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既有媒介涵化作用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

既有媒介涵化作用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是指涵化作用的第一阶段,指媒介持续传播的信息被接收者接触、理解、存储,并内化为相关社会现实认知的过程。简言之,学习阶段是连接媒介信息累计输入和第一级信念的认知心理过程,而建构阶段是接收者基于第一级信念推导形成第二级信念的认知心理过程。图1-2 涵化生态认知模式[3]与学习和建构机制理论一样,该机制理论也提出了许多涵化作用强度调节因素。

格伯纳小组代表的涵化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研究注意力集中在从文化研究的批判传统角度探讨涵化作用具有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并没有深入探索涵化作用背后依据的认知心理机制。但是随着涵化理论研究的发展,以Shrum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致力于从认知心理层面来说明涵化作用所依据的信息处理机制,挖掘涵化作用所经由的认知心理过程。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不断展示着涵化作用的内在认知心理活动。尤其是,施勒姆小组引入了认知心理学中与概率判断和观念推断相关的启发式理论,揭示了涵化作用的核心信息加工环节,开创性地实现了对于涵化作用内在核心机制的明确诠释。

一、在细化效果层级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层级间的直接影响关系

如上所述,格伯纳小组对于涵化作用的心理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层级划分,将认知效果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现实概率判断,第二层级为相关自我观念。除了对于效果层级的内容进行明确的界定之外,早期的涵化理论研究者从实际的观察数据出发,也作出了对于两个效果层级之间的影响关系的推断,即第一级信念中指涉的现实概率判断水平是第二级信念——自我观念的推断基础。接收者会根据主观认知中自己可能遇到的相关社会现实的发生情境来作出与自我相关的认知推断,而这种对于相关社会现实发生情境的设想是与现实概率判断水平紧密相关的。但是早期研究者也就仅提出了这种层级效果之间影响关系的存在,但是对于这种影响关系背后所依据的认知心理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自我观念推断机制——没有作出详细的解释,而这也是本研究要通过相关理论演绎和数据实证来描述的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的实现机制之一。

二、涵化作用认知心理的总体过程

Hawkins &Pingree在回顾了大量的电视建构社会现实的研究成果后,试图从涵化作用效果形成过程的角度去发展出一个解释涵化作用整体认知心理活动的新模式。即电视涵化作用的心理过程。该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学习(1earning action)阶段和建构(construction action)阶段。

学习是指涵化作用的第一阶段,指媒介持续传播的信息被接收者接触、理解、存储,并内化为相关社会现实认知的过程。这一认知心理过程指涉个人向媒介“学习”到相关认知判断的过程。而之所以称之为学习,是因为在这个认知心理过程中,媒介现实影响个人对相关社会现实的认知,个人将媒介持续传播的信息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现实认知,媒介成为个人形成社会现实认知判断的替代性渠道。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认知心智处理能力和信息接收策略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信息处理能力[1]、关注策略[2]等。学习阶段是形成第一级信念的心理过程。

而建构阶段作为涵化作用的第二阶段,是指第二级信念的形成过程。在这个阶段,人们基于学习阶段从媒介获得的社会现实认知判断,建构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和态度。这时,外部因素同样会影响社会现实建构的效果。例如个人相似的亲身经历和心理体验、社会结构和个人的推理能力,也会成为影响涵化作用的第二级效果的重要因素。

简言之,学习阶段是连接媒介信息累计输入和第一级信念的认知心理过程,而建构阶段是接收者基于第一级信念推导形成第二级信念的认知心理过程。

但是这一理论只是从认知心理活动流程的角度,归纳了涵化作用不同层级的认知效果所经历的具体形成过程,将众多认知心理环节在不同的认知效果内容下进行对应的整合,没有说明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即信息累计接收量与两层效果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内在机制,机制解释太过笼统,流于表面。而在每个阶段提出的影响因素,也只能作为辅助影响因素影响媒介对于个人认知涵化作用的强度水平,不是能够直接影响、形成认知效果的影响变量,所以不能作为涵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因此该机制解释对于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的意义也不大。

三、涵化作用的生态认知过程模式

新媒介信息生态使传统的涵化作用渠道更加多元,作用效果更加复杂,而出于此方面的考虑,研究者们力图将涵化作用效果的实现过程还原到现实的多元影响环境当中,由此形成了以输入信息加工过程为线索的涵化生态认知模式(见图1-2)。该模式力图还原涵化作用所经历的认知判断形成的整体过程,包含了信息的获取、存储、提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环节,希望通过梳理认知判断形成过程所涉及的认知心理机制,全面解释涵化作用的实现内在心理过程。

 

图1-2 涵化生态认知模式[3]

