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既有媒介涵化作用理论的补充

对既有媒介涵化作用理论的补充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本书对于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的探寻也将沿袭施勒姆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思路,同时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前沿成果,并从微博客信息传播生态出发,通过进一步探索涵化第一级效果,实现经由概率判断依据的信息加工过程,特别是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的具体内容,揭示微博客涵化作用实施所依赖的多元的依据信息处理路径。

如前所述,本书对于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的探寻也将沿袭施勒姆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思路,同时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相关前沿成果,并从微博客信息传播生态出发,通过进一步探索涵化第一级效果,实现经由概率判断依据的信息加工过程,特别是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的具体内容,揭示微博客涵化作用实施所依赖的多元的依据信息处理路径。并借以说明微博客累计传播的信息内容影响接收者的现实概率判断的过程和机制,也就是微博客第一层效果的实现机制。同时通过探索接收者的现实概率判断结果对于其相关自我观念的影响机制,间接说明微博客涵化第二层效果的实现机制。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如上一节结尾时提到的两个理论完善角度,发掘微博客累计传播的信息内容中能够对现实概率判断产生影响的新属性,提炼出微博客涵化作用的信息影响因素。此外,通过揭示作为第二层涵化作用效果的自我观念具有的动机影响功能,深化涵化作用效果层级,丰富涵化影响所涉及的心理内容。就这样,本书通过深入挖掘补充施勒姆的媒介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探索揭示微博客信息环境中涵化作用实现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进而建立能够全面展现微博客涵化作用过程、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的影响关系模型。

本书将分两个步骤完成以上目标。首先是针对上一节结尾处指出的既有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理论的不足,在借鉴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础上,对既有的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进行更加全面的补充性解释,从而完整地描述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心理机制。其次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新的信息影响因素和新的效果层面,丰富既有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内容,从而明确地构建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

就如Shrum小组的研究思路一样,本书对于既有涵化作用心理机制的补充性挖掘也围绕着涵化作用效果的层级逐级进行,补充解释的方向也紧紧围绕如上归纳的三点既有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一、存储对于既有涵化第一层效果——现实概率判断影响实现机制的补充

微博通过公益信息的累计接收量、公益信息的易获得性、公益信息的代表性三个影响因素,影响受众对于相关公益现实发生概率的判断。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借由受众在概率判断时使用的贝叶斯估计方法,在不确定性判断时使用的启发式策略发挥作用。其中公益信息的累计接收量,通过频率统计法则影响受众进行公益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时的先验概率。而公益信息的易获得性和代表性则通过激发易获得性启发式和代表性启发式等概率判断策略,影响公益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时的标准似然度。贝叶斯估计法则下,先验概率和标准似然度共同影响着最终的现实概率判断。微博公益信息涵化作用的第一层效果也由此达成。

其中信息易获得性和信息代表性属于潜在的影响因素,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易得性和代表性启发式策略,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主观判断。受众以信息生动性、显著性等内容属性为评估依据,因此这些属性指标体现并影响着公益信息的涵化影响潜力。

(一)微博客涵化作用内在心理机制的细化:媒介累计输入的信息内容影响概率判断线性加权的主观统计过程

1.概率判断所经由的信息处理评估过程具有递进性

本研究由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L.J.Shrum提出的媒介使用与社会现实认知理论,通过融合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判断的相关理论,包括与概率统计判断心理、贝叶斯估计、不确定性判断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前期的质化研究结果。以概率判断所经由的信息加工机制出发,以信息加工时的相关信息处理策略为中心,描述了涵化作用的第一级效果,即现实概率判断得出所经由的认知心理机制,进而更加完整地展示了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所经由的各种信息影响作用关系。这进一步揭示了媒体信息涵化作用所借助的多元影响因素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多元影响路径。

本机制理论认为,媒介累计输入的信息内容能够产生涵化影响,都来源于个人概率判断的贝叶斯估计机制和启发式策略机制。在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个人进行现实概率判断的过程,成为了这样的信息加工过程。即个人依据可获取的样本事例[1]情况,提取依据事例子集,之后逐步进行统计估算,得到先验概率,加权确定标准似然度,最后计算推导出总体概率结论。

