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语中“法”和“法律”的词义

汉语中“法”和“法律”的词义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汉语中“法”和“法律”的词义图1.1 中国古代象征法律的獬廌汉字“法”的古体字写作“灋”。以上“灋,刑也”表明,在古代,法和刑基本上是通用的,“刑”即是刑法和刑罚。“法”与“律”两字的含义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中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中,“法律”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当“法律”在狭义上使用时,它不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一、汉语中“法”和“法律”的词义

img2

图1.1 中国古代象征法律的獬廌

汉字“法”的古体字写作“灋”。中国古代一部著名字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解释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以上“灋,刑也”表明,在古代,法和刑基本上是通用的,“刑”即是刑法和刑罚。“平之如水,从水”,表示法代表公平,不偏私。“廌”(音zhi)是古代传说中善于审判的独角神兽。《说文解字》注:“廌,獬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据传,在审判时被廌触者即被认为是有罪的人,所以要“去之”,即对其进行惩罚。可见,古代“法”字反映了远古时期神明裁判的形式,即借助“神意”来判断某人是否有罪;同时,它还象征着公平、正直和威严。

《说文解字》对“律”字也作了疏义:“律,均布也。”清人段玉裁在其所著《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道:“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一,故曰均布也。”意指“律”是普遍的、使人们的行为整齐划一的准则或格式。

“法”与“律”两字的含义有密切的联系。古代著名法典《唐律疏议·名例》称:“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法典一般都称作“律”。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而言,法的范围较大,往往指整个制度,律则指具体规则、条文,尤指刑律;有时候法被看作律的内容,律是法的表现形式。虽然古代也有将“法”和“律”放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但是它们仍是两个字,而不是一个词,而且这种情况很少见。“法律”作为一个词汇,主要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中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中,“法律”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就是说,人们有时候在广义上使用“法律”一词,有时候在狭义上使用“法律”一词。我们必须弄清在某种具体语境下法律一词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广义的法律指中国法律的整体,即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根据中国的立法体制,广义的法律包括了有关国家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1]所赋予的立法权力和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它主要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自治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中国法律文件中的“法律”一词有时是广义的。比如《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即指广义的法律。广义的法律有时候简称为“法”。

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宪法在内。当“法律”在狭义上使用时,它不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宪法》第5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用法。相对而言,人们使用广义法律概念的场合要比使用狭义法律概念广泛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