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藏书的社会贡献

藏书的社会贡献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藏书的社会贡献元代浙东的藏书与前代相比是略有逊色的,但在收藏、刻印、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了胡三省、袁桷、杨维桢等有影响的藏书家。资料表明,元代的浙东藏书也有其社会贡献。尤其是浙东历来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著述颇丰,这与藏书丰富有其密切关系。

第四节 藏书的社会贡献

元代浙东的藏书与前代相比是略有逊色的,但在收藏、刻印、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现了胡三省、袁桷、杨维桢等有影响的藏书家。资料表明,元代的浙东藏书也有其社会贡献。

一、典籍的保存与积聚倾注心血

元代浙东藏书,无论是官府藏书、书院藏书,还是私家藏书,在典籍的保存与积聚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有的藏书家甚至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尤其元初的藏书家,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保存了不少典籍。宁海籍藏书家胡三省,宋末元初人,生活在社会动乱之中。蒙古贵族在覆宋的战争中,攻城略地、屠戮生灵,残酷迫害江南的汉人。作为文化人的江南儒士胡三省,在饱尝兵火流离的痛苦之时,还在收藏图书,多次购买《资治通鉴》的不同版本,为典籍的保存倾注不少心血。据全祖望在《胡梅img30藏书窖记》中介绍,胡三省曾下功夫注《资治通鉴》三十年,新昌失书后,又“复购他本注之,讫乙酉冬,始克成编”。至元二十三年(1286)始作《释文辨误》。胡三省自到宁波后,袁桷亲见“其日手钞定注”。(45)至元二十六年(1289)兵乱,胡三省将书藏于石窖中始得免。袁桷父祖插架琳琅,宋末全家渡江北逃,为避兵火,图书“悉藏山中”,“乃幸而获全”,(46)足见爱书呵护之忱。不少藏书家还通过刻书,使古代典籍得以保存,如袁桷曾刻过宋人林越的《汉隽》10卷。

路、县儒学及书院藏书也保存了不少典籍。主要是通过购买和刻印保存了典籍。延祐年间,庆元路儒学藏书丰富,有经书200册,史书768册,诗集和类书319册,诸子文集296册。所属县学也有藏书,如定海儒学800册,奉化州儒学153册,活字版印《大学衍义》1部,计20册。(47)

不少书院也有藏书,如慈溪的杜洲书院就有收藏书籍180册,涉及经、史、集、类书等内容。上虞的泳泽书院有刻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绍兴路、县儒学也有藏书,从而保存了许多典籍。

乡邦文献是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元代藏书中非常注意搜集和刻印乡邦文献。路、州、县儒学、书院以及私家藏书也是通过收藏与刻书,才使浙东的乡邦文献得以很好地保存。比如,绍兴路儒学刻有《吴越春秋》《吴越春秋音注》及续刻《论衡》《越绝书》。后至元三年(1337),庆元路刻王应麟《玉海》200卷,后至元六年(1340)又刻《玉海》200卷。(48)

二、典籍整理的贡献

除了典籍收藏之外,元代浙东藏书家还注意对典籍的整理。他们的整理工作,主要是考订、校勘和编目。

考订、校勘是典籍整理一项内容。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发扬了司马光的“考异法”,对《资治通鉴》全部文史进行了考订,多处指出史宋及注释前史上的错误;并作了大量补充,充实了许多内容,使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为全面地得到反映。比如,《资治通鉴》唐前期的赋税制度说:“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胡三省的注中,不仅指出这种赋税制度是“以人丁为本”,而且对其内容作了重要补充,指出每丁每年“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闺加二日;不役者日为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免调,计日者,租调皆免;通正役不过五十日。”(49)

《延祐四明志》为庆元路总管马择所修,鄞县人袁桷编纂。原书20卷,今本存有17卷和目录2卷,缺卷九城邑考,卷十、十一河渠考上、下,该书各考分析的子目较为详细,有总考州郡、分考各县。每考都有小序,其中以赋役考最为详细。对于此志,后人说它“考核精审,不支不滥,颇有良史之风”。(50)

