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财报道的出现背景

理财报道的出现背景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理财不等于投资理财即对于财产的经营,多指个人对其财产或家庭财产的经营。[1]二、理财报道出现的背景“理财”一词,最早出现于21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理财类媒体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受众细分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在当前强劲的财经媒体竞争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理财不等于投资

理财即对于财产(包含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经营,多指个人对其财产或家庭财产的经营。它是指个人或机构根据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设定想要达成的经济目标,在限定的时间内采用一类或多类金融投资工具,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完成其经济目标的计划或规划。

一般人谈到理财,想到的不是投资,就是赚钱。实际上,投资和理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投资是投资者(包括个人或企业团体)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收益,是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投资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理财是理好自己的个人收支分配安排,是对个人的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理,不是为解决有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也就是说,理财实际上是一种财务理念和自我的财务纪律。理财更注重的是现金流量管理即每日每月或每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现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入。因此不管现在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

理财更注重的是风险管理。因为未来的更多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我们个人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很多市民一提到投资理财,便认为是去赚钱,甚至抱着赌一把的心态。所以,如果市民不冷静分析思考,就被一些表面的高额回报广告所诱惑,很容易踏入陷阱,到最后钱没赚到,还会亏损不少,有的甚至弄得生活都没着落,陷入困境。[1]

二、理财报道出现的背景

“理财”一词,最早出现于21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理财报道的出现,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推动:

(一)受众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理财概念的流行和理财报道的兴起,无疑首先源于个人财富的迅速积累。说白了,就是腰包鼓起来了,手里有闲钱了。2011年,汇丰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富裕人士财富管理调查报告》指出,59%的中国内地富裕人士在过去一年中均提升了总流动资产净值,2011年中国内地富裕人士的流动资产平均值达到约103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该群体的可管理财富平均值已突破百万元大关。与此同时,相比较于亚太地区的其他市场而言,中国内地富裕人士更加年轻,平均年龄为36岁,远低于中国台湾地区(43岁)、新加坡(44岁)以及中国香港地区(48岁)的平均年龄。富裕人士的人数增长,使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更日趋激烈。[2]据新华社报道,2001年居民储蓄分流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于2003年9月突破10万亿元大关。其后不到两年,便连续迈过4个万亿元门槛,并于2005年底超过14万亿元。其间,有关10余亿元储蓄存款“沉睡银行”的话题屡现报端。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在当年2月份、12月份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16万亿元大关,但储蓄存款这一昔日的“笼中老虎”跳出银行,进入股市,切实起到了储蓄分流的作用。[3]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中产阶级。2011年发布的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2010年,中国内地的奢侈品销售增长了30%——这或可看做富人消费能力的一个见证。[4]人们都会有理财方面的需求,如何省钱、如何钱生钱,只不过有些人暂时还没意识到。但这方面需求的强烈和理财市场前景的广阔都毋庸置疑。而这些,自然也为理财报道的兴盛提供了动力。

(二)市场对投资的刺激使投资理财成为趋势

近年来,中国股市的火爆也带火了理财市场。股票、基金曾经是人们投资的主力品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自然也成为投资者眼中的“明星”。时下理财媒体的大量出现与近些年基金、股票等的过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投资热的出现以及中国个人理财市场的迅速崛起,让投资者迫切需要得到“高人”的指点,于是,先期的理财媒体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需求量大,而产品提供者太少,供求关系的比重不对等,让更多的媒体有了加入理财媒体行列的欲望。

由于近期证券市场的不景气,各理财单位又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以黄金来说,就有实物黄金、黄金T+D、纸黄金、现货黄金、国际现货黄金(俗称“伦敦金”)、期货黄金6种形式。此外,艺术品基金、期酒投资等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如今,券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几乎各类机构都在热推理财产品。随着房市、车市、股市的持续疲软,手中攥着闲钱的投资者更迫切地寻找其他的投资理财方式。炒金、炒玉、炒钻、艺术品投资等新型理财形式开始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态势。

(三)财经媒体细分化的结果

专业财经媒体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新闻业发展出现的重要现象。一批新型的财经媒体迅速进入市场,引领了社会的发展,填补了当时新闻业的空白。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的财经媒体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格局,拥有了固定的市场受众、发行渠道和熟练的采编操作经验。后来者无疑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因此,走差异化路线、瞄准尚未开发的受众市场是新创办的财经媒体的出路之一。理财类媒体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受众细分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在当前强劲的财经媒体竞争中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杂志《钱经》到《理财周报》,再到改版后的《华夏时报》,这些报刊都在以理财为口号,并已经成为继传统证券类媒体以及经济类媒体之后的又一股财经报道力量。因为随着股民、基民以及险民等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从关注他人财富转到了关注自身财富上。《理财周报》的出现,不仅仅重新定义了财经类媒体的划分——出现了理财类媒体,而且也给财经类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理财周报》自2007年7月23日创刊首发30万份以来,发行量节节攀升,如今期均发行量已经达到40多万份了。这样的市场反应,彰显了理财类媒体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