核心的估算推导方法就是基于加权累加法则的频率估计。也就是说,个人会将所有可获取的样本事例按照一定的权重评估标准(即判断该样本事例能够带来的现实概率水平增加幅度的标准)进行逐个的叠加累计。随着不断获取[2]样本事例进行叠加累计,对应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也不断地提高,直到没有可以获取的样本事例为止,进而最终得到对于该事例现实发生概率的判断水平。

个人获取样本事例的方法,就是从记忆存储中提取相关的事例信息进入概率判断信息加工,使该记忆中的事例信息成为样本事例,成为以获得现实概率判断为目标进行的信息评估统计依据。而这些被提取的事例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媒介借由累计的信息输入传递给个人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内容被个人不断地接收、理解、存储起来,在进行相关的现实概率判断时被提取出来,成为统计估算现实概率水平的样本事例,判断依据,进而显著影响着个人的主观概率判断结果。因此,如上述信息加工过程所示,媒介累计输入的信息内容与个人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结果之间的影响关系,就这样得以建立,涵化作用得以达成。

2.累计信息接收量影响着概率判断所经由的评估累加次数

能够获取的样本事例数量作为先验概率的来源,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可以提取的样本事例越多,可以累加的层级越多,也就是可以累加的次数越多,最后能够获得的频率统计结果,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也就越高,所以能够获取的样本事例数量是现实概率判断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能够获取的样本事例数量与个人被输入并记忆存储的样本事例数量直接相关,后者来源于个人累计接收到的相关事例信息数量。这就是信息累计接收量对于接收者现实概率判断结果产生影响所依据的认知心理机制。也是信息累计接收量这一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因素影响力的根源。

3.信息易获得性影响着概率判断得出所经由的累加递进的幅度

同时,相关认知概率判断研究显示,这种判断概率水平的累加计算还是具有权重差别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样本事例处理带来的每一次概率水平的增加值是不同的。主观概率水平作为最后的累加频率,也是经由特殊的信息处理机制,进行了加权[3]。而这种权重赋予的标准,(即能够决定某样本事例能够带来的主观概率水平增加幅度的信息评估标准),也是由特殊的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机制所决定的。更加具体地说,是由该处理机制使用的处理策略所决定。这些信息处理策略将某些特殊属性作为标准,决定该事例信息具有的主观概率水平[4]增加效力。如果该事例信息在这些属性上的水平越高,则越能够迎合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越能激发这些处理机制的运行,提高这些事例信息能够带来的主观概率水平增加幅度,也就能够带来更高的最终现实概率判断水平。

而以上的概率判断信息处理策略具体即指不确定决策推断中的启发式策略。施勒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了启发式策略中的一项处理策略,即易获得启发式策略[5],进而将该策略针对的信息内容属性——信息易获得性解释为评估事例信息具有的主观概率水平增加效力(权重或标准似然度)的标准。

易获得启发式策略(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processing)是在概率判断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人常常使用的信息处理规则,该规则适用于评估事例信息所具有的概率判断增加效力。越是符合易获得启发式处理规则,越是满足易获得启发式评估标准的样本事例信息,越能够增加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进而带来更高的主观概率判断结果。而易获得启发式策略的评估标准,也就是易获得启发式策略具体选取的信息属性就是信息的易获得性。

信息易获得性就是指样本事例信息被从存储记忆中搜索、提取出来的速度或者容易程度。它指代的是样本事例信息被提取进入相关现实概率判断过程的效率,是该样本事例在个人进行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时被回想起来的难易快慢程度。易获得启发式就是以这样的信息属性为标准,评估该事例信息在进行现实发生概率估计时,能够带来的主观概率判断水平的增加幅度。即人们会根据某一样本事例被快速和容易提取出来的程度来衡量,其作为概率判断依据,对于增加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的效力。越容易、越快速地被提取成为判断依据的事例信息,越能够大幅度地增加相关概率水平,带来更高的概率水平判断。所以事例信息的易获得性也从影响每次累加的幅度,进而影响到对于相关现实发生概率的最终判断水平,成为现实概率判断的影响因素之一。

被提取的事例信息主要来自于由媒介累计输入的行为事件信息。所以事例信息的属性其实就是媒介持续传播的行为事件信息的属性。事例信息的易获得性其实来源于个人从媒介累计接收信息的易获得性。这样,就发现了又一个媒介累计传播信息影响接收者现实概率判断的渠道,并由此发掘了新的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即信息的易获得性。信息易获得性作为能够影响概率判断信息处理策略,易获得启发式规则运行所依赖的信息属性,与信息累计接收量一起,通过决定累加权重和累加次数,共同影响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的信息加工过程,共同决定这着现实发生概率水平的逐级统计估算过程。进而使媒介通过累计输入信息内容实现了对于涵化第一级效果对象——现实概率判断的涵化作用。

