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

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懂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广大新闻记者的法律素质,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还要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善于在宪法和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搞好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一旦违法违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新世纪新闻队伍的建设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已经认识到,在新闻媒介综合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新闻记者的素质问题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随着国内传媒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新闻理念的更新,现在传媒工作者素质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即:一部分媒体工作者的确功底不扎实、素质不高;同时,新闻媒介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在各方面能力上正在对记者不断提出新要求。

新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在新闻行业同样如此。从长远看,新型的新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较好的人文素养、很好的外语表达能力,以及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和适应能力等。当前,新闻记者亟须强化的四种素质是:法律素质、获取信息能力、专业化素质、人文素养。

(一)新闻记者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知法懂法已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但是,近年随着报刊市场的繁荣,个别报刊在市场竞争中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在导向、格调、法规上问题不断。同时,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假新闻和不公正报道以及媒体判断超越司法审判的现象,也说明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如:

新华网北京(2014年)3月31日电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31日下午公布了自2013年至今查处的8起典型新闻敲诈案件。新闻报刊司负责人李军表示,将继续加大对新闻敲诈案件的查处力度,限期挂牌督办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规新闻单位,撤销一批违规记者站,吊销一批违规人员新闻记者证。同时将建立健全新闻敲诈案件“双移送”机制,及时将查办案件中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和违纪问题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严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痛下决心、动真碰硬,坚决防止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扩散蔓延,推动形成健康的新闻传播秩序。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胜,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时,适当注意自身的经济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为扩大发行量和招揽广告的需要,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时候忽视了客观性、公正性和社会责任,长此以往,媒体的信誉和威信就会在受众心中大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新闻业、传媒业的发展。同时,对新闻记者个人的发展也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广大新闻记者的法律素质,不仅要树立法制观念,还要掌握应知应会应懂的法律知识,善于在宪法和一切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搞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一旦违法违规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始终强调要依法采访、依法办报,要求编辑和记者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警惕,尤其是对政治敏感话题知识产权、公民权益等方面的报道提高要求和标准。此外,还要不定期地邀请报社的律师分析讲解阶段或年度案件情况、重点案例以及新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坚持认真对照司法建议检查和改善工作。

(二)新闻记者要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

在记者的工作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最富挑战性的就要算获取新闻线索了。以往的新闻传播知识有不少发现新闻线索的方法,但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仅靠这些传统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闻线索,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按照新闻界最新的观点,记者已经被定义为“专业的信息传播者”,这就赋予了记者这一职业新的内涵和外延。

现在还有一大部分记者,尤其是一些大报、党报记者获得新闻线索有很大一部分是“派活儿”,也就是应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邀请出席新闻发布会,然后做出相应报道。这种工作形式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时间长了还会养成记者的惰性。记者另一种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随机寻找新闻线索,哪里发生了新闻就去哪里,有什么事件就报道什么新闻。这种形式在短期内具有灵活性、及时性的特点,但只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已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新闻事业的整体需要。因此,新闻记者可以学习并运用情报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数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等,对自己的新闻报道工作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有了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确保新闻报道水平的高质量。总之,信息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记者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新闻记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记者的专业化”,就是指每一个记者都要争取成为他所从事的报道领域的专家。在信息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受众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记者需要在全能型的“杂家”基础上向专家型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专家型记者的特点是在具备一个普通记者各项基本素质的同时,兼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传媒专业水准的不足,各界的批评之声时有耳闻。有人曾撰文《媒体的尴尬:懂得太少,说得太多》说:“在传媒人把持的各种媒体上,不懂装懂,一知半解,庸俗浅薄,竟是家常便饭;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以讹传讹,也已屡见不鲜。”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今有专业背景的新闻人才越来越受到广大媒体和新闻单位的青睐。虽然目前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仍以新闻和中文为主,但是近期以经济、管理、法律、政治等为专业背景进入新闻业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多数报纸在招聘时已经不限专业,有些财经类报刊则专门招收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特别是有些专业性很强新闻媒介,不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致力于深度报道和背景报道,追求热点焦点,追求深刻生动,追求新颖独特。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也亟待提高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应将新闻学教育回归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闻采访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新闻记者的人文素养、开启他们的良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有人曾提出传媒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一个六角形,是一位出色传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这个巢子中成长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匀称,蜜蜂的素质就越高,酿出的蜂蜜就越好。这在某种程度上形象地表现出对传媒人人文素质的要求。

当然,提高新闻记者的人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新闻事业单位在对记者进行再培训、业务“充电”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历史和语言文字学等内容,目标是使新闻记者拥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能力,并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新闻记者素质的培养与训练。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具体说来有三条:

第一条: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在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诗人梅尧臣,凡外出游玩或访亲会友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号称“诗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鲜的事或美丽的风景,有的得句,有的成诗,立即用笔在纸上记下,把它投入袋中。长此以往,梅尧臣的诗作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些都是前人的经历,对我们想要从事文字写作的人来说,这些经历是完全可以借鉴运用的。

第二条: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作为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在看新闻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热闹,而要动用自己的大脑,对一些新闻进行思考。比如,2015年3月9日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有记者问,为什么《立法法》(草案)三审稿删除了税率调整由法律规定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对此做出回应。

郑淑娜:实际上税种就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为了表述得更加科学,我们采取了现在草案的表述。那法律是不是不要定税率了?不是这个意思。税种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税率,都是它的基本要素。我们搞一个税法,一定要把这些基本要素写出来。

通过这条新闻使我们想道:国家坚定不移推行税收法定原则;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靠立法的引领作用。

第三条: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另一个是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