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认知心理特点

网络认知心理特点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网络认知过程与现实社会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教育的认知过程基本类似,但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又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特点。2.网络认知的获得阶段其思维编码活动效率没有传统认知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认知由两种思维编码活动组成:专门处理语言的语言编码系统和专门处理非语言对象及事件的非语言编码系统或称之为表象编码系统。

虽然网络认知过程与现实社会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教育的认知过程基本类似,但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又有不同于传统认知的特点。

1.网络认知的了解阶段其注意选择性知觉更具自主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激发和维持是教师的任务。教师时刻监视着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并采用一定的手段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就是说,传统的认知在注意选择性知觉阶段,受教育者是被动地在教育者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的。而在网络学习中,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安排自主学习的,没有教师的监督。网络受众是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自由人,因此他们为什么上网,上网后干什么,完全由他们自主决定。

2.网络认知的获得阶段其思维编码活动效率没有传统认知高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所有的认知由两种思维编码活动组成:专门处理语言的语言编码系统和专门处理非语言对象及事件的非语言编码系统或称之为表象编码系统。当语言和表象编码系统同时被激活时,会增强学习效果和记忆。在网络传播中,主要是文字图像信息,教育者的语言信息和教育环境的情景信息是缺少的,因此网络受众不能利用多种感知手段获得表象、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难以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发展,其思维编码活动的效率会不及传统认知。

3.网络认知有限的心理能量无法应付超量的信息

斯威勒(Sweller)等人1998年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任意一段时间范围内,工作记忆仅能加工信息的一部分单元,太多的单元会加重工作记忆的负荷,减弱加工的效果。根据这一理论,对于能完全理解一种信息源的学习者来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源会对其产生额外的认知负荷,从而干扰了认知的加工,影响认知的效果。网络受众在需要某类信息时,只要上网一查,就会立即得到大量的相关资源,从国内到国外,从文字到图片,无所不有。若他们的意志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动,集中有限的心理能量到学习的内容上,有选择地运用网络资源,那么网络环境的所有优点都将能够充分显现出来。问题是海量的网络信息的翻阅需要消耗心理能量,将会影响当前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计算机成为吞噬时间的怪物的原因。

4.网络认知的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阶段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够

认知心理学的许多试验可以说明,加工愈充分的材料愈能形成良好的记忆。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呈现的信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可以有较多的时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用印刷材料时,人们随时可以方便地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加工,包括做标记、注释、总结、对比、画图表、写评价等。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多是对文本浮光掠影的浏览,是一种快速的视觉搜索,并伴随着一种急待移到下一页的不耐烦。以超文本技术为组织方式的认知材料被应用到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时,困难就可能产生了,因为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可能只能形成印象,留下总体的概念,而丢失了材料具体详尽的内容。

5.网络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联系密切

网络认知心理过程的动力是网络需求,情绪情感是网络认知过程的调节因素,而网络认知效果的提高则与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