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过风雨走向辉煌

走过风雨走向辉煌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六十年:走过风雨走向辉煌敖丹娜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上周,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为中国《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回述了新中国六十年的起伏变迁,感叹中国走到辉煌的今天很不容易。这个评价不仅来自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来自对新中国现实的认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地震灾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中国六十年:走过风雨走向辉煌

敖丹娜 刘素云 刘涛 王明华

上周,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为中国《人民日报》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回述了新中国六十年的起伏变迁,感叹中国走到辉煌的今天很不容易。王蒙先生今年75岁,目睹了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也亲历了过去六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因此发出了上述感慨。

此前,俄罗斯一家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也这样写到:“中国经历的危难太多,但从未在危难中倒下。”这个评价不仅来自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更来自对新中国现实的认识。

其实,不论是王蒙先生,还是俄罗斯的媒体,他们都说出了一个共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贯穿于过去六十年新中国的历史之中。

(音响一,汽车鸣笛声、警报声,混音)

对于许多中国人的来说,这仿佛是昨夜的一场噩梦。2008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地震吞噬了10万中国人的生命。昔日熟悉的汶川,顷刻让人不敢相认,废墟瓦砾,面目全非。

突如其来的灾难,把整个中国从迎接奥运的喜悦和激动,抛到了震后的伤心和悲痛的深渊!

然而,就像以往面对其他危难一样,这场地震,又一次让整个中国瞬间再次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13亿中国人共同发出了“中国,挺住”的呼喊!人们的悲痛在警报声、鸣笛声中也转化为重建、重生的强大动力!

(音响二,胡锦涛讲话,中文)

“我相信,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地震灾区作出了这样的判断。

(音响三,温家宝讲话,中文)

“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灾害夺取了我们的家庭,夺去了我们的亲人,但是我们活着的人还得生活下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

一年之后,汶川再次变得让人不敢相认:废墟瓦砾上,崭新的城市正在升起。

……

中国有句话,叫“多难兴邦”。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新中国走过的六十年历程,也是这样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

这期间,中国经历过各种天灾,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20 03年的SARS疫情,一场场自然灾难,考验着中国,中国走了过来;

这期间,中国也遭遇过孤立与困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西方世界也对这个东方的新生政权充满敌意。然而,面对西方的孤立与封锁,新中国没有屈服,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这期间,年轻的新中国也走过弯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了严重“左”倾错误,从1966年至1976年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中国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然而,中国没有因此迷失,而是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因此,中国人说的“多难兴邦”,其实更在于强调人们在面对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和意志力,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

应该说,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及此后31年间的伟大发展,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创造力。

1976年,“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百废待兴。学者秦晓鹰说,当时的中国人提出的口号就是“把十年动乱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争分夺秒几乎成为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音响四,秦晓鹰讲话,中文)

“我那个时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当时,不管是老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加班加点进行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那个时候,大家就是想一定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也是带头夜以继日的工作,也是对大家的一种鼓励。包括(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先生,已经70多岁,也在重新筹划中国的改革开放。当时所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尽快在中国实现现代化。”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中国人用31年的时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伟大的奇迹。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人心齐,泰山移”。意思是,只要大家的目标一致,并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够迸发出移动高山的力量,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正是这种信念,使中国每到危难之时,就会释放出强大的力量!

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国家是没有竞争力的国家。学者秦晓鹰就认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中国人民面对危难的勇气,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实际行动也为这种民族精神不断书写着全新的含义。

(音响五,秦晓鹰讲话,中文)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保证了中国从一个被压迫的民族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也保证了中国从一穷二白的经济、社会状况走向了初步繁荣,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跨越。在新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难题和挫折,而唯一可以应对的,就是(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珍惜它。因为,它是克服新中国未来风云变幻的一把利剑,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开辟一条光明的坦途。”

正是因为深知过去六十年的不容易,中国才倍感珍惜,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发展成果,更珍惜这一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弘扬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强大推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可以说,再大的危难除以1 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而如果把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那么也必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创造了新中国六十年的辉煌,这种精神也必将续写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华美篇章!

发表日期:2009年9月23日

点评:

本文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评论中的一篇,着重论述了六十年来,新中国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在经历各种风雨沧桑、起伏变迁后,依靠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所取得的。如何用简短的篇幅,把六十年风雨历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说清是行文中的难点。

本文以中国著名作家王蒙老人和一家外国媒体的评论开篇,直接点题“中国走到辉煌的今天很不容易”、“中国经历的危难太多,但从未在危难中倒下”。再从2008年中国经历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切入,浓缩了中国六十年发展的艰难历程。至此,立论已经非常坚实。接下来,文章围绕“多难兴邦”从天灾、人祸等多个角度,着重论述了从危难中生存、从艰难中兴旺的民族精神成就了新中国的伟业。文章的最后用专家的评论进一步提升主题,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是克服新中国未来风云变幻的一把利剑,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可以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开辟一条光明的坦途。

本文结构清晰,表达流畅,开篇选取的切入点较有特色。在谋篇布局方面,张弛有度,能合理使用论据,起到了良好的外宣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