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闻评论的时代发展轨迹

新闻评论的时代发展轨迹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的新闻评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包含社会责任的新闻评论才能让人铭记,只有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从建设的角度出发的评论才能走得远。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报道赢得受众的迫切要求。

当代的新闻评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包含社会责任的新闻评论才能让人铭记,只有以理性的思考为基础,从建设的角度出发的评论才能走得远。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作出分析,对社会观点进行引导,明辨是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

(2)新闻评论可以实施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瞭望员。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朱镕基总理在1998年10月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座谈会上曾强调,舆论监督非常重要,他还赠给编辑、记者们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鼓励和支持。

(3)新闻评论可以深化社会认识,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理性的分析方法。新闻评论可以代表一定的个人、媒体、社会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贵在走 难在转 重在改

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出现就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走转改”很快成为人们正面评价新闻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会舆论中使用率很高的热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似有一股扑面清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最近,新闻单位都在研讨总结一年来“走转改”的实践,探讨其经验和规律。有人问我如何认识“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我以为这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在其中,有规律在其中。

贵在走。“走”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基层一线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新闻工作者本来就应奔走在路上、活跃在基层、忙碌在现场,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工作状态。

当今时代,通信手段日益发达,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给新闻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不能替代现场的直接采访和与群众的交流。脚板底下出新闻,源头活水在一线。新闻工作者应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进乡村社区、工矿企业。只有到了改革建设的最前沿,才能感知群众生活冷暖、感受时代脉搏跳动,才能找到新闻的富矿、打开视野,也才会有新闻报道的热度、广度和深度。

难在转。“转”是锤炼职业精神的实践过程,是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本质要求。作风的转变,不是一时一地、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关键是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当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满怀对群众的深情,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民造福上来。只有真正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认可。

重在改。“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报道赢得受众的迫切要求。文风体现党风、反映作风,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文风好,就会有亲和力、感染力,人们就会爱读爱听爱看,新闻宣传就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如果空洞乏味、板起面孔,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舆论引导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看我们如何反映、如何呈现。只有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新闻报道才能清新活泼、喜闻乐见,真正打动人、感染人。(云杉,2012年9月7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案例分析】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作为中国新闻战线一个重大实践活动,倡导的是新闻专业工作的途径与方法,体现着中国新闻界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理想精神、责任意识和专业追求。这就是中国新闻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局,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人民真实描述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需要在充斥各种矛盾的社会运行中,披露事件真相、解释变动原因、剖析环境影响、说明发展趋势,为公众的社会行为决策提供真实、迅捷、深入、全面的环境变动的信息;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弊端,中国新闻界需要实施社会监督,揭露侵害人民、危害社会、毒化环境的种种坏事和丑行,为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敏锐的观察和负责的批判;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和社会需求,中国新闻界需要提供为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欲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服务;面对社会进程中出现的极其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中国新闻界需要提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先进经验;面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不平衡性,中国新闻界需要面对向公众传递文明的观念和健康的文化;面对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运行日益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中国新闻界需要向世界真实、完整、深刻地描述今日中国,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信息环境。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是人民利益的卫护者,是文明观念的倡导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思想交流的推动者,是优化生活的建设者。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

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三、新闻评论的作用和目的

(1)新闻评论应立足于为读者、观众、大众服务,为读者提供信息并提供引导。

新闻评论是代表公众利益,服务于大众的。作为大众媒体,首先应具备为大众服务的基本理念,新闻评论作为现代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具备这样的服务读者的受众意识。

