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的原则

中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的原则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应以开放性为原则,这意味着大众文化批判不能固步自封,应该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理论。中国大众文化批判最初直接照搬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或者简单运用中国道德资源进行评判,这是不理性的,大体来说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振聋发聩,引起了人们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种种消极作用的警惕,更对之后的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即使是与它观点相左的文化研究学派,也不得不从对它的批判中树立自己的观点,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该学派成员对大众文化所作的批判过于偏激,对大众文化的历史进步性视而不见等理论不足,都跟他们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建构原则和批判标准有关。从理论的建构原则上看,他们按照学派“批判理论”的传统,遵循“否定的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来建构自己的批判理论。遵循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判的原则本身没有错,但是他们遵循否定就是绝对否定、没有肯定的非客观非辩证的原则来建构理论,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对大众文化全盘否定的偏激态度。这启示我们,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建构应有科学的、辩证的原则,这就是开放与包容相结合、现实与超越相结合以及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

(1)开放与包容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开放性原则。法兰克福学派在建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时候所犯的错误之一,就在于用一种标准衡量不同条件下的大众文化。比如,把法西斯主义背景中的大众文化现象和本质推演至美国大众文化,乃至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众文化。他们拒绝对不同语境下的大众文化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忽略美国大众文化种种不同于法西斯文化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在建构自己的批判理论时,要坚持理论的开放性原则。所谓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建构应以开放性为原则,这意味着大众文化批判不能固步自封,应该随着具体的现实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理论。开放性原则一方面是指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向现实开放,即向现实中各类大众文化现象开放,注意到各类大众文化形式的各方面特征及其生长的现实背景。对于不同大众文化形式,同一大众文化的不同特征,不同原因造成的类似特征,都应有具体的批判规范和标准,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去衡量现实中多姿多彩的大众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是指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应该向未来开放。大众文化生产活动是人的精神生产实践的一种,因此,它必然受到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制约,而物质生产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将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改进,生产的主体、生产对象和生产工具都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必然会带来大众文化生产方式、大众文化类型和风格及其内容主题的显著变化。因此,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衡量不断变化的大众文化,而是应该坚持具体的、历史的原则,面对新的大众文化现象适时作出理论上的调整。

其次,包容性原则。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包容众多理论因素的典型,虽然该理论有显而易见的缺陷,但是它利用众多理论资源和方法从多角度对大众文化展开的批判,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大众文化本身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联,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形态,这决定了它本身的包容性。因此,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一种主要面向大众文化的理论也应该具有包容性。第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应该对各种理论资源持包容态度。每一种大众文化理论都既有优势,又有局限,那么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来源也就不能是单一的。在主要利用中国本土文化批评资源的基础上,既有必要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有必要借助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鲍德里亚、詹姆逊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排斥对大众文化主要持肯定立场的大众文化理论,尤其是影响较大的文化研究学派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通过对各种理论资源的取舍和整合,在相互借鉴中寻求突破,形成适合目前中国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第二,对各种评价体系应持包容态度。作为一种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包罗万象,包含着各种具体的大众文化形式,如影视、戏剧、文学、报刊等,每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及其内容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因此,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应把每一类型的评价都纳入其中,不能互相取代。

(2)现实与超越相结合的原则。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是从现实与超越相结合的原则上进行的。所谓他们的现实性原则,是指他们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实和人的生存现实出发,强调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已异化为现实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帮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所谓他们的超越性原则,是指他们认为文化本身应该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超越维度,并以此为标准去衡量大众文化产品。尽管他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做法都是过犹不及的,但是他们在理论建构上的做法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我们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应该既建构在现实的基础上,又着眼于对现实的超越上。具体来说,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必然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反映着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对它的评价首先应该站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用客观现实去衡量它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同时,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模式,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实,还应该指示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人本身是一个未完成的具有超越性的存在,而文化作为精神生产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人的本质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对大众文化的衡量不仅要站在现实的基础上,以客观现实来衡量它的功能、审美和特征,还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看它是否指示了人的发展方向,或者对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探索。

(3)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批判永远不是批判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超越,没有建设和超越的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也是一个大众文化批判不断理性化的过程。中国大众文化批判最初直接照搬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或者简单运用中国道德资源进行评判,这是不理性的,大体来说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它看不到大众文化的历史必然性,更不会以批判来引导大众文化的合理发展,这样为批判而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永远达不到大众文化研究目的。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着他们的文化追求。因此,对大众文化的全盘否定就是直接否定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面对大众文化,更为理性的做法是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以一个关注大众生活的理论工作者的视角去审视和研究这一新的社会现象,并为它更为持续健康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众文化批判本身也是一种超越、一种清理,或者说通过文化的批判,最终目的是实现超越,而不是否定和颠覆。建构新型的大众文化,实现大众文化创新,应当是大众文化批判的要义之一。此处所谓的超越,包括了重构与建构:重构的意义在于清理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为大众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建构的意义则在于以新的文化理念、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规范新型大众文化建设。

总之,大众文化批判能不能合理地开展,并最终形成对大众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认识,以利于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关键的一点就是批判理论的建构要遵循合理的原则。首先是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原则。批判理论的建构应面向当代所有大众文化现象,以及不可预测的大众文化未来,不能对大众文化的多面性及历史性视而不见;批判理论的建构还应该注意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理论价值的外来大众文化理论体系和方法,不能故步自封。其次是现实与超越相结合的原则。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不仅要站在现实的角度评价和指导大众文化,还要有超越现实的眼光,对大众文化的未来性和超越性进行指导和评价。最后是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建构绝不能只是为了批判本身,甚至只是为了显示理论本身有多深刻,对大众文化进行不留余地的批判。相反,它应该以超越大众文化的不合理现象、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为目的,为如何建设好、发展好大众文化出谋划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