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疼痛患者的心理特点

疼痛患者的心理特点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理上和生理上一系列的反应,情感上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因此,疼痛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②对疼痛的理解,患者对自己疼痛的意义的理解。艾森克等对产妇进行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产妇疼痛出现较早,且更为强烈。2.疼痛的护理措施 对疼痛患者除了药物处理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疼痛患者的常见心理特点

疼痛是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理上和生理上一系列的反应,情感上一种不愉快的感受。疼痛是一种综合体验,是情绪和认识评价因素的综合。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欧美35%的人有慢性疼痛,我国高于此数。世界上每天约有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中国城市居民约57%的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头痛。世界疼痛大会将疼痛确认为继呼吸、脉搏体温血压之后的“人类第五大生命指征”。因此,疼痛的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

与痛觉伴随的是与情绪密切关联的一系列反应,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

1.心理变化 主观上感受到一种难言的极不愉快的滋味,同时可伴随头晕、恶心、烦躁、焦虑、恐惧、抑郁和失望等。

2.行为表现 由于疼痛而出现的表情变化,如皱眉、咬牙等痛苦面容;还有屈曲的躯干或肢体,强直的肌肉等防卫的表现。

3.生理变化 疼痛引起诸如散瞳、出汗、心跳加强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血糖升高和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等内脏生理反应,与应激生理反应类似。

(二)疼痛的影响因素和处理

1.疼痛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疼痛的感觉和反应。以下心理社会因素会影响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和耐受。①社会学习,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疼痛体验。②对疼痛的理解,患者对自己疼痛的意义的理解。美国学者比彻(Beecher)经过观察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负重伤的士兵只有少数人表示剧痛需要吗啡,大多数受伤士兵承认有轻微疼痛,无需止痛药。战后比彻回到普通医院工作,发现受外伤的患者80%以上叙述剧痛而恳求吗啡。因此,比彻认为患者对外伤的意义的理解对痛觉产生很大影响。③注意,如果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会体验到更加强烈的疼痛;相反,如果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与疼痛无关的活动上,会减轻疼痛体验,甚至体验不到疼痛。阿姆特兹(Amtz)用实验研究也证实了注意集中影响疼痛感受。④情绪状态,在兴奋、欢乐的情绪状态下,疼痛体验会被抑制;相反,焦虑、抑郁会引起疼痛阈值的降低,而使疼痛更容易出现及体验更为强烈。⑤暗示与催眠,使用暗示作用可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⑥对疼痛的预期,对某些患者,疼痛可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或经济补偿或家庭、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关心,或可作为回避对其不利事情的借口,即疼痛的“继发性获益”,这些患者疼痛症状可能会通过强化机制固定下来。⑦个性特征,雷恩(Lynn)和艾森克对一组大学生进行疼痛忍耐性测定,发现外向性格者,忍受性较强。艾森克等对产妇进行研究,发现内向性格的产妇疼痛出现较早,且更为强烈。

2.疼痛的护理措施 对疼痛患者除了药物处理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对疼痛的理解重新定义;②分散注意力,设法将患者的注意力从疼痛中心转移开,鼓励患者从事其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看电视等;③指导患者做放松训练,全身肌肉放松可以缓解疼痛;④认知行为矫正,研究证明对具有比较强烈的求治动机和积极配合治疗的慢性前期疼痛患者,采用自我控制的认知行为矫正比较有效。自我控制法以自我松弛训练为核心,要求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特征性的主观、行为和生理反应模式。

实验思考 Kelzack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寒冷加压实验作为疼痛刺激,即让被试者将自己的手浸泡在冰水中,于是发生深度缓慢的疼痛,并逐步升级。他们将被试者分为三组:第一组以听强烈而有节奏的音乐作为减轻疼痛的方法;第二组同样接受上述音乐作为减轻疼痛的手段,但同时还附加了有力的言语暗示以减轻疼痛;第三组事先向其说明,超声波具有减轻剧烈疼痛的效果,但事实上却让被试者听很低的杂乱无章的声音。三个组的对比发现,第三组疼痛减轻的效果最好,能主动长时间地把手浸泡在冰水中而不觉得疼痛;第二组被试也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大部分能长时间坚持浸泡在冰水中;第一组因未接受任何暗示,都不能耐受冰水的疼痛刺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