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以及快节奏的生活,往往使人们不知所从,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分析,需要了解他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需要权威、多元的评论为其说明、剖析新闻事实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评论就像思想的火把,为人们驱除黑暗,引领方向。尤其在我国目前所处的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期中,社会的复杂、多样常常给人们带来众多的困惑与迷茫。有人说,“剧烈的流动与变化使人眼花缭乱,甚至晕头转向,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人人都不知道明天到底会怎样。不断的变动使我们丧失了确定性,因此,上至高官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希望有人对某些事件作出不偏不倚、公正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这个社会到底正在发生什么,还会发生什么,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评论的作用就在于为人们剖析现状、权衡利弊,人们需要通过评论了解日新月异的世界。因为新闻始终是新鲜的、陌生的,而评论则是对新闻的透视和诠释,所以,处于变革时代的人们更加需要评论为其解疑释惑,从而排除对外界的陌生感,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2)新闻评论应立足于为读者、社会提供一个舆论场。

在信息社会中,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直接方式,它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它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

言论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利用新闻媒体发表自己的有形意见,是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保障公民人权的重要内容。

(3)新闻评论应立足于行使舆论监督权,批评时弊,为公众利益服务。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四、学习新闻评论写作的意义

要学习好新闻评论写作,还必须正确认识新闻评论的价值。新闻评论经常被喻为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媒体喉舌功能的集中体现。普利策就曾经将新闻评论比喻为“报纸的心脏”。

在我国,媒体的新闻评论常常被视为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编辑部的权威性言论,对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学习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掌握其写作技能非常重要。

在媒体实践工作中,新闻评论更被认为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竞争力差异也可以通过新闻评论的能力检视出来。在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格局下,媒体基于增强自身话语权的需要,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和新闻评论人才的培养。新闻评论能为媒体赢得话语力、影响力和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因此,学好新闻评论写作是当下学习新闻理论和实践的重中之重。学习和应用新闻评论的意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于学生的意义

(1)可以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未来当好记者,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3)在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中,使我们具备自我推荐的实力。

(二)对于媒体的意义

(1)可以使媒体全面地传播信息。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媒体承担着全面传播新闻信息的任务,而在新闻信息中,既有事实信息传播,又有意见信息传播。如果新闻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没有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的内容,信息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就不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望,没有实现成熟新闻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2)可以体现媒介政治立场。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普遍都有新闻评论的版面,主流媒介几乎每天都发社论,甚至邀请社会上有名望的各种人士担任主笔,配有强大的新闻评论队伍。媒介的评论主要针对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重要问题,进行评说、表态,代表各自利益集团表达话语权。

在我国,各类不同的媒体都设有新闻评论部,配有专职新闻评论人员,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等。近年来,媒体普遍开设新闻评论专栏,很多新闻评论专栏已经成为知名媒介栏目。我国媒体还重视发动群众,并组织群众发表评论。

(3)运用新闻评论可以使新闻信息传播发挥最大功能。新闻评论对重大新闻题材进行的评析、警示、解读,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全面地理解新闻事实本质意义,可以提高受众的思想境界。

(三)可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新闻评论表达媒体对新闻事实的观点,构筑自己的独特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因此,优质的新闻评论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五、写好评论的基本思路

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我们在这里梳理了写好新闻评论的八大要点,从而整理出了一条基本思路。

(1)选题——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选题是新闻评论写作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选题是决定一篇评论能否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前提。要学会从生活中选题,选题要触及现实,富有新意;选题要面向全局,准而有当;选题还要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2)说理——思考和论述,“述而不论”是评论的大忌。一篇评论是用来阐述观点和道理的,摆事实,讲道理,是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求。道理要讲得通,不是歪理,不是强词夺理,而是要选取有说服力的事实,首先要说服自己,才能说服他人。