(二)既有影响因素操作化内容的扩展

Shrum小组关注于易获得启发式策略在涵化第一级效果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中心,发掘全新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路径,提炼新的信息影响因素,即信息易获得性。鉴于该影响因素的抽象性,研究者找到了将与该信息属性直接相关的三个具体信息属性,将这些信息属性作为该影响因素的操作化维度指标,纳入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之中。这些指标分别是信息生动性、信息新近性、信息显著性。但是随着易获得启发式研究的推进,同样是Tversky &koehler(1994,1999,2003)的相关研究成果显示。行为事例信息内容的如下属性也会影响该信息在作为概率判断依据被提取时的快速、容易程度,即影响该信息的易获得性水平。这些新发掘的信息属性分别是:信息情感联系性[6]、信息自我联系性[7]、信念联系性[8]。这些具体的信息属性也会通过影响易获得启发式对于该行为事例信息概率增加效力的评估,最终实现对于现实概率判断水平——即涵化第一层效果的影响。所以这些信息属性作为新发掘的信息易获得性操作化维度指标,也会对涵化作用效果产生影响,也应该与信息易获得性的其他维度指标,即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和信息新近性,一起作为实际影响变量,被纳入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之中,以更加详细地说明媒介如何由累计传播具有不同属性的信息内容,影响个人的主观概率判断的过程,即形成涵化第一层效果的过程。也能够更全面地展现易获得启发式策略指导下的概率判断依据的信息处理机制。

(三)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的补充

Shrum关注的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是易获得启发式,以其为中心建构了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机制。但是随着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概率判断研究的演进,与易获得启发式一样,用于评估依据信息概率水平增加效力的其他的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也被发掘出来,而这个新的信息处理规则就是代表性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式(the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作为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之一,同易获得启发式一样,也会借影响样本事例信息带来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的增加幅度,影响最后的现实概率判断结果。而与易获得启发式不同的是,代表性启发式策略采用了不同的依据信息评估标准。其水平高低决定了样本事例信息能够带来的概率判断水平增加幅度,进而决定了这些行为事例信息对个人最后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行为事件[9]信息代表性的具体含义是指,该信息包含的、展现的行为事件要素在同类行为事件中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是相对于要进行概率判断的整体现实,也就是相对该类社会行为事件的总体现实情况来说的,指行为事件要素[10]的诊断性特征[11]具有可以推广至绝大多数同类行为事件上的一般性。

该信息属性也属于潜变量,具有抽象性,不便于实际测量。所以该信息属性操作化为一个更加具体的信息属性标准,即基于配对特征相似度的信息属性评价标准,信息反映的行为事件构成要素的诊断性特征,与该类社会行为整体现实内容构成要素的诊断性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或者说一致程度。这一信息代表性的操作化指标被称为信息诊断性特征一致性,或者说,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

那么行为事件信息代表性,或者说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与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信息反映的行为事件构成要素与同类其他行为事件的构成要素之间,在诊断性特征上越相似,越一致,信息反映的行为事件越具有能够代表同类行为事件的一般性,行为事件信息代表性水平越高,那么该行为事件信息越能够满足代表性启发式所依据的信息评估标准,进而在被提取作为概率判断依据时,具有更高的概率判断水平增加效力,能够使概率判断水平实现更高幅度的增加,进而带来更高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

媒介累计传播的信息内容,还可以通过其具有的信息代表性水平影响接收者相关现实概率判断,进而实现媒介涵化作用的第一层效果影响。因此,信息代表性也应该同信息易获得性一样,作为媒介涵化作用的信息影响因素纳入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之中。同时,作为信息代表性操作化指标的信息基本特征一致性,也应该作为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信息影响因素纳入整体的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之中。

综上所述,本书通过对于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机制的补充说明,完善了媒介涵化作用第一层效果实现机制的解释。通过增加既有的影响因素,即信息易获得性的维度指标,发掘新的信息影响因素,即信息代表性,以及其操作化指标信息的基本特征一致性,丰富了涵化第一层效果影响关系内容。

