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元)马端临撰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端临博览群书,学问淹洽,积二十年之功,纂成史学巨著《文献通考》,凡三百四十八卷。泰定元年至四年杭州西湖书院刻印出版之马端临《文献通考》,便是其中一例。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 (元)马端临撰

元泰定元年(1324)西湖书院刻本。每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左右双边。存二百八十二卷(卷三至七十三、七十七至八十一、八十八至一百二、一百六至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八至一百三十一、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六至一百六十七、一百七十一至一百八十七、一百九十三至二百三十三、二百四十五至二百五十三、二百五十七至二百七十七、二百八十七至三百十一、三百十五至三百四十八。缺者以相同版本补)。

马端临(约1254—1323)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宋丞相马廷鸾子。从学于曹泾,咸淳九年(1273)举漕试第一。元至元间任慈湖书院山长,后归教于乡。延祐五年(1318)复起为柯山书院山长,至治三年(1323)迁台州路儒学教授,寻引年归。端临博览群书,学问淹洽,积二十年之功,纂成史学巨著《文献通考》,凡三百四十八卷。

此书前有马端临自序,曰:“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后宋白尝续其书至周显德。近代魏了翁又作国朝《通典》。然宋之书成而传习者少,魏尝属稿而未成书,今行于世者,独杜公之书耳。天宝以后盖阙焉。……愚自蚤岁,盖尝有志于缀缉……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尝恐一旦散轶失坠,无以属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旁搜远绍,门分汇别,曰田赋、曰钱币、曰户口……俱效《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命其书曰《文献通考》,为门二十有四,卷三百四十有八。”此序于该书编纂缘起、记事起讫、类分原则,卷帙规模,一一述明。

国家图书馆所藏另一部目录后有后至元五年(1339)三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叙纪,谓:“鄱人宋相子马端临述《文献通考》于家,泰定元年(1324)江浙省雕置于西湖书院。”证明此书的确刻于西湖书院。

元代杭州西湖书院“创建之初,恒产阙然”,“越二年,松江瞿运使尝一再助田,合四百五十三亩四十六步,岁得米一百三十石。院中经费浩瀚,延祐戊午(五年1318),续置杭之仁和田六十八亩一角,收米五十四石六斗,犹未给用。次年(1319),周廉使特为劝率有高资乐助者,并取补刊书板,余力及以赢粮转售,共得中统钞六百余锭。于是宪府知事赵将仕与经历宋从事建议增置,力言于廉使,洎阖司官同主其说。佥曰:‘是当为者。’遂置湖州乌程、平江昆山二庄,其田十一顷二十九亩三十五步有零,岁除优放,实收米七百五十二石一斗一升五合。山地共二十一亩二角一十步,房廊一十二间,岁得租钱中统钞二锭三十八两九钱八分”。(元汤炳龙《两浙金石志》卷十五《西湖书院增置田记》)可知新建的西湖书院经过接受赠拨、自己增置,至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以后,学田已增至一千六百五十亩有余,另有山地二十一亩,可以出租,财力已十分可观,有钱刻印出版图书。泰定元年至四年(1324—1327)杭州西湖书院刻印出版之马端临《文献通考》,便是其中一例。当然,此书之刻,乃江浙行省的意志,出资也并不都是西湖书院,但西湖书院确实主持镌刻了此书。此书开本宏朗,刻印俱精,是元代书院刻书代表作之一。

此本除钤有“京师图书馆收藏之印”外,另有“诗礼传家”一印,印色极差。盖原为清内阁大库藏书,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