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词学指南四卷

词学指南四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玉海二百卷 词学指南四卷 (宋)王应麟撰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本。大观中,改词学兼茂科。因称此书为“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信而无疑。词学指南四卷 此书本王应麟另一著作,是赏鉴前贤高文典册及自己撰文习作的指导性作品,与《玉海》不为一书。元庆元路在镌刻《玉海》时,不仅连刻了王氏《词学指南》,同时还刻了王应麟的其他著作,形成了王氏的自著丛书。

玉海二百卷 词学指南四卷 (宋)王应麟撰

元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本。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晚号“深宁居士”,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幼聪颖,九岁通《六经》,长从王埜学。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调西安主簿,差监平江百万东仓,调浙西提举常平茶盐主管帐司。丁父忧,服除,调扬州教授。宝祐四年(1256),复中博学宏词科,历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迁主管三省、枢密院架阁文字,除国子录,进武学博士,太常寺主簿。为人正直敢谏,以言边事忤丁大全,罢。丁败,起通判台州。景定元年(1260),召为太常博士。五年(1264),除秘书郎,迁著作佐郎。度宗即位,摄礼部郎官,草百官表,操笔立就,授兼礼部郎官、兼直学士院。咸淳元年(1265),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除军器少监。三年(1267),擢兼侍立修注官,升权直学士院,迁秘书少监兼侍讲。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以进奏忤贾似道,奉祠。六年(1270),起知徽州。七年(1271),召为秘书监,迁起居郎。八年(1272),权吏部侍郎,以母忧去。恭宗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兵败芜湖,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再迁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因封驳留梦炎荐章不报,遂东归,自号“深宁老人”。元元贞二年(1296)卒,年七十四。王应麟是宋末鸿儒,著述多达六百八十九卷,传世者亦有三十多种。《玉海》乃其长篇巨著,生平代表之作。

王应麟笃学强记,博极群书。其《玉海》一书,采集六经众史、百家子集、注疏传记、谱牒艺术等隐赜之书几无孑遗。分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二十一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共分二百四十余类。

博学宏辞,始自唐制。宋绍圣以前,科举取士纯用经术。绍圣元年(1094)因中书上言,始又立博学宏辞。二年,礼部立试格九条。大观中,改词学兼茂科。绍兴三年(1133),诏以博学宏辞为名,凡十二体。嘉熙二年(1238),立词学科。故南宋一代硕学通儒多由是科出身。王应麟此书之作,即为词科应用而设,故“胪列条目,率巨典鸿章;其采录故实,亦皆吉祥善事,与他类书体例迥殊”。且“贯穿奥博,唐宋诸大类书未有能过之者”。(《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语)其书“粹焉如玉,浩乎似海”,故名《玉海》。

此书成书之后,多抄传览阅,文人学士难以见全。浙东帅府都事牟应复首倡缮写校雠,锓梓以传,惜事未就而离去。至元二年(1337),浙东宣尉都元帅乜乞里不花,力行前议,召工庀事,征费于浙东郡县儒学及书院。郡守张荣祖又命庆元路儒学教授王苰、桂克忠,学正虞师道、薛元德,学录汪兴、王寿朋等校正并董刻书之役。至“至元六年岁在庚辰夏四月朔旦,庆元路儒学新刻《玉海》成”(本书婺郡文学李桓序)。又书后薛元德序亦称:“至元丁丑,浙东宣阃都元帅资德公,知其书而发其秘,俾锓梓以广其传……阅二载而刊始完……至元六年四月朔旦,鄞郡文学正东嘉薛德元序。”知《玉海》及其附刻之书,前后历时四年而刻梓乃竣。因称此书为“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本”,信而无疑。

然至正九年(1349)阿殷图埜堂来总官庆元路时,以公余之暇,遍阅郡学书籍,发现《玉海》“其间讹误者多,历十余年未有能正之者”,乃“命公之孙厚孙重加校雠,得误漏六万字,鸠工修补,再阅月而成”(本书至正十一年六月初吉,嘉议大夫、庆元路总管阿殷图埜堂序)。可证此本在元至正九年(1349)至十一年(1351)确实修补过。故著录为“元修本”亦属完全可信。

1987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浙江书局刻本《玉海》,其中附有明万历时赵用贤序,谓“《玉海》一书,篇帙繁浩,独南雍自国初时有刻本,岁久朽蚀者过半,正德、嘉靖中累有补缉,而校勘未备,讹舛为多”,故于万历“丁亥秋,用贤亦谬得承乏,乃通核其文之浸灭者……遂复以戊子之春仲,更为缮刻。越明年己丑夏,凡得四千四百,通前刻,盖几五千叶,实居半矣”。表明此本明时亦累经补修,故著录为“明修本”,亦属事实。综此,则此书版本著录为“元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本”完全正确。

