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化的研究角度

&全球化的研究角度

时间:2022-05-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R&D全球化的研究角度对于R&D全球化的研究是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一部分,而对全球化的研究又深深植根于对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国外机构的研究。很明显,R&D全球化已经促使主权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入国际协调进程。

三、R&D全球化的研究角度

对于R&D全球化的研究是经济全球化研究的一部分,而对全球化的研究又深深植根于对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国外机构的研究。

1.以机构为基础的方法

研究R&D全球化的第一个角度是以R&D国际化为中心提出来的技术的全球化,尤其是美国跨国公司的R&D活动向海外的扩展。这种研究分析的重点在于公司R&D业务的国际延伸、当地决策和管理结构的类型。后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扩大到不仅包括通过建立海外实验室从事R&D,而且包括通过合资企业和技术合作表现出来的R&D国际化,因而研究的视点从考察R&D活动(创新的产生)扩大到研究更一般的技术国际转移,包括技术许可证的进出口。在研究其他科学和技术政策问题时已经收集到的专利数据随后也被引入技术国际化的研究之中。这形成有关技术全球化研究的第一阶段。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称为“以机构为基础的方法(Agent-based Approach)”,集中在公司本身,以及它的组织和跨国界的技术的开发和控制。

2.以过程为引导的方法

第二个角度是传统的方面,属于现代技术全球化研究的一部分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研究新技术的渐进式移动,高新技术产品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简言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源于产业增长规律,与生产的三个阶段相联系,随着产品从“早期”和“发展”阶段转到“增长”阶段,以及进入其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制造能力将从创新市场转到外国市场。一系列研究已经指出海外的R&D滞后于生产工艺的国际化,早期的以国内为基础的生产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工作基本完成后,海外生产所要求的R&D投入的数量是很少的。这一模式的重点是描述技术全球化的“过程引导”(Process-led)的特点。

3.以地点为基础的方法

对R&D全球化研究的第三个角度,虽然也是以公司为基础,但却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一种以地区或地点为基础(Area-or Placebased)的观点。这一领域的工作也是源于早先的贸易和投资研究,但其着眼点在于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是技术创新,因而,研究考察跨国公司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其要注意跨国公司和技术在外围国家或缺乏技术优势的地区的作用,包括先进国家中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小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如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最初的研究兴趣不仅集中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地区)直接建立的企业的R&D投资,而且还集中于公司内部的技术流动,和在这些经济体里技术转让的障碍

随着研究工作的发展,所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混合在一起。以机构为基础,出现了研究技术在国际间的流动、跨国公司内部的技术流动以及公司之间的技术流动。我们也开始研究R&D全球化对于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的意义等更为特定的政策问题。按照我们对于R&D全球化现象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机构、过程和地点——来考察技术创新,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以此作为研究R&D全球化及其政策倾向的重要思路。

4.R&D全球化的制度方面

经济国际化向经济全球化延伸,而R&D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公司之间和公司内部R&D国际化、全球化的运作和产生,对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并且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为了充分理解R&D全球化进程,除了数量方面之外,还必须注意R&D全球化引起的制度方面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R&D全球化的市场压力迫使国家对现有的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R&D全球化的要求,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经济效率的不同不能仅仅归因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应该说这种不同也反映了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动力特征的差别。各国之间对于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和供应在质量、复杂性和适应性方面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这可以在日本和英国之间观察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关键性的国家制度具有不同的特征,突出的方面如金融领域、劳工市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如研究技术组织提供的技术服务)等等,即使是在西方经济集团里各国之间这些关键性的国家制度也有所不同。(33)

制度有其历史根源,受到当地文化的重要影响,因而,它们对国家经济活动的影响超越了宏观水平的经济政策。制度可能发生改变,但改变的方向不可能在事前完全决定,一般制度的性质是其很多要素具有刚性。全球化形成这样一种进程,关键的国家制度经受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要求其作出改变和适应。

很明显,R&D全球化已经促使主权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入国际协调进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体化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许多国家的企业之间合作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兴起,也正在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提出新的挑战。

5.全文的结构

本文研究R&D全球化的问题。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及篇幅的限制,本文并不打算面面俱到。第二章至第五章着重于理论的探讨:第二章阐述R&D全球化的背景和原因;第三章探讨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第四章研究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联盟;第五章研究R&D全球化的影响和前景。第六章至第八章则分别以美国、印度、中国为对象,研究这些国家在R&D全球化中的表现、影响等等。第九章就技术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看法和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注释】

(1)Unesco Science Report 2005.Unesco Publishing.2005 http://www.unesco. org/publishing

(2)A.N.Whitehead.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1932

(3)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783

(5)W.C.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Unesco Science Report 2005.Unesco Publishing.2005.http://www.unesco. org/publishing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0

(9)参见尹尊声,姜彦福著.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参见尹尊声,姜彦福著.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转引自光明日报.1998-10-1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9

(14)尹尊声,姜彦福著.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资料来源:《计算机世界》,1999-10-18

(16)尹尊声,姜彦福著.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7)尼古拉斯·G.卡尔.冷眼看IT:信息技术优势的丧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克里斯托弗·梅耶著.梁淑玲译.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9)克里斯托弗·梅耶著.梁淑玲译.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0)Special Report—Get Creative!BusinessWeek.2005-08-01.http://www.businessweek.com

(21)UNESCOScienceReport2005.UNESCOPublishing.2005.http:// www.unesco.org/publishing

(22)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经济周期的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3)我们为什么强调技术创新.经济日报.1999-08-17

(24)The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report: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Innovate America,2004

(25)Special Report-Get Creative!BusinessWeek,2005-08-01.http://www.businessweek.com

(26)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美国《商业周刊》,2006-04-24.转引自《参考消息》,2006-05-05

(27)李开复.论网络创新的未来.环球企业家,2006(5)

(28)John Cantwell“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Innovatory Activities:Towards a New,Evolutionary Approach”in Jose Molero edi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New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29)何保山,顾纪瑞,严英龙著.中国技术转移和技术进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30)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2006年科学与工程指标.http://www.nsf.gov

(31)李开复.论网络创新的未来.环球企业家,2006(5)

(32)《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研究组.2000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科技全球化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3)Michael F.Kluth and Jōrn B.Anderson.Pooling the Technology Base:the Globalization of Europea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se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edited by Jeremy Howells&Jonathan Michile.Edward Elger Publishing Limited,UK and USA,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