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文化现象

消费社会的出现及其文化现象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深受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控制和身心迫害,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于二战期间辗转迁居美国。他们长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不可能投身于这一大众文化的狂欢之中。

由于深受德国法西斯主义文化控制和身心迫害,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于二战期间辗转迁居美国。如果说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氛围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摇篮,那么该学派成员在美国这个消费社会所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则是其理论进一步生长的土壤。法兰克福学派许多关于大众文化的经典名篇名著正是写于他们客居美国期间,以美国这个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化为分析对象的。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命和经济调整的发生,世界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物质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然而,人类的欲望具有无限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后,人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逐渐凸显,社会形态也逐渐过渡到消费社会。大部分学者都普遍认为,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突破了物质领域的界限,在社会的一切领域内泛滥。一切都可以拿来消费,一切都成了商品。审美、艺术乃至整个文化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也变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文化创作成了文化生产,文化享受成了文化消遣和消费。西方的大众文化正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向文化领域渗透和扩张的结果。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集中关注始于该学派的主要成员移居美国之后,因此对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来说,特别具有意义的是美国这个消费社会的文化现象。许多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已经步入了大众消费社会。这个典型的消费社会,具有消费社会的一般特征,如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消费主义统领一切领域;之前属于富人或上层阶级的产品成为廉价的消费品,进入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等。而消费主义的更典型的表现则是它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极度盛行,这使当时的美国成了一个大众文化异常繁荣的国度。美国学者佩尔斯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文化的这种兴旺景象:“在整个3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比新闻影片、画报、广播节目以及好莱坞电影更能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了……连小说家似乎都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如果他的技艺不能适应大众文化新时尚,便无法生存下去。”[5]这段描写清晰而又深刻地勾勒出了当时美国大众文化的盛行、它对大众的影响和控制以及文化本身的变化。

美国这一繁荣的文化景象对于有着贵族文化背景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来说却是极端陌生的。他们长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不可能投身于这一大众文化的狂欢之中。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美国大众文化的敌视是双方刚接触时就有的。带着法西斯主义集权统治的阴影走进美国消费社会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当时流行于美国的大众文化和法西斯德国的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控制大众、抹平大众反抗意识的意识形态工具。于是,关注、分析并进一步批判当时美国这一典型消费社会的文化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恰如马丁·杰伊所说:“权威主义在美国的出现带有与欧洲不同的伪装形式,不是恐怖和高压统治,而是一种更缓和的强求一致的方式,这在文化领域可能最有成效,因此,美国的大众文化就成为法兰克福学派40年代的主要研究对象。”[6]

尤其是当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陆续在美国政府部门及媒体机构任职以后,他们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制作和生产过程了解得更为详细,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对大众文化展开了大力批判。阿多尔诺写出了以流行音乐为分析对象的一系列大众文化批判的文章,如《音乐的拜物性及听觉的丧失》《论流行音乐》《论爵士乐》等,并与霍克海默一起提出大众文化是“文化工业”的传世论断,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可以说既是对德国法西斯文化现象的批判,也是对美国大众文化现象的理论反思。洛文塔尔在对美国流行杂志的考察中,得出了流行传记小说中的主人公已由“生产偶像”转变为“消费偶像”的结论,并以此论证了大众文化的制作、生产的诡计以及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正是在美国这段时间的经历奠定了马尔库塞60年代对大众文化批判的基础,为他的大众文化批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根据。通过对美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马尔库塞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副标题写下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经典著作,其中他对大众文化现象的“俗化趋势”所作的批判,成为他论大众文化的经典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