编制目录贯穿于书籍整理之中。元代藏书家编有私藏目录。藏书与目录是因果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当然,编制目录与校勘也密不可分,先作校勘,而后编书目。浙东的藏书家就有编目的习惯。通过编目及为书目作序,以客观地说明历史背景,揭示各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对指导读者阅读有其意义。浙东藏书家袁桷就编有《袁氏旧书目》和《袁氏新书目》,并且作了序。所收每书详记卷数、撰人姓名、朝代、官职、成书年代等,而且对藏书有自己的见解。在自撰《袁氏旧书目序》中,袁桷对藏书有详细地说明:“袁氏旧书目者,盖袁氏旧书存于今者也。始曾大父越公举进士,时贫不能得书,书多手抄强记。后官中都凡二十有五年,乃务置书以偿宿昔所志。其世所未有则从中秘及故家传录以归,于是书始备矣。旧书之传,距于今四世矣。”(51)这里指出袁桷家藏的渊源,其曾祖袁韶、祖父袁似道都喜欢藏书,且聚书数万卷,为袁桷的藏书奠定了基础。他在《袁氏新书目序》中又说:“余少读书有五失焉。泛览而无择,其失也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不敢望,其失也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屡更端,其失也劳而无成;闻人之长将疾趋从之辄出其后,其失也欲速而好高;好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者也。其年夏,大人过故都,复购遗阙,箧载以归,意者斯文之富将过乎昔。而余又思旁搜远录,侔夫昔日之盛矣。”(52)

袁桷通过自己读书得失的评述,来总结读书的经验。袁桷的私藏目录编制实践,不仅对典籍的整理作出了一定探索,而且丰富了元代目录学的理论。

三、培养和造就人才

由于浙东藏书丰富,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和科举,培养和造就了人才。比如,山阴、会稽的县学在元代就培养了进士11人,其中山阴6人、会稽5人。

尤其是浙东历来文化发达、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著述颇丰,这与藏书丰富有其密切关系。元代浙东藏书造就了不少人才,诸如史学家胡三省、袁桷,诗人杨维桢、王冕等。浙东文风在元时甚盛。藏书是浙东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由于以上原因,浙东藏书虽不如宋代之盛,但仍有发展,为浙东的人才造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胡三省在史学方面很有成就。《资治通鉴》中有许多人名、地名、术语的读音,由于时代的变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时人难以解读。胡三省通过作注,多处指出注释前史上的错误,为后来读者阅读《资治通鉴》扫除了文字的障碍。《资治通鉴》中有大量怪僻难读的生字,还有大量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典章制度、官职、地理、典故,后人很难理解。胡三省也予以注释,使人们有一定认识。同时,对于《资治通鉴》记载的具体事件的不详、疏漏和缺陷,也予以指出和补充。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花了几十年心血,袁桷说他“释《资治通鉴》三十年”(53),实际上他对《通鉴》的注释是花了毕生精力,直到临终之前。“诸子以年高不宜为言,(三省)则曰:吾成此书,死而无憾。”(54)从而成为元代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的卓越成就除了他的坚强毅力和明确的目标外,其石窖中的丰富藏书也为他史学研究提供了方便。

除胡三省外,元代的浙东藏书还造就了袁桷、程端学、杨维桢等学者,杨维桢就是利用铁崖山中的数万卷藏书,坐楼读书五年,而取得成就,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为元末文章巨公,一代宗师;其诗名尤高,诗体皆备,卓尔独自成家,世称“铁崖乐府”。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则称杨维桢“上法汉魏,而出入于少陵、二李之间。所作古乐府辞,隐然有旷世金石名声,时出龙蛇鬼神,以眩荡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其“问学渊博,才力横轶,掉鞅词坛,牢笼当代。古乐府其所自负,以为前无古人”。(55)袁桷不但在史学研究上有其杰出贡献,而且在文学上也有所造诣。文章享誉海内。苏天爵称其“在词林几三十年,扈从于上京凡五,朝廷制册勋臣碑版多出其手”。(56)四库馆臣的评价则更高:“盖桷本旧家文献之遗,又当大德、延祐间为元治极盛之际,故其著作弘富,气象光昌,蔚为虞、杨、范等先路之导,其承前启后,称一代文章巨公,良无愧矣。”(57)

