渐变或其他的暗示;或者通过内部的路网结构形态进行组织。结构清晰的区域更容易形成生动的意象,它告诉居民的不仅有“你位于X区的某地”,而且包括“你在X区靠近Y的地方”。适当地划分区域,能够体现其与城市其他特征的联系,为此边界两侧应该可以相互渗透,是缝合线,而不是屏障。区域与区域的连接,可能毗邻、通视、与一条线相关,或是借助一些中间体相连,比如一个中间点、一条道路或一个小区域。

所有这些城市设计的线索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归纳。因为在一定区域中都存在一个贯穿整体布局的共同主旋律,它不断地会涉及一些特定的普通物质特征,而这正是设计者直接感兴趣的问题,它们描述的也正是一些设计者可操作的特征。我们在此归纳如下:

(1)特异性:或称作图底分明,是指界线鲜明(比如城市发展的突然终止)、封闭(比如一个围合的广场);表面、形状、密度、复杂性、体量、功能、空间位置的相互对比(比如一个独立的塔、一些华美的装饰、耀眼的标志等),相对比的可能是即时可见的环境,也可能是观察者的经验。这些都是鉴别一个元素,使元素显而易见、生动可识别的特征。观察者随着对元素的逐渐熟悉,似乎会越来越少地借助物质的连续性来形成整体意象,相反会越来越多地因为那些使景观活跃的对比和个性特征而感到高兴。

(2)形态简单性:指可见形态在几何意义上的清晰性和简单性,各组成部分的局限性(比如一个格网系统、矩形或是穹顶的清晰形态)。这种简单的形态更容易结合到意象中去,事实证明观察者会把复杂的事实简化成单纯的形态,甚至不惜付出感知和使用的代价。如果一个元素不能够同时看见它的全部,其形状有可能会被转化成一个简单形态的拓扑变形,从而更容易被理解。

(3)连续性:指边界或表面的连续(比如街道、天际线或是退让线);各部分的相邻(比如一组建筑);有节奏的间隔重复(比如不断出现的街角);表面、形状或是功能的相似、类比或协调(比如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开间窗扇的重复,市场功能的相似,以及共同标志的使用等)。这些特性都有助于将一个复杂的物质现实感知成一个整体或是相互关联的意象,并且暗示了其中赋予的同一性

(4)统治性:指某一部分在规模、密度或重要性上超出其他部分而占据统治地位,由此我们看到的整体将是一个基本特征,附带与之相关联的组群(比如在“哈弗广场”地区)。这种特性与连续性一样,允许通过忽略或包容对意象进行必要的简化。物质特征,如果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范围,似乎会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中心概念性地辐射发散它们的意象。

(5)连接清晰:指连接点和衔接处的高度可见性(比如在一个主要交叉口,或是海滨)、清楚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比如一个建筑与其选址之间,或是一个地铁车站与其上部的街道之间)。这些连接点是整个结构的战略点,应该具有高度可识别性。

(6)方向性差异:是指参照物的不对称、渐变和放射状的特征,能够区别元素的两个端头(比如一条上山、远离大海、通向市中心的路),两个侧边(比如面临公园的建筑),或是两个主要方向(可以通过太阳的方位,或是南北大道与东西街宽度的不同)。这些特性在较大尺度的结构组织上使用得非常频繁。

(7)视觉范畴:指能够在事实上或是象征性地增大视线范围和渗透性的特征。其中包括透明度(比如玻璃或是架空的房屋);重叠(比如被部分遮掩的建筑);还有街景、全景,它们可以增加景观的深度(比如位于轴线街道上,宽敞的开放空间,高视点等);表达清晰、能够形象说明空间的元素(比如焦点、测距的标杆、尖锐的物体等);凹曲的弧度能使远处物体显露出来(比如背景的山或是弯曲的街道);以及提示某个不可见元素的线索(比如可能成为区域未来特征的活动景象,或是使用某些特征细部来暗示与另一个元素的靠近)。所有这些相关的特性,通过提高景观的有效性,或是说是提高其渗透、分解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人们掌握巨大复杂的整体。

(8)运动的意识:是指观察者通过视觉和运动知觉,感受到自身真实或潜在的运动的特性。这些手段能够提高坡道、曲线和相互渗透的清晰性,获得运动视察和头型的体验,维持方向的连续或改变方向,确定可见的距离间隔。既然城市是在运动中被感知的,这些特性加强并拓展了观察者能够用来说明方位和距离的手段和在运动过程中感知形态的能力。随着运动速度的提高,现代化城市有必要对这些手段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9)时间序列:指通过时间变迁感知的序列,不仅包括简单的项与项之间的连接,即某个元素与前后两个元素简单的交织(比如一组具体标志物的随意组合),而且包括那些确实是即时建造而因此具有韵律特性的序列(比如标志物能强化形态,最终形成一个高潮点)。前者简单序列的应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那些熟悉的道路的沿线,它的旋律节奏几乎不易察觉。但在动态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中,序列的韵律非常重要。正如我们记住的是音乐的旋律而不是音符,城市中被意象的也不是元素自身,而是元素的发展模式。在复杂的环境中,很可能还会需要使用对位的方法,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发展和完善。形状随时间流逝会被感知成一个连续体,对于这些理论,还有那些展示意象元素的韵律序列,或是成串的空间、纹理、运动、光线、轮廓灯的设计原型,都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思考。

(10)名称和意蕴:指那些能够提高元素可意象性的无形特征。例如名称,它对明确身份至关重要,偶尔还能提供一些定位的线索(比如城北车站)。命名的规律(比如按字母顺序的一系列街道)也有助于行程元素的结构。意蕴和联系,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功能的、经济的,还是个体的,共同构成了基于我们所设计的物质特征之上的一个完整领域。那些可能潜在于物质形态自身内部的对身份和结构的暗示,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上述所有这些特性并非孤立地发生作用,如果只有一种特性单独存在(比如除了建筑材料相同,没有别的相同特征),或是特性相互抵触(比如两个建筑式样相同的地区,功能却不同),最终的意象就会被弱化,还需要付出努力来进行识别和组织。存在一定量的重复、冗余和强化似乎非常必要。综上所述,一个区域如果具有简单的形状,一致的建筑式样和功能,明确的边界,并且在城市中独一无二,与周围区域连接清晰,在视觉上突出,那么这个区域的存在一定不容置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