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 (元)胡一桂撰 史纂通要后集三卷 (元)董鼎撰元刻本。所著书除《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外,还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本义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等。《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后集》三卷,乃其继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之后续写的内容。胡氏《纂要》纪事止五代之末,《后集》三卷则续写宋事二卷、金事一卷,使其贯之。

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 (元)胡一桂撰 史纂通要后集三卷 (元)董鼎撰

元刻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单边。

胡一桂(1247—?)字庭芳,号双湖,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人。方平子。一桂幼颖悟,好读书,从父学。其父受学于董梦程,梦程学于朱熹大弟子黄榦,故一桂之学得朱熹源委之正,尤精于《易》。南宋景定五年(1264),一桂十八岁,领乡荐,但试礼部不第,遂退而讲学,远近师之。所著书除《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外,还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本义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等。事迹详《元史》本传。

此书前有胡一桂自序,称:“余授业□习,欲及史学,□□□来,其书汗漫,遂为《纂要》一编。始乎三皇,讫于五季。纪事则提其要,注事则该其详,关涉民彝世教,必反复论辨。自入温公《通鉴》,一祖文公《纲目》及先儒史论断之间,亦借附己意与二三同志之论,以便初学……大德壬寅日长至,新安后学前贡士胡一桂庭芳甫自序并书于梅田双湖□易象。”因知此书之成盖在大德壬寅,壬寅乃大德六年(1302)。

卷十七后又有胡一桂题识:“李唐既亡,司马氏《通鉴》直接朱梁,系年纪事以唐、晋、汉、周为次。欧阳公修《五代史》亦然。而文公《纲目》自唐天祐四年丁卯迄己未五十余年间,惟两行分注,以见其皆不预正统之列。而分注之中先后予夺,有微旨存。今愚虽本《通鉴》纂集,实折以《纲目》,且寓区区愚论焉。”又知其所作《纂要》虽本之《资治通鉴》,却又吸收了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优点,加之附以己意,因使其书“议论颇精,绝非宋儒隅见者可比,一览令人于古今兴亡理治了然胸次”(《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

董鼎(生卒年不详),字季亨,号深山,鄱阳(今属江西)人。真卿父。鼎学于族兄董梦程,梦程学于黄榦,榦受学于朱熹,鼎是朱熹的三传弟子。通经学,尤精于《尚书》,撰有《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孝经大义》一卷,均收入《四库全书》。《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后集》三卷,乃其继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十七卷之后续写的内容。胡氏《纂要》纪事止五代之末,《后集》三卷则续写宋事二卷、金事一卷,使其贯之。一桂书有其子胡昌祖注,鼎书无之。

此书为元刻本,竹纸印造,字体棱角峭厉,典型的闽建风格。《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二曾著录。此本传世者凡四部,两残两全,全者国图、上图各藏一部,洵可宝之。

此本钤有“汪士钟读书”、“汪印士钟”、“三十五峰园主人”、“曾经沧海”、“平阳伯子”、“铁琴铜剑楼”等印记。汪士钟,字阆源,长洲(今属苏州)人。官户部郎中。家资雄厚,以藏书知名。清嘉庆间黄丕烈、周锡瓒、顾之逵、袁廷梼所藏之书,后皆归汪氏,故建艺芸书舍以弆之。至咸丰时家道中落,书渐散出,后多归瞿氏铁琴铜剑楼。此书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