词学指南四卷 此书本王应麟另一著作,是赏鉴前贤高文典册及自己撰文习作的指导性作品,与《玉海》不为一书。然镌刻《玉海》时,硬将此书纳入《玉海》范畴,卷次亦与《玉海》相连属,成为《玉海》之卷二百零一至二百零四。这种刻书格局,古来少见。此本虽累经修补,字体不一,版面漫漶,但不失元明旧第,仍不乏文物价值。此本钤有“铁琴铜剑楼”印记。元庆元路在镌刻《玉海》时,不仅连刻了王氏《词学指南》,同时还刻了王应麟的其他著作,形成了王氏的自著丛书。现将《玉海》所附刻之书开列如次:

汉艺文志考证十卷 《汉书·艺文志》乃班固所著《汉书》八志之一,其体例大体依刘向《七略》,而移《七略》中之《辑略》于其他六略中。《艺文志》凡句下之注不题姓氏者,皆班氏原文。标某某曰者,皆颜师古集诸家之说所作之注。然颜氏注《汉书》,精力所及并非都倾注在《艺文志》上,故于某书而详加考证者屈指可数。王应麟之所以要捃摭旧文,作《汉艺文志考证》,宗旨即在补颜注之阙。然王氏于《汉志》亦不作通篇考证,而是撮摘其中需要考辨者以为纲,而后加以考论,体例颇似唐陆德明所作《经典释文》。而于《汉书·艺文志》根本未予著录之书而又应该补录者,则增加款目,加以阐释。如《易》类增《连山》、《归藏》、《子夏易传》;《诗》类增《元王诗》;《礼》类增《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王制》、《汉仪》……经方增《本草》,凡二十六部。每一新增款目之下皆注明“不著录”字样,以示原未著录。

汉制考四卷 此书前有作者自序,曰:“汉制载于史者,先儒考之详矣。其见他书者,未之考也。……古之人以为汉去古未远,诸儒佔毕训故之学虽未尽识三代旧典,而以汉制证遗经,犹幸有传注在也……及唐儒为疏义,又谓去汉久远,虽汉法亦不可考。盖自西晋板荡之后,见闻放失,习俗流败,汉世之名物称谓知者鲜焉,况帝王制作之法象意义乎!此汉制之仅存于传注者,不可忽之不考也。愚少尝有闻,老弗敢坠,因䌷次为编,以俟后之君子自流溯原,三代之礼庶乎其可识矣。辛巳夏五月子王子序。”因知此书乃应麟“摭采汉儒经注及《说文》诸书所载,钩稽排纂”而成。其于汉制,“旁引证明”,“一一订辨”,故其书“颇足以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汉制考》提要语)。辛巳乃元至元十八年(1281),其成书盖亦在是年。

急就篇四卷 此书卷末有作者识语,谓:“廑存者,《急就篇》而止耳。《隋》、《唐》志始谓《急就章》……是以其学至唐犹传,颜师古祖之推,尝为之注,渊源有自来矣……昔以是为童蒙之学,今有皓首未觌者。俗书溢于简牍,讹音流于讽诵,袭浮踵陋,视名物度数若弁髦,而大学之基不立。乃因颜注,补其遗阙;择众本之善,订三写之差;以经史诸子探其原,以《尔雅》、《方言》、《本草》辩其物,以《诗传》、《楚辞》叶声韵,以《说文》、《广韵》正音诂……夫物有本末,理无小大,循序致精,学之始事也。虽然,耄学而为童习,其能免玩物爱奇之失乎!浚仪王应麟识。”因知此书乃王氏就汉黄门令史游《急就篇》,唐颜师古旧注而加以补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注“考证典核,足补师古之阙……所注多从颜本,盖以其考证精审,较他家为可据”。

六经天文编二卷 此书无序跋,难知其作书缘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编裒《六经》之言天文者,以《易》、《书》、《诗》所载为上卷,《周礼》、《礼记》、《春秋》所载为下卷。三代以上推步之书不传,论者谓古法疏而今法密,如岁差、里差之辨,皆圣人所未言。晋虞喜始知岁差,唐人作覆矩图,始知地有东西南北里差……此编虽以《天文》为名,而不专主于星象,凡阴阳五行风雨以及卦义,悉汇集之。采录先儒经说为多,义有未备,则旁涉史志以明之,亦推步家所当考证也。”可知此编乃王氏考《六经》及先儒经说乃至史志中之关天文、卦义、阴阳风候而编辑成书者。分上下二卷。

诗地理考六卷 此书卷前有作者自序,云:“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于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因诗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风俗之薄厚,见政化之盛衰,感发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尔……是用据传笺义疏,参诸《禹贡》、《职方》、《春秋》、《尔雅》、《说文》、《地志》、《水经》,网罗遗文古事,傅以诸儒之说,列郑氏《谱》一首,为《诗地理考》者,观乎此,亦升高自下之助云。”可知王应麟作《诗地理考》,不仅是为辨疆域,尚借考《诗》中之川谷地名,厚风俗,行教化,用心良深。