与学习和建构机制理论一样,该机制理论也提出了许多涵化作用强度调节因素。以电视为例,就包括观众的观看动机、选择性注意习惯、观看时的活动、情感状态、对电视现实主义的理解[4]等与信息接收相关联的主观因素。该机制理论提出者认为,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对于电视内容的接收和理解程度,影响对个人电视内容的认知判断、推断处理。比如,在储存阶段,观众的选择性注意习惯,决定了哪些内容将被储存。而观众自身的习惯性可获得结构[5]则决定了哪些内容将被长期记忆;在重新提取阶段,观众按照估计要发生概率判断普遍性的社会现实,即判断对象,将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行为事实信息作为依据进行相关的估计和判断。

该理论模式包含了获取、存储、提取等涵化作用所涉及的全部认知心理机制和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所必须经历的整体的认知心理过程,及经历的认知心理的各个环节。对于各个认知信息处理环节都予以考量,将各种相关联的因素全部纳入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之中。但是这样反而模糊了涵化作用独特认知效果形成线索,即累积性输入的信息内容与个人现实概率判断和自我观念的影响关系。这样的机制模式描述的其实就是一般的社会认知判断影响模式,可以解释一切社会认知判断的形成过程。由于其缺乏对于涵化作用独特认知效果形成环节以及信息加工机制的有针对性的具体解释,该机制理论也只能作为从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整体层面了解涵化作用心理活动过程的参照。

同时该理论模式包涵了相关的各个阶段的认知处理环节,涵盖了太多的认知影响元素,这样反而缺少关注直接影响概率判断的信息处理环节,也忽视了挖掘与概率判断直接相关的信息处理机制。最关键的是没有进一步说明提取阶段之后经过了怎样的认知处理机制,被提取的媒介信息对现实概率判断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而这才是涵化作用效果得以实现的决定性认知心理环节,这一环节中涉及的信息处理机制才是涵化作用的内在心理机制。而这才是施勒姆小组相关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研究对微博客涵化作用机制探索要把握的重点。

但是该模式的提出者Tapper主张的关注社会情境对于电视涵化作用的影响的观点是值得借鉴的。特别是通过说明各个认知环节中可以起到调节作用的各种接收者主观心理因素,提示了研究者应注意接收者对于信息内容的理解体验在整个涵化作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影响这些理解体验的信息属性也将通过相关信息加工环节的影响,对涵化作用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所直接依赖的认知心理机制:概率判断的信息处理机制

从以上涵化作用机制理论的梳理可知,在媒介涵化作用效果来源机制的探索上,以上理论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全面而笼统地描述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所依赖的认知心理过程。涉及从信息刺激的输入到相关认知心理结果形成中的各个环节,虽然全面但是不够具体,而且如上一段所述,没有抓住与涵化作用效果即现实概率判断直接相关的信息处理环节,也没有阐释清楚媒介累计输入的信息内容,在被接收、理解、存储、提取之后,经过了怎样的信息处理机制才对相关现实概率判断产生了影响。而这才是实现涵化作用所经历的核心认知心理机制。是对于涵化作用过程的关键所在。

比起其他前辈研究者对于涵化作用效果基本心理流程的全面审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Shrum和他的研究团队,以涵化作用效果实现的决定性认知环节为中心,借鉴认知心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媒介信息的累计输入与个人的相关概率判断信息加工机制和信息处理策略——启发式策略和易获得性策略联系起来,创建了媒介使用与社会现实认知理论。形成了对于涵化作用核心环节的机制的明确而全面的描述。

通过对于涵化作用效果形成机制的深入挖掘,施勒姆小组发掘了涵化作用经由的全新影响路径,这个新的路径与既有的信息累计接收量影响实现所依据的路径相辅相成,统一于概率判断相关的信息处理机制之中。这个新的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效果影响关系,揭示了新的信息影响因素,由此施勒姆也实现了对于既有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的补益。同样,由他示范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改进方式,即深入解释涵化作用机制→发掘新的→影响路径→提炼新的影响关系→确定新的信息影响因素→完善既有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这一更新涵化效果分析的研究思路也为本研究所借鉴。

五、既有涵化作用内在机制解释与影响关系模型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过信息易获得性描述的信息属性太过抽象,描述的是信息能够引发的认知心理活动效率,不便于测量评估。因此,研究者围绕这一抽象的信息属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以下几个信息内容属性,直接影响信息在被提取成为概率判断依据时的效率,即信息生动性[6],信息显著性[7]、信息新近性[8]。因此,信息易获得性被操作化为以上三个具体的维度指标。以上三个信息属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易获得性水平的高低,进而如前所述,也就影响到个人对于相关现实概率判断结果。所以施勒姆小组从这一认知研究结论出发,将抽象的、不便于测量的信息易获得性替换掉,直接将这一潜在的影响因素操作化为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这三个便于实际测量和量化分析的维度指标,从而对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进行了实际的扩展和补益。其结果就是在明确描述了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所经由的概率判断信息加工机制,并由此发掘了新的涵化作用路径,引入了新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因素——信息易获得性。最后通过将这一抽象属性的实际操作化界定,将该影响因素的三个维度指标(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作为涵化作用影响变量填充进既有的涵化作用影响关系模型之中。从涵化作用机制到涵化影响关系内容,从涵化作用规律的内在描述到外在展现,都将既有的涵化研究成果提升到新的阶段。

