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油新闻“一支笔”

石油新闻“一支笔”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天庆 高智芳2003的春夏之交,正当非典肆虐、人们心情恐惧不宁的时候,岳双才同志收到两篇作品荣获2002年度省部级新闻奖作品的获奖通知。他在2000年11月8日,还荣获中国石油首届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在国内93家新闻单位参赛的2000多篇报道中脱颖而出,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世界石油大会组委会评为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新闻作品大赛奖。

杨天庆 高智芳

2003的春夏之交,正当非典肆虐、人们心情恐惧不宁的时候,岳双才同志收到两篇作品荣获2002年度省部级新闻奖作品的获奖通知。一篇是载于中国石油报2002年7月4日的《廊坊成为全国首座公交车“气化”城市》;另一篇是刊登在《华北石油报》2002年12月10日的《世纪工程 打响国产牌》,这给忐忑不安的岳双才及文友们送来一丝喜兴、一线欣慰、一点春光、一片暖意……远的不说,2002年一年当中,岳双才就在《中国石油报》发稿134篇,发稿量在150名驻站记者中名列第一,其中头版头条就上了6篇。这骄人的成绩,怎能不使朋友们为其竖起大拇指?谁不对作出这一突出成绩的岳双才同志刮目相看?

岳双才1987年担任《中国石油报》记者。后来又担任了记者站站长。长期以来,在积极做好站长工作前提下,他以执着的追求和十分投入的激情埋头新闻采访写作,把一篇篇具有鲜明个性的佳作及丰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读者。因此,在华北油田有石油新闻“一支笔”的美誉。他采写的新闻作品累计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1200多篇,约136万字。其中36篇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报刊,有的还被新华社采用。有35篇荣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其中9篇获一等奖。还有8篇报告文学分别被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工人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作品集收录。1992年以来,他连续11年被评为中国石油报模范记者,在驻站记者中名列前茅。他在2000年11月8日,还荣获中国石油首届百优新闻工作者称号。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敏锐地发现题材,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以小见大,短中见深,写出不少“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精彩好新闻。

胸中有全局 宏观抓新闻

岳双才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老鹰抓鸡”的场面并不陌生。你看它,先在高空盘旋,选中目标,直扑下去,就能抓住活鸡。联想到采访,他很羡慕“老鹰抓鸡”的本领。人们到基层采访,往往不是碰不到典型,而是典型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白白跑掉了。高空飞翔的鹰,居高临下,瞭望神州大地,耳闻八方信息,心中有数,眼睛瞅准,就不会扑空。他深知采访写稿也同此理:你要是胸中有全局,宏观俯瞰下去,抓住典型就不费力气。

岳双才认定,作为记者,必须善于站在高处,宏观地看问题,才能采写到重头新闻。在长期的采写实践中,他切实体会到:树立宏观意识,胸中装着全局,对于写出精品好稿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站在集团公司、管理局领导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更明确、更自觉地解剖局部的“麻雀”,使报道具有沉甸甸的分量,由于注重宏观抓新闻,他采写的稿件不少被编发在报纸各版的重要位置。如《华北地区天然气潜力有多大》《重组改制给华北油田带来什么》等报道,都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廊坊市公共交通车实现“气化”,是华北油田供气促成的。就事论事,一般性地报道一下华北油田给廊坊市公交车提供气源,似无不可,但是,那样的新闻就太平淡、太不惹眼了。岳双才慧眼识珠,他敏锐地觉察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于是,经过反复琢磨,站在全局看廊坊,将华油—廊坊—全国串成一线,一下子就发现了大新闻。那则《廊坊成为全国首座公交车“气化”城市》,标题就拎出了“新闻眼”!不但拨亮了一盏灯,而且照明了一大片。不仅给整条新闻增辉添色,而且分别被《科技日报》《中国石油报》在一版重要位置刊登,并被评为《中国石油报》2002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1997年10月,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在京召开期间,岳双才采写的消息《任丘潜山油田后期开发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本来写的是一个油田的事,而且又是反映“后期开发”的内容,若不放眼更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只能是一篇一般化的报道。岳双才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成效,他甚至站在“世界高度”作了横向比较,将任丘油田的“后期开发”跟“世界领先水平”联系起来思考,写成一篇“老鹰抓鸡”式的新闻。他一举成功了!并且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在国内93家新闻单位参赛的2000多篇报道中脱颖而出,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世界石油大会组委会评为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新闻作品大赛奖。