(3)立意——决定评论品质,高超见解和不凡境界。立意是评论写作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中心环节,选题是立意的基础,立意是选题的升华。立意要力求有新思想、新道理、新见解、新观念。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4)理性——事实和逻辑构成有机整体,真正说服人。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5)语言——准确、分寸。观点是要落实到表达上来的。新闻评论要锤炼语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首先要“炼意”。其次还要“炼句”“炼字”,就是如果一篇评论中出现许多“浮词”“累句”,不仅会使受众感到别扭,还会影响评论说理的逻辑力量。把道理用朴素、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发挥正确评论的导向作用,更易于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6)论辩——心中有“假想敌”,应对不同质疑。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7)思维——从发散向聚合,最终聚合提供真理的内核,指明方向。评论的思维是一个从发散走向聚合的思维。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评论写作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正因为评论文章是建立在广泛的观察和大量分析的基础上,从发散走向聚合,使得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8)感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新闻评论的写作要提倡“以情纬文”,想感动别人,要先感动自己。新闻评论所表达的感情应依托新闻,缘事而发,寓情于议,寓情于理。以时事为依托,通过对时事的叙述和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感情最自然、最真实,也最容易感染读者。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性质与思维特征

一、认识新闻评论的性质

(一)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

我们先看两篇新闻的区别,从中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深刻认识新闻评论的性质。

温州立人集团董事长涉民间借贷被刑拘

中新网温州2月4日电 记者今天从浙江省温州泰顺县相关部门获悉,因涉民间借贷纠纷,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温州立人集团)董事长董顺生已于3日下午被刑拘,温州立人集团民间借贷案也正式进入司法程序。此前,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曾透露涉民间借贷数十亿。但泰顺县官方今天表示,目前该案所涉民间借贷数额尚在统计,涉及人数也尚未明确。去年10月的最后一天,温州立人集团对外宣布不再承兑之前所借民间借款,温州泰顺全城哗然。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在泰顺几乎无人不知,且与泰顺县百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熟知内情的一位泰顺县教师洪一欣(化名)透露,在几乎没有工业的温州泰顺县,“多数人都选择出去打工,但不管出去的还是在家务农的,很多泰顺老百姓有点钱都会放贷给立人集团”。

据了解,温州立人集团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金3.2亿元,法人代表董顺生。其前身为董顺生于1998年所创办的泰顺县育才高级中学。但在事发前,该公司旗下已有学校、公司等共计36家,分布在内蒙古、江苏等全国各地,而经营范围也涉及教育类投资与建设、房地产开发、矿业投资等。去年11月2日,宣布停止偿还民间借贷的温州立人一位董事级负责人向中新网记者透露:“根据公司财务自查,共有20亿~22亿元的债务,但公司资产还有50亿~60亿元,未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该负责人同时介绍了包括“债转股”等在内的四种偿还方案,并称将在4~5年内还清债务。事发后,泰顺县政府成立了由政法和金融等系统组成的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泰顺县实际资产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2011年年底,温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也正式介入立人集团资产清算。

“公安机关在接受债权人举报后进行了严密侦查。经查,董顺生涉嫌刑事犯罪事实基本成立,但目前资产清算尚在进行中,涉案数额和人数将由中介机构最终认定。”泰顺县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3日下午,董顺生已被泰顺警方刑事拘留。(2012年2月4日中新网)

民间借贷“堵不如疏”

据媒体报道,因涉民间借贷纠纷,温州立人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顺生已于3日下午被刑拘,温州立人集团民间借贷案也正式进入司法程序。此前,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曾透露涉及民间借贷数十亿元。(据《中国新闻网》2月5日)

当前民间借贷行为广泛存在。央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就已超过2.4万亿元,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已达到5%以上。以温州为例,温州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在几乎没有工业的温州泰顺县,不管是出去的还是在家务农的,很多老百姓有点钱都会放贷给立人集团。

民间借贷为何大量存在?一方面,由于现行的国有银行的信贷规则和运作模式,国企和政府性质的大项目永远是贷款的重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只能分到很可怜的一杯羹,在资金瓶颈中生存,只能求助于民间资本;另一方面,在通胀压力下,老百姓手中的闲钱缺乏有效保值增值渠道。两方面的需求共同催热了民间借贷市场。

应该说,游走于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民间资本,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资金力量。有其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其危害金融市场的一面。风险与利益并存,合法与违规交叉。民间借贷如一把双刃剑,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蕴藏巨大风险。