二、对于涵化第二层效果实现机制的挖掘

(一)现实发生概率判断对自我观念产生直接影响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涵化作用心理机制,只观照涵化作用效果的第一层面,即对于社会现实发生概率的主观判断结果。通过借鉴认知心理对于概率判断信息加工机制和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的相关理论,解释了该层效果所涉及的涵化作用心理机制,明确了该层涵化作用效果的影响关系内容。但是对于涵化作用第二层面效果的实现机制,也就是立足于第一层面的概率判断结果而进行的自我观念推断过程和推断机制,则缺少深入的关照和详细的解释。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作为个人进行认知判断和推断等信息加工处理活动的指导策略和运行规则,也一定有相关的启发式策略在这一认知信息处理环节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认知心理学对于这一类认知信息处理环节[12]中的启发式策略的研究成果显示,模拟性启发式是个人在既有概率判断结果基础上进行自我观念认知推断时经常使用的依据信息处理策略。也就是说,涵化作用第二层面效果的实现与模拟性启发式策略(the simulation heuristic)有直接的联系。确切地说,是模拟性启发式策略的运行,使得涵化第一层面概率判断结果成为第二层面自我观念的形成依据,进而使得媒介累计输入信息内容的影响力,可以由这种效果层级间的影响关系传递至接收者相关自我观念的推断活动中,进而间接实现对于这一层级认知心理内容的塑造。

其具体的影响过程如下。

我们知道,我们的许多自我认知其实是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或者说是针对某一类社会现实情况的。比如说自我安全感,对陌生人的信任感等,都是与社会暴力行为者发生概率情况的判断紧密相关的,其实质是基于自我与该类社会现实发生概率判断水平之间关系的认知推断。所以人们要获得这些自我观念,最重要的是要将相关社会现实发生概率判断与自我联系起来,并根据在这种主观联系方式下自我所处的社会现实与该类社会现实发生概率的互动结果来进行相关的感受推断,乃至态度决策。而个人将自我与相关社会现实发生概率判断联系起来的主要方式,或者说获得自我所处的社会生活与该类社会现实发生概率互动结果的主要途径,就是模拟自我的生活现实中出现使该类社会现实能够发生的条件或环境,模拟自己进入具有发生该类社会现实机会的情境当中,之后根据既有的对于该类社会现实发生概率水平的判断,推断在这样的假设模拟情境中该类社会现实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发生可能性下自我会遭遇的实际社会现实情况如何,这种遭遇的结果如何,进而得到相关的自我感受、态度决策,形成相关观念。

而指导个人将自我所处的社会现实与相关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主观模拟的认知规则,也就是自我观念推断所依据的信息加工处理策略,就是模拟启发式。如前所述,与指导社会现实概率判断的易获得启发式和代表性启发式类似,模拟性启发式也是关于如何处理用以进行推断的依据信息的认知策略规则。但是与它们不同的是,模拟启发式指导的是自我观念推断相关的信息处理过程,是关于如何加工、处理依据信息的认知活动规则,而非处理标准。其指导处理的依据信息也是个人相关认知心理活动的结果,而非直接输入信息。与其他启发式一样,模拟启发式也有助于高效率地推断得到相关的自我观念。模拟启发式下具体的依据信息处理过程就是,想象自我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使暴力行为能够发生的条件或者环境,模拟自己进入具有发生暴力行为机会的“被攻击风险”情境当中,比如说假设自己在深夜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假设自己和朋友在周围都是陌生人的嘈杂酒馆里喝酒,根据自己对既有的暴力行为发生概率水平的判断,推断在这样具有“被攻击风险”的情境中遭遇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在这样的“危险”情境中,会不会受到来自他人的暴力攻击。比如说出现劫匪抢劫财物或出现醉鬼挑衅滋事,以及在这样的暴力攻击可能性下,自我会遭遇的实际社会现实情况如何,这种遭遇的结果如何。比如说自己会不会被劫匪持刀威胁,有没有可能被刺伤等,或者在后一种情境来说,自己和朋友会不会被醉鬼挑衅,会不会被醉鬼打伤等。最后由这些模拟的“具有被攻击风险”情境中,基于暴力行为发生概率而假设的自我遭遇经历和遭遇结果,推断得到相关的自我观念,即自我安全感,作为自我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是否安全的认知判断。个人认为暴力行为发生概率很高,很普遍,很容易发生。那么个人在假设的具有被攻击风险的情境中,自己很可能受到相应的暴力伤害,由此,个人觉得自己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不是很安全,安全感比较低。