换位多思考 角度选得巧

新闻采访和编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角度学。选好角度等于成功了一半。岳双才很注意运用“平视、环视、透视、审视”等方法,多方面对新闻事实换位思考,力求选取最佳表现角度,直至“淘尽黄沙始得金”。1995年3月,他在采访华北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华北油田一些多年难以开采的边缘零散井,按照市场机制,采取公开招标、自负盈亏、统一销售、利益分成的办法,使88口边缘井投入生产,一年产油近10万吨。他察觉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但并没有急于动笔写,而是多方面观察,多角度比较,找到了最佳切入口。他想:如果按照常规开发这些井,要有管网、设备、车辆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投资至少上亿元,才能维持正常开采。但油田启动市场机制后,不仅没有投入资金,反而财源大开,仅原油一项就创一亿多元。而这两个“一亿元”不正是绝好的角度吗?于是写出《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由于角度新颖,符合集团公司提出的“低投入、多产出”的发展思路,很快就被编发在《中国石油报》1995年3月29日一版头条。还配发了短评,称赞新闻值得一读,为石油企业找到自身潜在优势与经济拓展最佳点提供了典型,很有启发意义。在中国石油新闻评比中,这篇新闻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全票通过,被评为1995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

岳双才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典型意义,很注意从细小事物中发现新视点、新角度。1996年9月10日,他随华北油建二公司党政领导,到河北省张北县参加公司捐款建成的“希望小学”落成仪式。同时采访的还有首都6家新闻单位以及《河北日报》等地方报刊、电视台的记者。这所小学所需款项全部由油建二公司职工、家属、学生捐献,当时的河北省省长叶连松特地题写了校名。按理说,从一般角度写篇报道再方便不过了,也容易发表。但他又觉得,报道贫困地区一所希望小学建成,仅仅说明石油工人献爱心的问题,太一般、太落俗套了。再说,只满足于见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当时有关希望工程的报道太多了,要想在报纸版面上占个好位置,引起读者关注,并非易事,必须靠精选角度取胜。他继续寻觅,深入探求。想到从电视上看到过,这个乡正是一年前江总书记曾经视察过的地方。当时总书记冒着严寒走进家庭访贫问苦,了解到这里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没有像样的校舍,心情十分沉重,叮嘱在场的地方政府领导,一定要解决好贫困孩子的上学问题。他联想到华北油田职工、家属们从电视上看后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决心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嘱托的情景。又听说受到江总书记亲切关怀并重返校园的张素珍同学正好也参加了“希望小学”落成仪式,便马上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后,岳双才经过反复推敲,选定了“石油工人怀着殷殷爱心,正在用实际行动把江总书记的热切期望变为现实”这样一个角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了《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的通讯。很快刊登在《中国石油报》一版头条,并获得《中国石油报》1996年好新闻奖。而同行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由于角度没选好,大多仅在报纸上发了一条简讯

1996年华北油田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岳双才采写新闻后,经过反复斟酌,把角度巧选在油田职工万众一心抗击严重洪灾、确保首都北京供气上,使这篇题为《心系首都》的通讯,一举获得了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产业报系统好新闻二等奖。

多挖三两锹 深度报道好

多年的记者生涯,培养了岳双才犀利的政治目光和勤于观察、敏于思索的精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深入,石油企业出现了许多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岳双才在采访中注意观察和思索油田人想要什么、盼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运用记者的敏锐感官去观察了解事实。准确深刻地揭示其中蕴含的意义,着力写好探索性、研究性和启发性的深度报道。如针对石油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价格不合理、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他采写的《石油市场呼唤规范化》一稿,在中国石油报发表后,总公司有关部门专门派人到油田了解情况。针对华北油田部分多种经营厂点只有产值,没有利润出现的效益反差现象,他采写了《何以“叶”肥“果”瘦》。这类稿子由于抓住了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深入透彻,给报道增加了深度、广度和指导性,受到读者欢迎。

表扬和批评,历来被人们视为报纸宣传的两种有效的手段和功能。多年来,岳双才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和行为,大胆给予批评和鞭笞,既有事实陈述,又有理论分析。他先后采写发表了《数百彩旗亮油城 两天丢失一大半》《油田地热开发未“热” 周边开发地热升温》《5003队技术高超受青睐 45167队技术滑坡受冷落》等对比鲜明的稿件,大大增强了报道的宣传力度和效果。

