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度报道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报纸,那一时期的报纸提倡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度报道由此产生。《60分钟》节目开创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先河,也为后来的深度报道节目提供了经验。其中,注重结构与手法是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关键内容之一。

深度报道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报纸,那一时期的报纸提倡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探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度报道由此产生。随后,深度报道被引入电视新闻中。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60分钟》节目,通过电视声画结合的方式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获得了受众的好评,成为全美电视节目收视冠军。《60分钟》节目开创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先河,也为后来的深度报道节目提供了经验。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观察与思考》节目是我国第一个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类节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开始增多,内容也逐步成熟,《新闻调查》等代表性的节目开始诞生,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走向了一个新高度。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定义及特点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指以现代电视传播技术为手段,利用声画等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事实所作的解释调查性的分析评述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基本事实,而是要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说明“为什么”“怎么样”,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探究事实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具体来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包含了以下三大特点。

1.纪实性

纪实性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深度报道节目是依据新闻基本事实展开的调查和分析,而电视的“再现”功能也有利于节目采用纪实的手法去进行展现。因此,电视媒介中的深度报道节目是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在受众面前,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之上向受众展示事件的发展和意义。因此,可以说纪实性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本质特征。

2.思辨性

思辨性是深度报道节目与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之间最为显著的区别。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目的是向受众呈现基本事实,告知受众“5W1H”等新闻要素;而深度报道节目不仅要向受众呈现新闻基本事实,更要通过事实去透析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将新闻背后的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在此基础上引发受众的思考,使之能够参悟出新闻背后深刻的道理。因此,思辨性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向受众传递的主要内容。

3.手法多样性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时长一般较长,在较长的节目时长中,不仅要向受众呈现基本事实,更要通过事实进行分析思辨。因此,如何在较长的节目时长中吸引受众收看,并且有效地引发他们的思考,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表现手法具备多样性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既可以先设置悬念再给出答案,又可以亮明观点后进行分析;从形态上看,既可以是专家的分析,又可以是记者的调查。总之,只要能够有效地揭示事实的原因本质,吸引受众观看思考,节目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选题原则

深度报道节目是显示媒体实力和评判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常常带给受众思考和启示,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因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选题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基础,选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品质。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受众品位不断提升的今天,做好深度报道节目的选题对节目至关重要。

1.选题要重要

深度报道节目的选题应是社会影响力较大、受到群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深度报道立足于重大新闻展开调查和分析,对事实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向受众阐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受众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新闻调查2015年1月10日播出的《十八年后的无罪判决》,关注的就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呼格吉勒图杀人重审一案。1996年,呼格吉勒图被以故意杀人罪、流氓罪判处死刑,而18年之后,一封再审判决书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再审是依据什么推翻了当年的判决?当年的判决错在哪里?为什么一起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当年却一路绿灯,通过了公检法三个部门,最终导致一个本不应该的判决?这些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节目中都一一作了解答。

2.选题要典型

深度报道选取的题材还应该是百姓普遍关心或关注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深度报道的分析能够把握社会和时代的脉搏,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社会问题揭示出来,引导其变革。例如,新闻调查2009年8月15日播出的《网瘾之戒》就关注了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戒除网瘾的问题。通过深入新闻现场和采访新闻人物对事实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究,将看似简单的网瘾和家庭的关爱、教育联系在了一起,引发了受众的深入思考。

3.角度要新颖

深度报道的选题还应该具备新颖独特性,即叙述和评论都应精彩引人。深度报道选取的社会重大、典型事件不具有独家性,但可以通过独家的思路和评述角度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通过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让受众感受事件的不同角度,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新闻调查》2014年9月20日播出的《高墙里的官员们》关注了因贪腐等罪行而被关押在广东阳江监狱中的官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身居高位,是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却因贪腐犯罪成为一介囚徒。高墙之下、电网之内,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是否拥有往日的特权?节目不是按照常态关注官员腐败问题,而是从较为新颖的犯罪官员的监狱生活角度着手,这种新奇的思路赢得了受众的好评。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结构安排

除了选择合适的选题,流畅的节目结构也是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中,注重结构与手法是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关键内容之一。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结构是指节目的谋篇布局,是通过交代事实揭示报道主题,展开分析论证,引发受众思考的过程。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常用的结构主要有以下4种。

1.时间顺序结构

这种结构以时间的先后为线索,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组织材料,先发生的先交代、后发生的后呈现,以时间这条线索将事实材料串联起来展现给受众,循序渐进、脉络清晰,是一种单一线索的结构,方便受众的理解。《新闻调查》2016年2月6日播出的《36天生死救援》报道了山东省平邑县玉荣石膏矿坍塌后,29名作业人员被困在井下200多米深处。在随后的36天中,社会各方力量如何生死救援,最终使15名矿工获救。节目按照时间顺序的结构安排内容,将营救人员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2.认知顺序结构

这种结构也呈现出单一线索的状态,这一线索就是受众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思路。一般来说,受众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因此,在制作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时,也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表象到本质的过程,通过事实的不断深化,逐渐揭示出事件的本质。例如,新闻调查节目《网瘾之戒》中,根据受众的认识,制作者先是通过展现大量事实来揭示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这种戒除网瘾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展示这些表象材料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入“家庭”的理念,家庭的教育、家长的态度和戒除网瘾之间的联系。在节目最后,制作者将青少年染上网瘾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引发了受众对事实本质的持续性思考。