由此可以发现,模拟启发式以模拟性代入的方式,使相关现实概率判断成为推断个人在相关社会现实发生机会存在的情境下最有可能遭遇的现实情况的重要依据,进而由此使现实概率判断结果对相关自我观念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二)涵化作用通过对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着自我观念的形成

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结果作为涵化作用的第一层效果,由概率判断信息加工机制决定,受到媒介累计传播信息内容的显著影响,是媒介涵化作用下形成的认知心理内容。而自我观念又以其为推断依据,也就是说,自我观念又如上述推断依据信息加工机制所示,受到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的影响,由此可确定,涵化作用对于自我观念间接影响的存在,借由这种认知心理之间的影响机制,媒介累计传播信息内容具有的涵化影响力渗透至更深的认知心理层面,具有纵深立体的认知心理作用效果,相关自我观念也由此成为涵化作用效果的第二层面。

而且由上述自我观念推断机制可知,相关自我观念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对应社会现实发生概率判断结果。也就是说,必须经由第一层效果心理,第二层效果心理才能实现。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到涵化作用的层级传递性,涵化作用效果实现的递进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对于自我观念认知心理活动来说,是间接受到媒介涵化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连贯性。

综上,通过以模拟启发式为中心对于涵化作用第二层效果实现环节的机制探讨,详细说明了媒介涵化作用两个层面的效果的实现过程和具体机制,全面描述了媒介涵化作用两个层面效果的影响关系内容。

三、对于涵化作用第三层效果影响实现机制的探讨

(一)自我观念对行为动机产生了直接影响

虽然借由揭示现实概率判断与相关自我观念之间的联动机制,我们明确了涵化作用对于认知心理具有的纵深影响力,但是没有发掘自我观念与其他更深层级心理,如自我决策之间可能存在影响关系,研究所涉及的认知心理效果还是仅限于自我观念乃至态度层面,没有深入挖掘涵化作用对于个人的行为趋向的影响,进而彰显涵化作用在改造社会现实意义上具有的实际效果。

而自我观念与其他更深层级的心理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一定存在的,人格心理学认为,个人的人格心理作为有机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因果承继的联系,所以就像概率判断与自我观念之间的联动关系一样,对其产生影响,自我观念与更深层的自我决策心理也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而这些影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联系之一,就是相关自我观念对于行为动机的影响。而正是借由这种影响,涵化作用效果实现了更深层面的延展。

动机认知理论中的期望与价值理论揭示了自我观念对于行为动机产生影响所依据的心理机制。作为动机认知理论的重要成果,此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和对于达到目标可能性的评价作为影响行为趋向的决定性因素,即行为的产生是受到两个自我认知因素影响。一个影响因素是个体对行为目标的期待,或者说向往。个人对于行为目标的期待水平越高,对于行为目标的趋向程度就会越高,相应的行为动机就会越强。而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个人对于实现这个行为目标可能性的评价,个人对于行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评价越高,对于行为目标的趋向就会越高,相应的行为动机就会越强。而实现行为目标的可能性评价又包括两方面的评价:结果评价和效果评价。结果评价是对于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而效果评价则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两个维度的评价共同决定了个人对于某一目标实现可能性的判断。

也就是说,直接影响行为动机的认知心理因素是个人在行为目标期望和行为目标价值两个维度上的自我观念。行为目标期望和行为目标价值上的自我观念作为个人作出行为决策的依据,影响着个人行为动机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水平。由此,相关自我观念对于行为动机影响的过程机制也就明确了。

(二)涵化作用借由对自我观念的间接影响,也间接影响着行为动机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涵化作用借由直接影响现实概率判断,而间接地影响自我观念,涵化作用可以再一次借由对于自我观念的影响,而影响到行为动机,虽然这种影响也是借由认知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具有层级递进的间接性,但是,鉴于涵化作用效果层级间影响关系的直接紧密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影响力是显著存在的,这种来自媒介累计传播信息内容的影响关系线索也是明确运行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将行为动机作为涵化作用的第三层效果,作为涵化作用具有实际意义的影响效果,纳入到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模型之中,以完整显示涵化作用对于个人认知心理的影响内容、影响过程和机制。

