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社会责任感案例

企业社会责任感案例

时间:2022-04-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公司而言,信用无疑是品牌的生命。真正的品牌信誉是建立在高尚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上的,企业只有认真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才能构成公司更高层次的品牌信誉。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信誉的最高层次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①在强劲的收益率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价值,尊重和保护员工,与相关利益方合作。

第三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

对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公司而言,信用无疑是品牌的生命。建立品牌信誉最根本的是诚实守信。而企业信用绝不仅仅意味着重合同,守信用,说话算数,不违约,讲诚信等,这些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真正的品牌信誉是建立在高尚的企业社会责任之上的,企业只有认真肩负起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才能构成公司更高层次的品牌信誉。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对非利益相关者实施人文关怀,至少可以“擦亮公司的品牌”!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品牌信誉的最高层次要求。

一、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描述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对待经济效益以外的因素——如何对待和保障其员工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和开发人力资源,是否遵纪守法,以及怎样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利用和保护,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等。这些因素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一起,成为政府和社会评估企业促进社会持续性发展的依据。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①在强劲的收益率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价值,尊重和保护员工,与相关利益方合作。②坚持依法纳税,可持续发展,不破坏环境。③强化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为社区和更广泛区域内的人服务,重视企业在非商业层面的社会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SA8000标准。1997年8月,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协会(SAI)发起并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和美国“经济优先领域鉴定代理委员会(简称CEPAA)等国际组织,制定了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简称SA 8000)。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所制定的SA 8000,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企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其宗旨是确保生产商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都符合社会责任的要求。作为全球第一个企业道德规范标准,SA 8000规定了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表明所提供的产品符合国际公认的最低劳工权利标准,不存在违反国际道德标准的情况。SA 8000主要借助消费者、投资者、媒体等各方面的压力来促使企业努力改善员工的各项权利,通过消费者选择有SA 8000标识的产品,使没有达到SA 8000认证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SA 8000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制订和推行严格的劳工标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善劳工在与资本相互关系中的不利地位。SA 8000配备有证书认证和监督机制,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是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的国际标准。通俗地说,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的是产品,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关注的是环境,SA 8000社会责任标准关注的是人。

在企业层面,推行SA 8000,可以规范企业日常管理,丰富、合理化经营目标。企业的目标不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的盈利,更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关注劳工、关注环境,要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更要有全球观念。推行SA 8000,可以建立国际公信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使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建立长期信心。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创造社会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生活。

2.文化责任:保障员工人权,改善劳动环境;实施人文关怀。

3.教育责任:提高职工素质,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做合格公民。

4.环境责任: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

二、如何才能肩负起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许多方面。如禁止使用童工,禁止强迫性劳动,尊重员工的权利,不能有种族、性别、国籍、宗教和残障人等方面的歧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法和休假制度,执行劳工保护制度;要有足够的措施和机制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能源;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支持公益事业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等。

中国的企业经历了一个从“办社会”到“脱钩”,再到负起“社会责任”的辩证发展过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的许多社会负担被逐步剥离,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改观。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完全可以集中精力专事生产和经营,更好地发挥其创造价值和积累财富的功能。但是,企业并不是在真空里生存和发展,企业也是社会的一员,生活毕竟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在占有社会赋予的权利和机会时,也应该尽一己之力回报社会。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实际上是靠劳动力和资源的低价格获得的。低工资报酬、强制性劳动、高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已经使这种“血拼式”的竞争走到尽头。如果说美国政府拒绝我国的“劳改手套”还是借劳改犯人的廉价劳动力设置贸易壁垒,那么,欧盟国家由于中国煤矿事故频发而拒绝中国“带血的煤炭”则真正给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敲响了警钟。如何加强劳动保护,降低消耗,保护环境,都是企业面临的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有的公司领导认为,创造了就业机会,贡献了税收,创造了利润,实际上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社会责任不等于创造利润。你可以拿所创造的利润资助贫困学生和失学儿童,资助先天性缺陷的残障人,建立公益事业等,但是不能把创利本身理解为社会责任。

我在浙江讲学时曾经提出过一个浙商的难题:“挣钱容易花钱难。”一开始他们不理解,后来才知道实际上他们每个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难题:以浙商天下少有的勤劳和捕捉商机的能力,赚钱终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花钱上!难在如何有效地把钱花在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上!企业家需有慈善家的情怀,至少要有人文关怀这样一把掸子,用来常常拂去我们心灵上的尘土,使我们保持一种宁静和悲悯情怀。

人文关怀不是什么?人文关怀不是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国内一家汽车制造厂商标明自己的新车型时是这样描述的:在人性化、驾乘人员的总体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厂家精心挑选了助力转向、绿色隔热玻璃、安全气囊、中控门锁、高位刹车灯、预紧式安全带等配置充分满足了现代都市用车需求;浅灰色和几何图案的植物面料营造出亲切的氛围;富有新意的仪表盘造型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使用户充分享受到了人文关怀和优雅品位。如果这就是人文关怀,那么人文关怀也就太简单化、太庸俗化了!

