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医改凸显民生关注

新医改凸显民生关注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医改凸显民生关注林凌 徐朝清 刘涛6日和7日,中国接连出台了到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框架性方案和三年内的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本次新医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卫生是一种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负担。新医改方案还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医改方案的颁布,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将惠及中国13亿民众,成为人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新医改凸显民生关注

林凌 徐朝清 刘涛

6日和7日,中国接连出台了到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框架性方案和三年内的改革重点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秉持了公益性原则,其最大的亮点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定位为一种公共产品,这体现了中国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路,在制度建设层面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1997年,中国曾出台过一个医改方案。当时包括医疗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均着眼于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具体说就是要减低企业负担,让老百姓的保障从与企业挂钩变为与企业脱钩,转向社会保险。可以说,当时的这种做法,主要着眼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考虑。这样做,虽然使企业负担减轻,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医生素质也得以提高,但居民个人的卫生支出负担却日益沉重。十几年来,中国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到20倍,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3倍。

新医改方案的推出,凸显了中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这种关注首先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体现出来。实际上,近几年是中国政府卫生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2003年至2008年,中国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近28%,大大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本次新医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卫生是一种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负担。三年内,中国将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参保率90%以上。在这项政策中受益最大的,将是农村居民和城市贫困人口。

对民生的关注还通过医疗资源的社会公平分配体现出来。过去在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偏向大城市、大医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人群之间在享有医疗保障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医改方案将着手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并以推进医疗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明确提出到2011年,建立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这样做也有助于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直接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共享社会进步成果,而且对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新医改方案还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的薄弱环节。换句话说,老百姓不敢花钱,这与包括医疗卫生体制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不仅能有效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能改善社会大多数中等收入、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预期,挖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能否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又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医改方案的颁布,意味着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将惠及中国13亿民众,成为人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

发表日期:2009年4月8日

点评:

医改是一个民生话题,也是一个制度话题。民生属性决定了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而制度属性则使其不能跳出一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伦理的范畴而“乌托邦”式地演进。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二重属性,构成了写作这篇评论的契机和价值。

中国的医改道路不可谓不漫长。要在国际传播中阐明中国医改的方向和可能取得的成效,就必须把眼光放到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这篇评论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入手。从时间跨度上而言,中国的医改路径选择不可能跨越时代,承认了早期以市场为导向的弊病,也指明了新医改将会惠及的最大群体。这样的点评胜之于冷静客观,但是对新医改的制度设计的评论略显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