由此,本书深入延展了涵化作用的效果层面,并借由自我观念与行为动机之间的影响关系,说明了该层涵化作用效果得以实现的所经由的认知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一系列连锁的依据信息加工机制运行下得以完成的。

综上,本书以涵化作用的三层效果为中心,通过对于施勒姆小组提出的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的扩充和延展,全面地展示了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内容和影响实现机制,完善了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对涵化作用理论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补益。

由于借用的认知理论的普适性,上述理论演绎推导是针对于所有媒介的涵化作用的,所以也会适用于解释作为新媒介代表的微博客的涵化作用效果。而且,如引言所述,微博客具有的独特的媒介属性和媒介功能,使其所传播的信息更容易具有不同水平的附加信息属性,也就是说微博客更加容易调动上述新增的涵化作用的信息影响因素,实现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因此,本书将上述媒介涵化作用机制在微博客信息生态环境下进行重新归纳整理,明确地揭示微博客的涵化作用的认知心理过程和实现过程,进而由此提炼出微博客系统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

[1] 样本事例主要指作为概率判断依据被提取进入概率判断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的行为事件。

[2] 这种获取方式就是个人从记忆存储中提取相关的事例信息进入概率判断信息加工过程,使该记忆中的事例信息成为样本事例。

[3] 假定有n个参数x1,x2,x3....xn,对应权系数为p1,p2,p3....pn,则其加权和为:S=p1*x1+p2*x2+p3*x3+...+pn*xn=∑(pi*xi)。即将每一个变量分别加权后,再进行累加求和。

[4] 即现实概率判断水平。

[5] Tversky&kahneman(1988)的启发式相关研究成果之一,启发式(heuristic)是指个人在进行涉及概率统计和效用评估相关的等判断、推理类认知心理活动时,往往会采用一些固定的信息加工处理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个人在各种不确定性下作出最佳的判断和决策。这些策略和规则用于描述和解释人们如何从已有的知识和证据信息中统计出相关的判断结论,或者更进一步说,如何从这些判断结论中做出对于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决定。这些策略和规则是人们进行主观概率相关的认知信息加工时所使用的法则,这类认知规则、策略的形成和运用与个人的认知加工经验和认知心智能力有关,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活动能力。这类认知处理策略其实更加强调任务情境的特征,围绕它的相关研究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还在继续推进,目前较前沿的假设是认识神经学方面的有限理性理论。所以启发式相关的理论更多是对于人们相关认知加工策略的提炼和总结,是以其规则内容为中心,分别概括为不同的判断和推导的启发式策略,用于揭示主观概率相关的判断结果、推断结论的形成机制和来源过程,供相关研究明确这些认知结论的内在来源过程。而施勒姆(Shrum)小组和笔者也就是从这一认知心理规律描述层面,借鉴启发式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上定义部分来自郑全全:《认知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即信息内容与各种情感的联系程度,即对于这些情感的激发程度。这些情感既包括消极情感,主要是移情怜悯;也包括积极情感,主要是好感喜爱。信息内容能够激发这些情感体验水平,能够决定某一行为事件信息被快速轻易提取的程度。

[7] 主要是指信息内容与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联程度,指涉内容各要素与信息处理者的实际生活经历或者心理记忆之间,由于实际上的一致、重叠,抑或是间接地相似、熟悉而产生关联、接近的程度。

[8] 主要是指信息内容与信息接收者既有信念、观念、看法的一致性、相似性。与自我联系性相对应,这一信息属性主要指信息要素与信息接收者对于外在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成员的既有图式的关联性或者一致性。也由此具体分为两个维度,社会信念联系性和他人信念联系性。前者指对于信息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的既有观点和看法,后者指对于信息中所涉及的社会成员特征的既有观点和看法。

[9] 行为事实,指行为发生、发展、结束相关的社会现实,即行为活动的相关事实内容,简称行为事实。

[10] 指该行为事件信息反映的行为实施者、行为实施对象、行为实施内容、行为实施结果等构成行为事件的事实要素。

[11] 能够使该要素区别于其他同类要素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比如行为主体的诊断性特征就是经济水平、文化水平、政治地位等社会结构属性。

[12] 即概率判断基础上推断得到相关自我观念,是与社会现实相关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