采写中,他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深度报道上下了大功夫。1993的寒冬,他到二连油田采访,当看到职工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进行防腐堵漏时,深受感动。而如果按照常规,发一篇表扬稿,既好写,也容易发表。但他没有从表面上看问题,而是通过对两处堵漏现场的观察,继续深入采访,写出了深度报道《阿赛管线大面积腐蚀令人担忧》。在中国石油报社《石油内参》发表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总公司总工程师李虞庚等领导分别做出批示,要求调查解决阿赛管线大面积腐蚀问题。问题很快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连续三次组织专家到二连分公司调查,加以落实。二连公司领导称赞岳双才以内参形式反映问题,引起总公司领导的注意,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

标题在出新 “眼睛”贵传神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眼睛”贵在传神。为使“眼睛”亮起来,让读者读了新闻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亲切感、真实感,岳双才很注意标题的制作,他往往选择最有表现力、感染力的形式和语言制题。真是“为求一题妙,耐得半宵寒”,力求做到题不惊人誓不休。一次,岳双才到华北油田一机厂采访中日合资建设的钢管生产线投资仪式,看到那里的厂机关大楼、厂大门口还是建厂初期的老样子,没有进行装修,引起注意,本来没有采写这一新闻的计划,但他利用与厂领导见面的机会,了解到该厂虽然没有装修机关大楼和厂大门,每个车间却都装备了最好的设备,3年间用于重大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就达5000万元。因技术投入得到保证,生产出了过硬的一流产品,不仅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这是一篇“含金量”颇高的报道,虽然是“计划外”的,但必须下功夫写好。在起标题时,他犹豫再三,难以落笔。因为,新闻实际反映了该厂集中资金增强企业后劲的问题,而类似的稿件在报纸上多次出现,如果起一个平平淡淡的标题,不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联想到当时一些企业尽管舍不得将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却热衷于花大钱搞办公楼装修。他灵机一动,把这篇报道的主标题定为《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副标题则定为“华北一机厂集中资金增强发展后劲”。由于标题十分抢眼,《华北石油报》很快在一版头条推出,还专门配发了“编者按”。《中国石油报》也在二版头条位置加花边编发,并加了短评。这篇看似内容并不太重的报道,因为有了一个好标题,不但发在了报纸的重要位置,而且还获得了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华北石油报》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在他采写新闻过程中沾好标题“光”的又何止一次。1998年6月,他到华北油田综合一处汽配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通过开办养梅花鹿肉鸽、观赏鱼等项目,解决安置了20多名富余职工的问题。按说,这一内容不算新鲜,因为那几年开辟就业门路、安置富余职工的事,实在太多了,也不时有类似报道见诸报端。为使这篇报道取得好效果,他在起标题上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结合该厂养鹿、养鸽、养鱼的事实,他用“水陆空”形象的加以概括,以《“水陆空”变成“小银行”》为题,分别刊发在《华北石油报》一版头条和《中国石油报》一版二条,并获得《华北石油报》好新闻一等奖。同时,他采写的反映塔里木石油钻井工人精神风貌的通讯《大漠深处“胡杨”颂》,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新闻奖,其中标题起得好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我们就在给这篇人物通讯画句号时,我们想到了新闻界越来越重视培养和造就“名记者”“名编辑”的问题。说句公道话,石油新闻界不乏“笔杆子,甚至大把大把地可以抓到。但人们赞誉岳双才为石油新闻“一支笔”,说明石油新闻界不是缺乏“笔杆子”,而是缺乏有棱有角、出类拔萃的“一支笔”。不是说“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艺术么,人家那支笔采写的东西跟别个比较,艺术性就是强,你不能不心悦诚服。不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么?没有“米”,人家也会找“米”下锅,有了“米”,人家又“巧”于做出花样,这不就是令人称羡的“巧”妇么!

古诗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别看两处都写的是“一枝”(“红杏”或“早梅”),但它昭示的却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绚丽景色!我们期待着石油新闻界有更多“岳双才式”的“红杏”或“早梅”迎春绽放!

(此文载于工人日报社、中国企业报协会主办《新闻三昧》2003年第10期,中国石油记协主办的《新闻之友》也以《情系石油新闻》为题刊发了这篇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