3.线索交叉结构

这种结构不再是简单的单一线索的呈现,而是在节目中呈现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些线索相互关联,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交织组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件的发展。这种结构可能会打破正常的时间顺序或认知顺序,而以线索之间的某种联系使之相互交织。例如,2015年3月21日《新闻调查》播出的《被拐卖的缅甸新娘》,关注了近年来被拐卖到中国的缅甸新娘。是什么人买了她们,她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节目按照逻辑顺序将几名被拐卖妇女的故事融入一个报道主题。

4.板块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节目中一般有几大板块,这几大板块相对独立,但又共同表现和强化同一主题,起到一种集合的效应。与交叉式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板块内部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线索,节目按照各板块内部的线索展开,几个板块又相互交融在一起。例如,《新闻调查》2015年5月2日的节目《我是创客》就介绍了一群热衷于创意、设计和制造的新新人类,节目以三个创客的创意和生活为线索,各自形成较为独立的板块,而板块之间又相互融合,展现了相同的主题,即创客为自己、也为社会和全体人类去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的愿望。

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手法运用

除了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还应该注意叙事手法的运用,即如何组织和展现新闻事实,如何展开分析论述。好的叙事手法可以使节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更好地吸引受众,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一般节目中,常用的叙事手法有设置悬念和细节刻画等方法。

1.设置悬念

在节目创作中合理地设置悬念,并随着节目的深入逐步揭开悬念,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吸引受众的常用手法之一。通过设置悬念,节目有效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从而更好地展现了节目内涵,引发受众的思考,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新闻调查》节目《一只猫的非常死亡》,在节目一开始便设置了引人的悬念:网络上出现虐猫事件,激起广大网友的愤慨。一只猫死去了,但是人类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仇恨?是利益?是欲望?图片、视频的作者是谁?当事人在网上刊登出检讨书,之后便消失在网络中,他们为什么参与这件事,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带着这些悬念,记者接近并展开了事实的真相,引发了受众的深入思考。

2.细节刻画

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真知”,这是指人们往往能够通过细微的事件观察出事物的本质,而在媒体传播中也是一样的道理,通过细节的画面和语言可以透视出事件的本质。因此,细节的刻画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中较为常用,其往往成为节目中的亮点,也由此展示出节目的主题。例如,《新闻调查》2009年8月15日播出的《网瘾之戒》中,柴静采访网瘾治疗中心的学员小张,问其是否接受过电击的治疗,为什么需要这种疼痛,你觉得自己是真的清醒了还是因为害怕而服从了?……当小张回答是真正清醒了时,而特写镜头中的女孩却流下了眼泪。这种细节的描写无声胜有声,将真正的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

五、国内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选介

1.《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时长45分钟,在普通百姓和高端受众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从1996年5月17日节目开播开始,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节目具有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浸润式的作用。

(1)节目发展过程

从1996年到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996—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第二阶段(2000—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事实真相”。从1996年开播到2000年,《新闻调查》进行了多元探索,不断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制作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节目。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印象。如何解决《新闻调查》的节目收视期待问题,解决节目内容个性化问题,这也是困扰《新闻调查》多年的一个问题。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闻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获得了受众的认可。

(2)节目制作流程

《新闻调查》的节目制作,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过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选题申报: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节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节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一方面,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准备调查: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要进行先行调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前期: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等做好预案。

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2.《60分钟》

《60分钟》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并播出的一档著名的新闻节目,自1968年开始播出,迄今已播出逾40年。该节目制作精良,口碑上佳,多次获得奖项。

与其他新闻栏目不同,《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

迈克·华莱士是《60分钟》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电视记者。凭借自己高人一等的职业技巧和新闻敏感度,还有令人崇敬的职业精神,他和《60分钟》一起逐渐成为美国甚至世界新闻界的楷模。除了华莱士,它的记者主持人还有丹·拉瑟、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莱丝莉·斯塔尔和埃德·布莱德利等。后来由于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板块。

每期的《60分钟》基本上由三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一个新闻评论板块组成,深度报道时长各13分钟左右,评论板块时长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60分钟》的栏目理念是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在整体定位上,这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栏目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

《60分钟》的成功主要应该从4个方面进行解读。

(1)品格读解

曾任《60分钟》执行主编的菲利普·席弗勒总是自豪地说:“《60分钟》是新闻品格的象征,是客观立场的代表,为这个栏目工作,我感到骄傲!”正是这种新闻职业品格和精神,支撑着《60分钟》近半个世纪来的长盛不衰,凝聚着一大批尖端新闻从业人员,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真相”。

(2)叙事读解

“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

(3)语言读解

与电影艺术化的影像语言不同,新闻的影像语言更多的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正因此,新闻影像语言往往被轻视被忽视,国内的大多数新闻栏目在语言上就极不讲究,认为只把信息传达了就行。《60分钟》的影像语言却总是那么精致纯熟,他们首先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而所有这些,都是新闻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4)包装读解

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60分钟》显然在这方面极为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