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和京津冀领导座谈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做好环境生态问题的联防联控。做好区域协同发展的环境报道,既要了解自然环境的天然属性,也要清楚为了让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求而形成的人为“软环境”。面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机遇,京津冀媒体理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瞭望哨”,担当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的主角。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和京津冀领导座谈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做好环境生态问题的联防联控。5月15日,张高丽同志在京津冀及长三角、珠三角有关省市领导参加的会议上,要求率先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上取得进展。环境生态报道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对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的环境报道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媒体环境报道如何调整思路和做法?

用环境思维替代行政思维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貌特征、水体存流、植被绿化、地下资源等。自然环境是历史巨人依据自然规律留下的“物质遗产”。山依水连都有天然布局,都有自然区界,都有内在关联,不以战国七雄边界的扩缩而改变,也不以省市区界的设置而调整。媒体关注环境问题首先要尊重自然,抛弃以行政区划分割环境报道的思维定势,以更大的区域视野、以相互关联的辩证思维,替代“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界约束。否则,环境问题的报道很容易如盲人摸象,顾此失彼。

做好区域协同发展的环境报道,既要了解自然环境的天然属性,也要清楚为了让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求而形成的人为“软环境”。人类在尊重、适应、开发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政策、制度、理念、意识、思路、做法、经验、教训等。这是人们依据或违背自然规律,和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达成的“社会契约”,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为“软环境”就和自然硬环境一直相伴相随。

人为“软环境”和自然环境不默契、不协调、不适应的表现之一,就是行政区划形成的边界意识及由此带来的本位主义、自我中心和急功近利,甚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意在打破三省市行政区界,力图从更大的地理生态区域和“自然”对接,这是高层决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尊重,也是对人为改造环境生态的纠偏与升华。其实,区域协调发展不只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各国携手应对“温室效应”、共治地球村,也是冲破行政壁垒共同应对环境的有益尝试。

地方媒体,长期以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为定位,局限了环境报道的发散思维、全局观念,严重弱化了不同省市之间的关联意识。区域协同发展首先冲击着旧有的惯性思维,媒体人需要从更广的视野着眼、更大的范围落笔。水源一体、山脉相连、道路相接、空气共用、绿色同享、旱涝互损、污染同灾,自然环境的客观关联和影响,决定了一定区域内联防联控自然生态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决定了造福百姓方针政策规章做法的一致性与协调性。媒体报道不能落后时代,必须具备相应的全局考量和宏观视野。

人文生态扫描自然生态

出乎意料,今年以来的京津冀,人文生态以非凡的速度和力度把自然生态奉为“上宾”。环境生态特别是曾经不引人注目的大气问题,成为上上下下共同关注的话题。总书记对京津冀主要领导坦言,宁可GDP降下来,也要把环境整上去。此后,京津冀三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付之行动,河北省委省政府马上部署落实,出实招,求实效。三省市党委政府及各市县(区)红头文件一个接一个,督导奖惩,紧锣密鼓,军令状层层签订。河北省委红头文件明确要求,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工作不力的地方、部门及个人,媒体要指名道姓地曝光。京津两市同样力度空前。广大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重视和期待也达到历史高点。

这一切都源于京津冀环境生态拉响了令人不安的警报:国家环保权威监测,近两年每月每季每年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这里常占六七个。全国最大的地下漏斗区,在衡水、沧州形成。十河九干,十河八污。河北还是全国能源消耗第一大省,消耗了全国12%的能源。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老百姓对执政者的认可度受损;生态问题已经成为重大民生问题,最直接、最现实地损害民众健康,民众的诉求日益强烈;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关键问题,没有良好生态,何谈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的形象问题,既关乎在国内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涉及国际形象。

中央超越历史的动作,地方政府空前的力度,民众从未有过的诉求,严重的生态问题,使京津冀区域整治环境生态创下无数个“历史之最”。环境报道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自然生态共同为京津冀地方媒体打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媒体沐浴在稀缺的环境报道的阳光里。面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带来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机遇,京津冀媒体理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瞭望哨”,担当营造良好舆论生态的主角。

用“谋全局”理念统筹报道

媒体环境生态舆论,媒体人采编环境生态报道的理念、思维和视角,也是人文生态的组成部分。地方媒体应抛弃各踏一方地的习惯,树立同顶一片天的共识,把京津冀21万多平方公里,甚至把更大范围的周边地区涵盖进来,这里拥有同一片天空,大气在这片天空下自然流动,河水在这片天空下由高向低流向渤海,太行、燕山在这片蓝天下同体相连,PM2.5和负氧离子在这片蓝天下结伴漂浮。采访的脚印还驻留在本省市的地盘上,怎么能全貌呈现生态的文明和问题?怎么能营造全面、科学、有针对性的舆论?在京津冀各级政府合作联动的同时,区域内分属的媒体如何具体谋划实施环境报道?