现今看来,施勒姆小组提出的涵化作用机制解释以及改进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仍然有需要改进和补益的地方。

1.对于第二层涵化作用效果的实现机制缺乏关注

在效果实现机制解释方面,Shrum只关注了涵化作用的第一层效果,即现实概率判断的影响实现机制,缺乏对于涵化作用的第二层效果,即相关自我观念影响实现机制的关注和解释。这就难以从整体上完整地解释和描述涵化作用的全部过程和机制。

2.对于影响因素以及实际表现属性的探索不够完整

在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因素扩充方面,从研究实施时相关认知心理研究成果出发,借鉴了相应的概率判断信息加工机制研究成果,尤其是概率判断的信息处理策略,即易获得启发式理论。由此策略理论出发,发掘了新的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即信息易获得性,并根据对于这一抽象信息属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即信息生动性、信息显著性、信息新近性,将这三个信息属性作为信息易获得性的操作化维度指标纳入涵化作用效果的影响关系模型之中。但是沿着这样的认知心理机制探索思路深入下去,就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在其他的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的挖掘上,概率判断依据信息处理策略只有易获得性启发式一种吗?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启发式策略同样可用于评估依据信息具有的概率水平增加效力?这样的启发式策略所采取的评估标准又是什么?这样的评估标准又对应着信息的哪些属性?这些抽象信息属性的操作化维度指标又是什么?

二是对信息易获得性操作化维度的拓展上。能够直接影响信息易获得性的具体信息属性就只有这三种吗?会不会有其他的具体信息属性也会影响信息的易获得性?这些具体的信息属性是什么?信息易获得性的操作化维度指标可以扩展至哪些新的具体信息属性?

也就是说,从以上两个角度进一步探索信息处理机制,就都有可能发掘新的涵化作用影响因素,完善既有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

3.对于涵化作用效果层级的挖掘不够深入

在涵化作用效果层级的延展上,施勒姆小组对于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解释的关注重点就是涵化作用效果的第一层面,即相关现实概率判断形成过程,对现实概率判断与相关自我观念之间的联动机制关注较少,更没有发掘自我观念与其他更深层的心理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关系。所以,其展现的涵化作用效果实现过程不够完整,描述的涵化作用效果层级也有待补充。

4.涵化效果实现的内在心理过程需要进一步细化

Shrum小组引入启发式策略和易接近性策略解释了电视涵化效果,实现经由的信息处理过程。但其只是指出了经由的心理策略,没有详细指出该策略发挥的机制和该策略作用的详细过程。也因为是以策略为中心进行效果机制的描述,没有还原详细的心理过程,所以无法阐释清楚系统策略与启发式策略的辩证关系,以及各个策略的使用条件或者说触发因素。也不能清晰地描述个体混合各种策略进行认知判断时的心理过程与判断效果。所以即使Shrum研究团队在揭示涵化效果的内在心理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但是在探索包括电视乃至其他媒体涵化效果经由的心理过程方面,还有空白需要填补,还有未知需要说明。

所以,shrum小组提出的涵化第一层效果形成机制理论有待进一步的补充,由此提出的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拓展,还有新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的发掘。而本书就围绕着以上几点理论不足,立足于相关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沿着施勒姆小组示范的媒介涵化作用研究思路,结合微博客特殊的媒介属性和功能,对既有的涵化作用效果实现过程进行深入探索,对涵化作用效果实现机制进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既有的媒介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建构全新的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影响关系模型,全面展现微博客涵化作用的影响关系内容,以及微博客涵化作用效果实现的过程和机制。

[1]②即个人的处理信息作出判断的心智能力。

[2] 即个人接收信息时的注意力投入程度,以及该信息的宣传侧重点,是以理性说服为主,还是以感性说服为主,其实考察的是个人对于信息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3] 该图引自周莉:《电视观看与受众认知培养——关于涵化研究的后设分析(1996-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即对于电视传播内容与现实一致程度的判断。

[5] 指具有哪些内容和属性的信息更容易被接收者记住,这种结构是个人独特的信息存储策略对于输入信息进行存储力分配评价的系统标准。

[6] 信息内容被形象、具体地展现、表述的程度。

[7] 信息内容因包含异常、突出要素而凸显于同类事实信息的程度。

[8] 信息内容输入时间点与概率判断的时间点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