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苹果何处去

宁夏苹果何处去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苹果何处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宁夏的苹果已经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而我区37万亩苹果树中至今大部分仍是红黄元帅、小国光、新品种仅占总面积的17%左右,而且大部分是没有形成产量的幼龄果树。宁夏有没有发展苹果的优势?全国果树区划把这一地区划为苹果适宜栽培区。

宁夏苹果何处去?

宁夏广播电视总台 杨东风

银川以南德引黄灌溉区素有“塞上江南、瓜果飘香”的美称,这里所产的苹果以其色泽鲜丽,风味独特,含糖量高,使无数远方来客为之倾倒,远销全国10多个省区,其中金冠苹果在全国农产品中多次获奖。

苹果,为宁夏赢得了荣誉。

苹果,使许多回、汉人民走向富裕。

然而,辉煌的过去已经载入史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宁夏的苹果已经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

山外有山

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评选、展览、展销三个大厅中,全国各省区的参展苹果全都是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的优良品种,而我区摆在展销台上得绝大部分仍然是70年代的红黄元帅等老品种。看看兄弟省区展销台上那些品种新、个头大、色泽红、质地脆的苹果和熙熙攘攘争相抢购的人群,我区参展代表自感相形见绌,无不感慨地说:“我们又慢了半拍。”

何止是慢了半拍!

80年代初,我国果树界专家曾经断言:中国苹果的优势在大西北;出口创汇的优质苹果也在大西北。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北黄土高原掀起了一股“果树热”,在这股“热”中,我区的果树发展直线上升。从1984年的10万亩扩大到43万亩,年产量也从过去的3500万公斤猛增到700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收入突破350多万元,这是我区果树发展史上的一个大飞跃。但是,当我们担心果树发展太快会影响粮食生产二进制在老灌区栽植果树时;当我们为宁夏人少、市场小、苹果大多卖不出去而忧心忡忡时,西北各省特别是陕甘两省却瞄准了国内外大市场,坚定、沉稳、大迈步地迈进着。

从面积上看,陕西省由过去的几十万亩增到500万亩,而且近两年仍以每年1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甘肃省也已达到400多万亩,最近两年也在每年80万亩的速度递增。

再从产量上看,陕西省白水县一个县的苹果产量就是6000万公斤,今年达到了1亿公斤,比我区的总产量还多。

毫无疑问,在果树的面积、果品产量两方面,我区无法与陕甘两省相比,而在苹果品种上我区也落后了一大截。如今,国内外市场最有竞争力的是新、大、红、脆的优质苹果;陕甘两省从大市场的需要出发,抓住时机改造老果园更换品种,新发展的苹果树90%是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名、优、特品种。而我区37万亩苹果树中至今大部分仍是红黄元帅、小国光、新品种仅占总面积的17%左右,而且大部分是没有形成产量的幼龄果树。在品种上我们同样失去了竞争力。

最近几年,陕甘两省的苹果大批涌向国内沿海各省,成批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大有占领国内果品市场之势,已经形成了对我区强大压力

症结所在

在采访中,我们常听到一些国营园林场和乡镇的领导们乐观地说:“今年我们苹果的销路很好,看来咱们的苹果名气还大得很呢!”

如果我们扬弃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思想;

如果我们站在大市场的制高点去观察思考;

如果我们把果树作为宁夏农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去分析和研究,那么,我们就会幡然醒悟——宁夏已经落伍,主要症结是缺乏市场观念,忽视了果品的质量,使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商品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质量就是生命,就是效益。

今年我区产的苹果最多,充其量也不过是7000万公斤,其中只有50%在南方各省区柑桔受灾减产的情况下销往外省区,其余50%因达不到等级标准,只好在区内廉价推销。

金秋,银川市某场共产苹果350多万公斤,就有45万公斤因上不了等级而卖不出去。

灵武县某场苹果总量也是350万公斤,其中共有40多万公斤三等果、等外果因卖不出去只好分给职工。

今年11月,某场费尽千辛万苦销往上海的3万公斤一等果因混有二三等果被当地拒付货款。

同月,另一林场发往广州的3万公斤红黄元帅,也因质量问题被对方责难。

……

市场重的是质量,讲得是信誉。丧失了信誉,就会失去市场。

陕甘两省为提高苹果的经济效益,还相继建立了不少现代化的大型调温调湿冷藏果品仓库,这种冷藏仓库可使苹果保存到翌年六月品质不变,到水果淡季推出去,在市场上“打时间差”,让价格翻番。而我区至今没有一座这样的仓库,绝大部分园艺场、林场储藏果品的还是原始的半地下果窖,苹果报春时间稍长一点质量就明显下降,价格一跌再跌。有些单位连这种最原始的果窖都没有,只能边采边卖,存放20多天,一等果即变成二三等果。储存包装等原因就造成我区每年果品有25%的经济损失。照此下去,我区苹果的优势何在?我区的苹果又怎样打入大市场?