报道主体——从各自为战到联合作战。不同行政隶属的地方媒体到别人的“地盘”采访报道,人生地不熟,有困难。各地媒体联手合作、发挥所长、取长补短,就有1+1>2的功效。联合的方式、路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统一挂牌、共同组团、同步采访、同时播发。今年3月,京津冀三家交通电台推出的大型环保主题系列活动《美丽环境,绿色行动》,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系列报道以4月世界地球日和6月世界环境日为重要节点,贯穿全年;有时是商定主题、圈定内容,各自在所属辖区分头采访,报道共用;有时一家媒体为主,组织自己记者采访,其他媒体配合联络协调,报道都播;有时大兵团作战,有时二三人小股出击;既有系列连续报道,也有单篇短篇报道;可以综合关注大气、植被、绿化、水源、水质、矿产,也可就生产生活的防控减排、垃圾处理、废旧利用等某一特定主题呈现;可以以某市县为报道范围,也可以选择土地、水利、林业等某个行业为采访对象。不论报道人物、还是关注事件,不论报道动态、跟踪进展,还是解析问题、透视现象,都可以相互借力,发挥当地新闻资源、人脉关系、了解情况的优势,为合作报道注入单个媒体没有的能量,发挥独自报道所没有的优势。这也是现有媒体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之下,发挥、利用和整合区域内新闻来源、采编资源、频率资源的有效办法。

报道范围——从隶属省市到整个区域。原来京津冀地方媒体也关注其他省市生态环境报道,但存在“六多六少”:零散报道多,规模报道少;动态消息多,专题报道少;报道整治结果多,报道整治过程少;成绩报道多,问题报道少;现象报道多,阐释报道少;独家单干多,联合行动少。现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媒体也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整合报道,充分营造舆论、引领舆论,既要眼睛向内,更要眼睛向外。从本省市扩展到京津冀整个区域,报道内容也要从整个区域取舍,不再囿于一省一市。重点关注三省市党委及各级政府的实质性合作联动,展示三省市主动突破行政区界藩篱,在抑制PM2.5数量、防控河流污染、植树造林、工业减排监督等事项上的携手动作。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如何实现转产业,不转污染,承接企业,不损生态,特别要讴歌三地政府、企业、个体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为其他省市牺牲己方利益的典型做法,书写那些为三地未来生态好转自觉牺牲眼前利益的感人事迹。报道选材、事例引用、访谈对象、谋篇布局,特别是顶层设计主题、统筹策划选题、组织实施采编,都应着眼京津冀整个区域。边界宽了,舞台大了,责任重了,报道难了。国家的战略变了,地方党委政府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调整了,地方媒体能否及时实现生态环境报道的“战略转移”?这是急迫而现实的课题,有待媒体人尽快探求圆满答卷。

报道力度——从例行播发到浓墨重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某种意义上是首都承载压力、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倒逼的,主要不是自发的市场推动,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牵引,政府调控的力度很大,在一些问题上,尤其在起步阶段,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还不是主角,也就是说政府行政命令多于企业和个人主动自愿的市场对接。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投入多、产出少,有的投入很大,见效周期很长,甚至只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难有经济效益。而且两市一省“三位一体”,三省市各有轻重摆布,各有利益侧重,从琢磨自家地盘到胸怀京津冀整个区域,从谋一域到谋全局,这种理念、利益和方法等全方位的跨越,必然带来诸多难题和困惑。媒体及时发现、科学利导、营造浓厚的舆论强势,为跨省市生态问题的发现解决,为跨省市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推动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正能量聚合,按以往惯常的报道思维不行,必须重磅出击,全力以赴,浓墨重彩。河北电台3月10日启动百集系列报道《走两环 看发展》(环京津、环渤海),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造生态环境作为重点,所有台领导分别带队先后到河北毗邻京津的七个地级市采访,也把京津纳入采访范围。每天一篇报道,在新闻广播和经济广播早间重点节目播发,河北广播网、河北广播电视报图文并茂同步配合报道,已经推出50多篇报道。阐释区域理念,报道三地举措,推介合作典型,弘扬奉献精神,展现联防联控……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的首枚重磅炸弹,引起领导和听众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区域协同发展最大的难点就是区域内相对独立的省市政府间的协调联动,不同行政隶属是媒体新闻资源共享、新闻资源整合营造舆论合力最大的难点。如何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建立行之有效、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在现行体制下,多家媒体如何在政治属性、不同隶属、产业发展和企业化运行中找到契合点?如何实现各家媒体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舆论合力最大化?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艰深课题;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给媒体带来的另一个困惑是在京津冀大气污染、PM2.5等热点、敏感问题上,是否可以“特事特办”,突破地方媒体不跨区采访报道的“禁区”?

(作者王广文,单位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韩春秒,单位为河北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