通鉴地理通释十四卷 此书卷前有王应麟序,谓《资治通鉴》所涉地名纷纭复杂,舛误多出,例“郡名非古,如云之云中、平之北平、蓟之渔阳;县名非古,如京兆之武功、丰州之九原,皆非秦、汉之旧,或若异而同,或似是而非,不可谓博识为玩物而不之考也。余闲居观《通鉴》,将笺释其地名,举纲提要,首以州域,次以都邑,推表山川,参以乐毅、王朴之崇论谹议,稽《左氏》、《国语》、《史记》、《战国策》、《通典》所叙历代形势,以为兴替成败之鉴……孤陋寡闻,未免阙误,以俟博雅君子。山河不改,陵谷屡迁,亦以发擥古之一慨云。上章执徐岁橘壮之月,子王子书《通释》后”。《通鉴地理通释》之编纂缘起,体例安排,成书经过,于此可知。上章执徐是庚辰,当为元至元十七年(1280)成书大约亦在是年。

通鉴答问五卷 此书无序跋,难知其作书缘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书以《通鉴问答》为名,而多涉于朱子《纲目》,盖《纲目》本因《通鉴》而作,故应麟所论出入于二书之间。”然其书内容,“始自周威烈王,终于汉元帝”,故疑其为“未完之本也”。又举书中误引误训之例“与应麟所著他书殊不相类”,因疑“或王厚孙刻《玉海》时伪作此编,以附其祖于道学”。四库馆臣之说虽未必全然可信,但所举之疵,确有其事。今检此书,其内容、体例确多涉朱子《纲目》,且晓畅易懂。如《司马公论才德》:“或问古有君子小人之辨,无才德之分。司马公谓:‘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何也?邵子曰:‘才之正者,利乎人而及乎身;才之不正者,害乎身而及乎人。’……丰于德而歉于才,不失为君子;小有才而薄孝悌、轻仁义、弃忠信、捐廉耻,终为小人之归而已矣。”论辨明白。所以四库馆虽无由验其书之真伪,却仍以“其大旨之不诡于正”而收录之。

小学绀珠十卷 此书卷前有元大德庚子(四年,1300)方回序,曰:“唐张燕公(张说)患多读少记,得绀碧大珠一颗,握以自照,则平生所读所记了了不忘,故后人书摘小说奇事,名《绀珠集》……公殁数载,始得见所著《小学绀珠》……厚斋此书,过于张燕公之所照也。”因知“绀珠”之名乃远取唐张燕公玩珠记事故实,近取宋朱胜非《绀珠集》撰写义例,“采掇载籍,拟锦带书,始于三才,终于万物,经以历代,纬以庶事,分别部居,用训童幼”(本书作者自序)。王氏之所以要躬撰此书,缘于他认为“小学者,大学之基也”,可以由此“见末知本,因略致详”,故“诵数以贯之,伦类以通之,博不杂,约不陋,可谓善学也已”。(同自序)因知此书之作虽为童蒙,其价值则远不止此。成书当在大德四年之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书体例:“分门隶事,与诸类书略同,而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下,则与诸类书迥异,盖仿世传陶潜《四八目》之例,以数目分隶故实,遂为类事者别创一格也……后来张九成《群书拾唾》、宫梦仁《读书记数略》,虽采掇编辑较为明备,而实皆以是书为蓝本。踵事者易,创始者难,筚路蓝缕,又乌可没应麟之功欤!”是为确评。

姓氏急就篇二卷 此书卷尾有作者自撰韵文跋语,曰:“宗法不明,姓氏靡分。知祖惟剡,忘先者谈。篹著虽多,混殽舛讹。”此当是王氏之所以要作《姓氏急就篇》的缘起。又曰“史游所作,颉篇古字,姓名略记,昔欧阳子,州名是拟。韵属句摹,辑为此书”。可知此书远仿史游《急就篇》之意,近拟欧阳修《州名急就篇》之体,以姓氏诸字标目,而后博采诸书,一一加以考证,尤显详密。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虽“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但“文词古雅,不减游书”。“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胪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贯,亦可为小学之资”。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 东汉郑玄尝遍注群经,堪称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先受京氏《易》,后又从马融受费氏《易》,学虽出两家,而大旨则遵费义,实为传《易》之正脉。魏王弼始以玄学释《易》,改变了汉儒注《易》的方向。然至南朝齐代,仍惟传郑注,梁、陈则郑、王二注均列为国学,至隋,则王注盛行,郑学濅微。但至《新唐书·艺文志》仍著录郑玄注《易》十卷,而到宋《崇文总目》,则就只剩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四篇一卷,至《中兴书目》始不著录,可见《易》郑注放失于南北宋之际。故王应麟本书自序称:“今郑不传,其说间见于鼎祚《集解》及《释文》、《诗》、《三礼》、《春秋义疏》、《后汉书》、《文选注》,因而录之,先儒象数之学,于此犹有考云。”可知王氏裒集诸书乃成此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