冲出包围

今年十月,德国驻华使馆参赞、农林专家温德尔博士来我区考察,他在品尝了我区产的新红星苹果后连声称赞说:“OK,OK能吃到宁夏的苹果实在是人生最好的享受。”

宁夏有没有发展苹果的优势?自治区果树界的专家、学者回答是肯定的—有。银川以南的引黄灌区气候、土壤、土地、水利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苹果色泽、风味、含糖量等品质,指标均处全国苹果产区的前列。全国果树区划把这一地区划为苹果适宜栽培区。这是其他各省无法相比的。近几年银川、灵武、吴忠、青铜峡、中宁、中卫等市县相继建立了一批集中连片的大型果园,加上农民开发的小片果园,果树面积已占全区果树总面积的83%,果品产量达到全区果品总产量的92%,已成为宁夏的商品水果基地,并逐步形成了一批从果苗培育、栽培管理,到采收包装、加工处理的技术骨干队伍。

在最近自治区林业部门召开的果树品种研讨会上,果树界专家学者和各地园艺场、国营林场的领导们认为:当前要加快苹果老品种、低劣品种的更新换代,新栽植的果树一定要上名优新特产品,还要搞好采收、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一环扣一环,注重质量,讲效益。在发挥好国营林场、苗圃、园艺场在推广新品种和技术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尤其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把各级林业部门,广大果农带进果品大市场。

在采访中,我们耳闻目睹深切感到引黄灌区各县乡的领导观念在更新,都在寻找发挥本地优势的最佳位置。中宁等县市在确立“两高一优”农业中加大了果品发展的分量。为加快苹果业发展的速度,自治区决定建立灵—陶—吴大型商品水果基地,到“八五”末全区果树均按照区域化栽培布局发展到60万亩,总产量将达到1.5亿公斤。为保证今后由足够的果树优良品种,全区已建立了5处苗木繁育基地。各级林业部门、国营林场、园艺场也已制定了提高果品质量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深信只要自治区各级党政领导真正把发展果树事业作为振兴农业经济的支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致富工程来抓,在市场经济中超前决策,科学把握,正确引导,宁夏苹果一定能冲出包围圈,在国内外大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采写手记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道理,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缺少的则是“发现”。

时光回到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全国各省区的参展苹果全都是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等优良品种,而宁夏摆在展销台上的苹果绝大多数仍然是20世纪70年代的红黄元帅等老品种。就在这一年宁夏苹果获得了丰收,但是果农怎么也没想到驰名中外的宁夏红黄元帅苹果却卖了个萝卜价。问题出现了,新闻线索也就随之诞生。

苹果产业是宁夏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产区为银川平原和卫宁平原的引(扬)黄灌区,宁夏苹果的规模化栽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50年代分别建立了灵武园艺试验场和中宁园艺试验场,开始大规模栽培苹果,70年代进入第一个发展高峰,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现了苹果由进到出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并未给宁夏的苹果种植业带来长久的喜悦,宁夏苹果种植已然落伍!果树种植面积、果品产量、品种上远远落后于同在西北的陕西、甘肃等省区。

宁夏苹果种植业何去何从?是当时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成为一条新闻好稿的重大主题。重大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灵魂,有了重大的主题,作品才会有分量,才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而选好主题,首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解大气候,掌握大思路,这样的主题才会有更强的新闻性。

在《宁夏苹果何处去?》一稿中,宁夏苹果种植业发展缺乏市场观念,忽视果品质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商品优势成为我着力捕捉的新闻主题。我提出了要想把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就必须树立市场观念,提高产品质量,具体做法就是要更新果树品种,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找到了症结所在,如何“突出重围”,找寻解决之道?我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银川、灵武等市县的果农、园艺场职工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用翔实的数据、专家的思考、企业界的作为,说明了果树种植业昨天的问题、今天的选择和明天的出路,对宁夏果树种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了一次理性思考。

《宁夏苹果何处去?》一稿播出后,区内许多媒体转载、摘播,引起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专门打来电话说:这篇报道引起了宁夏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讨论。这篇稿件也因此成为了宁夏广播电台首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新闻篇目。

作者简介

杨东风,现任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宁夏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采写编辑的《宁夏苹果何处去?》《下岗一年间》获中国新闻奖;《面对这样一位母亲》《风沙起处曾是家》等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一二三等奖。

千里殷殷情 万般拳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