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参与者传受角色的双重转换特性

参与者传受角色的双重转换特性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统媒体中,传受对象较固定,传者与受者关系分明,传播方式由传播机构规定,由上到下,线性、单向有严格议程和把关,范围有限,但影响力和说服力强。在信息传播中,参与者一方面扮演的是参与到这个事件中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存在于事件中,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去转载、分享并发表评论。

一、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新媒体

在传统媒体中,传受对象较固定,传者与受者关系分明,传播方式由传播机构规定,由上到下,线性、单向有严格议程和把关,范围有限,但影响力和说服力强。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在大众中营造一种“拟态环境”,这个“拟态环境”会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的图像,使受众把“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10]。这就是1922年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而这一方式在新媒体传播中却被逐步地消解甚至颠覆了。特别是近几年来,“草根新闻”在网络上的兴起也打破了“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的局限。

二、信息传播中“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一)角色扮演的形式

就一般意义而言,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的定义,是独立于个体的他人对自身的一种身份认同,但在网络信息的评论、转载和分享中更多的是个人自身对自己的身份的转变和认同。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表现出来的行为[11]

1.评论

正如苏宏元教授在《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对网民心理的分析所指出的,网民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传播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受者与传者的身份转换[12]。网民在评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参与自己比较关注的信息,在做出评论前,他会对信息做出自己的有效性判断和理解,并将这种判断和理解以评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2.转载

网民在对信息的转载操作中所表现的心理动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信息的存储,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对信息的认同,但这里的认同性与评论者是有所区别的,转载的认同性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认同;第二,是对信息的分享,寻求群体的积极认同[13]

3.分享

分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操作方式,所谓的分享就是让他人可以无条件地享有浏览这条网络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网络传播的身体缺场、非语言符号、匿名性和虚构化等特性造成了角色的定义不再以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作为标准,而是依据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模式来定义。因此,在对网络信息的评论、转载和分享中我们所看到的角色是从情境模式角度来分析而形成的参与者、旁观者和分享者角色,角色的转换也主要是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运行的[14]

在信息传播中,参与者一方面扮演的是参与到这个事件中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是以传播者的身份存在于事件中,通过自媒体的传播方式去转载、分享并发表评论。在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

(三)双重身份下的特性[15]

1.由对传统媒介的热衷不断转向新媒介

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视观众开始减少,受众的主体正在由“电视观众”向“网众”“移动受众”转变。伴随着技术革新,信息全球化加速了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媒介的大融合,更促使了近几年来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个人博客、微博等形式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

2.接受心理由传统的接受信息向更加综合性、多维化地使用信息转变

好玩、好看、好用、个性化、体验式信息内容改变了人们阅读信息的目的及方式,互动的传受关系将成为媒介与受众沟通的主要方式。如对视频网站来讲,用户在收看一段影片时,可以将有关这部影片的相关背景信息都链接起来,也可对影片进行评论并推荐给好友一起分享,这种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模式。

3.由受者为主变为集传受为一体的双重角色

在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与多元性实现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受众不仅可以与大众传媒进行平等交流,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随意地使用信息。此时,受众的角色由单一的传者变为传受合一的双重身份。

4.向“公众”角色转变

在网络、移动传播中,“博主”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书写“博客”,随时随地在“微博”上发表信息、分享体验。这些文章和只言片语就是网络时代、移动媒体时代个人的隐私,他们将私人空间转变为公共空间的过程便是“受众”向“公众”的一种转变,如传统媒体举办的平民选秀活动。民生新闻、草根新闻、视频、播客、拍客的兴起和成长均改变了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颠覆了传统受众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