程端学,鄞县人,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进士,官进国子助教,后长国史院编修,迁太常愽士。他的史学著作有《春秋本义》30卷、《春秋三传辨疑》20卷、《春秋或问》10卷等。《四明丛书》第一册有程端学《积斋集》五卷。正是家中的丰富藏书以及孜孜不倦地阅读,使程端学成为元代的《春秋》研究专家。时人欧阳玄在他的《积斋程君墓志铭》中就说程端学一生是“精神心术,尽萃是书”,有“《春秋》癖”,进入“朝夕删改不已,寝食为废”的境界。

【注释】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经籍会通》,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刘仁本:《定海县兴修儒学记》,《羽庭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3)〔元〕袁桷:《藏书记》,《至正四明续志》卷七,《学校·定海儒学》。

(4)〔元〕戴表元:《剡笺送任叔实》,《剡源集》卷二八,《戴表元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5)〔元〕李洧孙:《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乾隆奉化县志》卷一二,《艺文志》。

(6)《王国维遗书》第1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虞浩旭:《智者之香:宁波藏书家藏书楼》,宁波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6页。

(8)〔元〕胡幼文:《胡身之墓碑》,光绪《宁海县志》卷二○。

(9)〔清〕全祖望:《胡梅img31藏书窖记》,《鲒埼亭集外编》,《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2页。

(10)〔元〕袁桷:《西山阡表》,《清容居士集》卷三三。

(11)〔清〕全祖望:《湖语》,《鲒埼亭集》卷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第105页。

(12)〔清〕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袁文清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13)〔元〕孔克齐:《至正直记》卷二。

(14)《渊鉴类函·藏书》卷一九四。

(15)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44页。

(16)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17)〔元〕袁桷:《袁氏旧书目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二。

(18)〔元〕袁桷:《袁氏旧书目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二。

(19)《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通鉴释文辨误体提要》。

(20)〔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一七,《资治通鉴释文》。

(21)《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七,《通鉴释文辨误提要》。

(22)陈垣:《小引》,《通鉴胡注表微》(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3)陈垣:《小引》,《通鉴胡注表微》(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陈垣:《小引》,《通鉴胡注表微》(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

(26)〔元〕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一二,《送袁伯长赴丽泽序》。

(27)〔元〕刘仁本:《定海县兴修儒学记》,《羽庭集》卷六。

(28)〔宋〕王应麟:《重建学记》,《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

(29)〔元〕《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

(30)〔元〕袁桷:《昌国州重修学记》,《清容居士集》卷一八。

(31)〔元〕《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上·本路儒学》。

(32)同上,《学校考上·屋宇》。

(33)〔元〕袁桷:《重修先圣庙记》,《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上》。

(34)〔元〕任仲高:《大成殿记》,《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

(35)〔元〕《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上《书籍》。

(36)〔元〕袁桷:《定海县学藏书记》,《清容居士集》卷一八。

(37)〔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四,《元监署各路儒学书院医院刻书》。

(38)〔元〕《至正四明续志》卷七,《学校·书籍》。

(39)《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学校》。

(40)《元史》卷八一,《选举志一·学校》。

(41)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2页。

(42)《庙学典礼》卷五,《行台坐下宪司讲究学校便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3)〔元〕《至正四明续志》卷八,《学校·杜洲书院》。

(44)〔元〕《至正四明续志》卷八,《学校·慈溪书院》。

(45)〔清〕全祖望:《胡梅img32藏书窖记》,《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中册,第10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6)〔元〕袁桷:《袁氏旧书目》一三,《清容居士集》卷二二。

(47)〔元〕《延祐四明志》卷一三,《学校考上》。

(48)〔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元时官刻书由上陈请》。

(49)《资治通鉴》卷一八七,唐高祖武德二年。

(50)《四库总目提要》卷六八,《延祐四明志提要》。

(51)〔元〕袁桷:《袁氏旧书目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二。

(52)〔元〕袁桷:《袁氏新书目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二。

(53)〔元〕袁桷:《师友渊源集》,《清容居士集》卷三三。

(54)《光绪宁海县志》卷二○,《墓碑·胡身之墓碑》。

(55)〔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册,第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56)〔元〕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元故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赠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袁文清公墓志铭》。

(5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清容居士集提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