人文关怀也不是周到贴身的服务,人文关怀不等于“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应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人类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等,只有在这些实践领域里,人文关怀的“能见度”才能够得以清晰地呈现出来。人文关怀应体现在深层次上;应该是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的关怀。随便做一点小事都要跟人文关怀扯到一起,很有点人文关怀被泛化的倾向。不可把什么都贴上人文关怀的标签。

从人性出发,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关爱人的生命,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人文传统的国家,孔夫子的人文理念核心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核。仁,是人文关怀的核心。论语有云:“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为什么不问马?答案是“仁者爱人!”生命、尊严、人的价值,是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在企业内部,重点在于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如对生命的保护和关爱,尽可能减少频繁发生的矿难;对生存状态的体谅,对农民工基本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关注等。企业内部倡导员工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本来应该具备的友谊和互助,人格和尊严。有一则故事:在佛山市某五金塑料公司打工的丁某、何某夫妇,因夫妻二人在公司宿舍里同房,被保安“抓个正着”,厂方认为两人违反了“严禁男女混睡”这一厂规,将丁某开除,并将其妻何某辞退,还处以300元的罚款。应该说这样的老板根本就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和人文关怀的意识。人文关怀是企业成功的源头活水,充满人文关怀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美国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在你的企业中,80%的利润来自满意的员工。”人文关怀可以获得员工及其同事的感激和回报。

在企业外部,表现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重点要关心救助艾滋病患者、失学儿童、孤儿和残疾人孤寡老人;对疫情和灾情的救助……这些人文关怀具体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任何社会目标的人文关怀都有良好的品牌效应。人们对具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永远怀有感激和敬佩之情,人文关怀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

环境意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都生产垃圾,环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从身边小事做起,打造优美的生产环境。环保其实不难,关键在于养成习惯。环境可以改造人,而人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基本保证。把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推向社会,这种环境意识的张扬可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企业因环保意识而换来的美誉度可以提升员工的品牌荣誉度,员工的品牌荣誉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人文关怀、环境意识等社会责任至少可以帮助企业擦亮品牌。

三、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是企业是否负起社会责任的更为明确的表述。公民是自然人,企业作为法人与自然人一样拥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西欧国家,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是公司的“首要任务(Top Priority)”。从时间序列来看,企业大致有3个发展阶段:纯粹挣钱阶段(原始积累时期)、追求规模阶段(资源整合时期)与企业公民阶段。企业由低阶段向高阶段发展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过滤。

衡量企业成为企业公民的5个具体标准:①形成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规划。②拥有系统的员工生涯规划与员工发展支持计划。③整个团队明确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商业伦理规则。④系统的社会发展资助行为(包括对环保、弱势群体教育、流动人口研究、艾滋病防治、沙漠化防治等有持续和自觉的贡献)。⑤对于企业公民规划落实的专门管理与监督机制。

联合国于2000年宣布成立“全球契约(Global Compact)”。“全球契约”这一概念由安南秘书长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上首次提出。通过加入这一契约,工商企业向社会做出承诺,遵守全球契约的九大原则,主要集中在尊重人权、遵守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等三大领域,具体包括保证工作场所没有侵犯人权的现象,消除强迫劳工和雇用童工以及在用工制度上的性别或者其他方面的歧视,还有就是承担起环境责任,开发有利于环境的技术等。全球契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响应。今天,全球共有1000多家工商企业加入了全球契约,他们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也有部分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些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融入契约所倡导的九大原则,这使得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更具有社会性和可持续性。

大公司都把“企业公民”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积极实践。这种企业应该像公民那样承担社会责任,这种价值观的普遍形成并不是自发的,在西方,除了人权组织、劳工组织、环保组织对企业形成制衡以外,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已经将企业公民的价值观量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转向“符合道德规范”的投资公司,并根据这方面的表现评级,而且还据此估计未来股票市场的业绩。

做企业公民,肩负起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在积累企业的社会信誉。这种社会信誉对于品牌建设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商业信誉一样重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信用是企业品牌的生命线

2.在信息社会里品牌靠什么支撑?

3.你怎么看待陈健的故事?

4.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利润目标是不是相矛盾?如果有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矛盾?

5.什么是企业公民,怎样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注释】

[1]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6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