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香格里拉痛了

香格里拉痛了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无极》走了 香格里拉痛了文化搭台只剩台 经济唱戏不经济文化商机空剩垃圾 至今未得清理本报记者 朱玲当《无极》剧组宣布到香格里拉拍外景时,当地政府视之为“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是,没想到这个“机遇”反让美丽的香格里拉生态遭到破坏——《无极》剧组留下垃圾满地,至今未能得以清理。

《无极》走了 香格里拉痛了

文化搭台只剩台 经济唱戏不经济

文化商机空剩垃圾 至今未得清理

本报记者 朱玲

当《无极》剧组宣布到香格里拉拍外景时,当地政府视之为“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但是,没想到这个“机遇”反让美丽的香格里拉生态遭到破坏——《无极》剧组留下垃圾满地,至今未能得以清理。

《无极》开拍 香格里拉视为商机

昨天,本报记者联系到云南当地的权先生,他因工作关系见证了2003年底《无极》剧组宣布选景香格里拉、2004年6月剧组进驻及提前一个月撤离的全过程。

据权先生介绍,2003年底,当《无极》剧组宣布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拍摄外景时,受到当地政府大力欢迎。2003年11月28日,云南迪庆州委在一份会议纪要中指出,这件事“是迪庆州进一步提升香格里拉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的前提下,做到减少中间环节,快速高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并特为《无极》剧组成立了由一位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挂帅的“《无极》迪庆协拍领导小组”。

“《无极》剧组之所以选择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是因为那里遍布陈凯歌苦寻已久的杜鹃花海。”据介绍,碧沽天池位居深山,海拔4000米,原始自然景观尚未开发,堪称一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据云南当地一媒体记者郭先生对本报透露,《无极》剧组在香格里拉的外景拍摄进展顺利。为了方便剧组的大型车辆通行,由香格里拉县交通局负责,政府投资15万元加宽、加固了通往碧沽天池的22公里林区山路;为了搭建外景建筑“海棠精舍”和横跨天池的木桥,县政府还协调了木材提供给剧组。

因道具安全隐患 剧组提前撤离

当地政府正翘首企盼“《无极》热映将把香格里拉的美丽展现给全世界”时,2004年6月14日,《无极》剧组全体成员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撤离香格里拉,原因是《无极》耗巨资在香格里拉搭建的景“海棠精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原计划6月20日与云南迪庆州政府共同举办的4万人的“开机庆典”也付诸东流。

据权先生介绍,“海棠精舍”耗资近200万元人民币,高13米,横跨梁46米,全钢架结构。本来,“海棠精舍”可能因它在《无极》中的奇丽壮美以及张东健、张柏芝、真田广之诸多明星在里面演绎真情故事而闻名遐迩,但它却“最可能”成为“中国影视业中第一个因安全问题而被放弃的豪华工程”。有说法称,《无极》剧组其后另起炉灶,在内蒙古某石林中建起了新版“海棠精舍”,并专门请了专家在四面墙上描绘出漫山遍野的海棠盛景。

碧沽美景不再 留下满地垃圾

记者从云南当地媒体于今年3月27日赴香格里拉拍摄的照片中看到,那里大雪封山,盖住了曾被媒体报道过的“饭盒、酒瓶和塑料包装袋等生活垃圾”以及“大量的雨衣和丛林迷彩服,更有许多用来搭建帐篷的塑料薄膜”,但盖不住碧沽天池边上一个钢筋混凝土与木料搭建而成的“大怪物”——这就是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无极》故事发生地——“海棠精舍”。除此之外,还有一座破烂不堪的木桥,一些木板已经脱落,一直通到池的对岸,将静谧的天池生生地劈成两半。据照片的拍摄者郭先生介绍,“天池的场景看上去分外凄凉”;他还听说,当地村民不止一家的牛因吃剧组留下的塑料薄膜导致消化不良而死掉,“没有任何人替村民承担责任”。

郭先生说,《无极》剧组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只在昔日静美的碧沽天池边留下了破败的“海棠精舍”和满地垃圾。

据郭先生介绍,《无极》剧组留下的生活垃圾逐渐被周围居民清理,但高大的“海棠精舍”却没有办法清理。去年7月,有媒体报道此事。随后,迪庆州委宣传部多次与《无极》剧组联系,2005年8月,剧组发出关于委托处理电影《无极》剩余物品的拍卖函,将影片置景遗留事宜全权委托给迪庆州委宣传部处理,还将场地清理、拆除恢复工作也一并委托。3月底,郭先生联系迪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被告知由于一直积雪压山,恢复工作无法进行,有望5月展开。

——《北京青年报》2006年4月9日

◎阅读提示:拍电影破坏环境的事件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却并未能够引起社会的应有关注,更没有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大约是“投鼠忌器”——凡敢于在最好的景区随意乱来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比如这个报道中批评的陈大导演。人们担心,如果有人不慎误伤了他们,可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后果,因此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破坏环境事件,人们总是习惯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朱玲倒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打破了这一业内潜规则,公开揭露了这一严重破坏国家一级景区环境的严重事件,并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而且,记者也并未因此而受到“打击报复”,“产生严重后果”。

这样看来,记者如实报道负面新闻,实行舆论监督,尽管可能会有些风险,但只要出于公心,持之有据,处理得当,也可以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是本通讯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