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半农杂文二集》

《半农杂文二集》

时间:2022-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半农杂文二集》 刘半农原文:半农先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历史人物,他当时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思想的前进和透彻处。《半农杂文二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5年7月初版。刘半农也曾著文谈过自己的文学趣味。☉《半农杂文二集》版权页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

《半农杂文二集》 刘半农

原文:

半农先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历史人物,他当时所发表的许多文章,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思想的前进和透彻处。他文章中所特长的辛辣味,在半农先生刚死了不久的现在,敬仰和爱好半农先生的读者,这本书是不能放过的。本集包含杂文五十余篇,二十五万字,即日出版,目录容后备告。

img5

《半农杂文二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于1935年7月初版。上述广告刊登在当年6月出版的《良友》画报第一〇六期上。

在此之前,作者已于1934年7月14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病逝。因此,该书封面署的是“刘半农遗作”,加之内文以“作者最后留影”之黑白照片做插页,且由刘的受业弟子商鸿逵所写序言的第一句便是:“未曾提笔,不禁泫然!”所以打开该集,一种沉重的氛围便扑面而来。

但是,该书开卷第一篇《迂仙别记》一文却是从乾隆年间刻本《一夕话》中抄录的几则笑话。其中一则“正欲尔尔”说的是:迂公出,遭酒人于道,见殴,但叉手听之。或问其意,曰:“倘毙我,彼自抵命,吾正欲尔尔。”另一则“狗病目”说的是:迂公病目,将不医,有狗卧阶阴,误蹑其项,狗啮公,裳裂;将之示医,医戏曰:“此当是狗病目耳!不尔,何至败君裳。”公思狗之守夜事体重大,乃调药先饮狗,所剩自服。

刘半农好为幽默文字,由此可见一斑。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他的文章有两大特色:“一是‘清趣’,无论长篇短幅,写来都是那么‘清新’,那么‘带风趣’,读之无不令人趣来神往,甚至像那些专门讨论语音乐律的文字……经先生一写,便也顿觉新鲜有味道。一是‘恳直’,不管属于夸赞,属于劝勉,属于责斥,语语都是本诸至诚,出于坦率……”

刘半农也曾著文谈过自己的文学趣味。他说,所谓“写实派”与“浪漫派”的冲突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两派中好的作品他都能欣赏,要说私见,那便是:“爱阔大,不爱纤细;爱朴实,不爱雕琢;爱爽快,不爱腻滞;爱隽趣的风神,不爱笨头笨脑的死做。因此,我不爱六朝人的赋而爱《世说新语》和《洛阳伽蓝记》;不爱苏东坡的策论而爱他的小品;不爱杜甫而爱李白;不爱李义山而爱李长吉;爱诗不爱词,因为词有点‘小老婆’气味(这是就最大多数的词说);爱古体诗及近代绝诗而不爱律诗,尤其不爱排律,以为读一首三十韵的排律,胜于小病一场!”(《〈国外民歌译〉自序》)

img6

☉《半农杂文二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7月初版

那时杂文的概念与今天相比大约要宽泛得多。以这本“二集”来看,其中有杂谈(如《阴势及其他》),有时评(如《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为汪局长脱靴》),还有演讲(如《辅仁大学的现在和将来》、《与女院学生谈话》),还有多篇序跋文字(如《光社年鉴序》、《梅兰芳歌曲谱序》、《朝鲜民间故事校后语》)等;其中最长的是一篇学术研究文章《西游补作者董若雨传》,长达九十余页;最短的一篇文章《璧回某校教授聘书简》,仅短短数行。

刘半农虽然后来也跻身北大名教授之列,但他与以胡适为代表的那批十几岁便留学欧美的“名流”经历截然不同。

1891年,他出生在江苏江阴澄江镇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寿彭,后改名复。父亲刘宝珊,曾中过秀才,后与人创办江阴最早的小学——翰墨林小学。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后又得以偶然结识其父、远近闻名的史学家屠敬山,一番交谈,屠敬山先生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学校的每一次考试,刘半农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就连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命题作文,他仍是第一名,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但是就在毕业前一年,刘半农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毅然退学。1912年,他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并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和《礼拜六》上发表小说。短短几年时间,他已是上海文坛颇有名声的才子小说家“半侬”。

img7

☉《半农杂文二集》版权页

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在此期间,在他身上又发生了一件让家乡人难以置信的事:他忽然接到了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一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突然接到全国最高学府的聘书,不仅妻子难以相信,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只有一向佩服其才华的弟弟刘天华相信:以哥哥的天资早晚会出人头地,做出一番大事来的。原来,这是刘半农在上海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一次会面之后,陈慧眼识才,向蔡元培先生大力推荐的结果。

从此,这位年轻才俊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最初,他教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颇受学生的欢迎。

但是,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后,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向“新文学”。过去一直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他,毅然决然地将“半侬”改为“半农”,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署名就是“半农”。不久,他便成为《新青年》作者阵营中重要的一员,后来便有了与钱玄同两人合演“双簧”、骂倒“王敬轩”的“新文学”轶事。

不过,当年刘半农在出国留学之前,确实没少受胡适(后来“新月派”的核心人物)等“欧美留学博士”们的闲气。一次,在《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而且,刘在上海滩染习的才子气,包括衣着打扮等也为人所诟病。鲁迅后来在《忆刘半农君》中也指出:“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肤浅。”“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

1920年2月,考取公费资格的刘半农赴英国留学。在伦敦,三十出头、携着妻子和三个孩子的他,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当他听朋友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书丰富、生活费用也比英国便宜时,便于1921年6月全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3月,刘半农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据说他是在外国获得“国家博士”的第一人。学成回国后,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他建起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

据刘半农日记1934年5月16日载:“下午到研究所,白涤洲为余邀来辅大甘籍学生十数人,拟研究其声调,备作为论文,以应瑞典地理人类学会之请,刊入赫定七十生辰纪念册。”为了写这篇文章,他于1934年6月19日携白涤洲等助手离开北平,实地调查方言音调和声调,但在考察途中,遭到昆虫叮咬,不幸传染上回归热,于7月10日提前返回,又被误诊,7月14日才入北平协和医院,当日下午病逝,年仅43岁。

刘半农的一生中常有“出格”之举。比如,他担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期间,曾发布公告,禁止学生进入公共跳舞场,违者“一律除名”,引起舆论界轩然大波;在去世前不久,他还以大学教授的身份登门采访名妓赛金花,并公开声称要为她作传。

而他的才情又在多方面得以充分展示。他曾出版过一部《半农谈影》,是中国早期摄影界的一部重要著作;现代汉语中的“她”字,也是刘半农所首创。1920年,他在伦敦所作《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后被广为传唱,流行至今。

其主要著作有《扬鞭集》、《瓦釜集》、《半农杂文》(北京星云堂书店,1934年)、《半农杂文二集》等;学术论著《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