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存在交易隐蔽、监管缺位、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控制等特征,有些甚至以“地下钱庄”的形式存在,非法集资、洗钱等犯罪行为充斥其间。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2011年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要么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立人集团非法集资案的发生,更充分说明规范民间借贷的重要性。

民间借贷“堵不如疏”,有关部门要将存在已久的民间金融纳入正常监管与保护,降低民间借贷潜藏的巨大信用风险。

首先,必须明确民间借贷身份。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一直没能给民间借贷一个明确的身份和地位,更没能将其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与其任由它暗流汹涌,不如将其直接纳入统一金融监管的范畴,进行引导和规范。其次,必须进行专门监管。民间借贷不同于银行资金,在监督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有着显著不同。对民间借贷必须进行专门的监管,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关数据,及时掌握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民间借贷往往是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借贷双方完全基于信用,但借贷资金的总体规模、去向、经营状况等信息非常不透明。因此,有必要要求企业按照规定披露财务状况、资金的用途、运用效益等情况,让贷款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提高投资者风险识别、判断能力。(孙瑞灼,《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7日第5版)

【案例分析】

第一篇从体裁来说,属于消息,具备新闻六要素。

第二篇则属于新闻评论,因为它既具备新闻属性,又具备评论说理的属性,并且有强烈的是非观点。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看出,新闻评论属性包括以下四点:

(1)人们意见传播与交流的实用工具。新闻评论是新闻文体之一,它的属性重在“传播”的本质,是对事实和现象的观点、态度的交流,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理解。

(2)属应用文——实用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应用文文体,区别于一般的议论文和文学体裁。

(3)属议论文——以客观事理为剖析对象,目的是明辨是非。新闻评论是根据新闻事实展开,以解释、讨论、阐述对于该新闻事实所引起的观点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于记叙文和其他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更接近于议论文。

(4)属新闻媒体——相对独特的形式要求。新闻评论是与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并列的新闻文体之一,既有新闻的信息内容又有强烈的观点表达,是引导社会舆论、明辨是非的重要新闻媒体文体形态之一。

(二)了解新闻评论多重属性的意义

准确了解新闻评论的多重属性有利于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新闻评论;有利于以更开放的心胸接受各种事物和观点的存在,增强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有利于在区别中加深认识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与表达特点。

我们从文体特征的角度认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表达的实用文体,与美文不同。文学语言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而新闻评论轻记叙重评论。

新闻评论是讲究效率的实用文体,与书信不同。书信语言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新闻评论代表的是新闻媒体的观点和态度,会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不能过多表现出作者的个人偏好与态度。

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的实用文体,与古文不同。文言文讲求格式、韵律,新闻评论是当代的应用文,其追求的核心点是传播效率。

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规律和规范就是效率学,就是学会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新闻评论的语言、标题、版面、写作、刊发等的处理都要讲求效率。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效率

新闻评论对效率的追求,不仅来自于文体的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新闻评论的效率意识,源自现代意义的媒体属性和传播受众意识。

(1)取决于新闻文体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介。新闻评论广泛存在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载体中。这些媒介在传播方式、对象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些共同点。

①间接性传播。通过机械性、技术性质媒介传播信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是间接性的。

②覆盖面广,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率高。大众传播媒介都拥有广大的受众,具备任何其他传播方式都不能达到的影响面。大众媒介的网络,几乎覆盖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把千千万万散在各处的人们联系起来。

③大众传播媒介面向整个社会,具有公开性,负有重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

④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时效性。即传播信息一要新,二要快。大众传播媒介的这些特点要求承载于大众媒介之上的新闻评论必须强调效率。

(2)取决于受众对新闻信息获取的特殊心理。没有效率表达,传播失败。从新闻传播的构成因素看,传播者和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两个重要因素,受众借新闻媒介发布的新闻获得信息,以此认识世界,适应世界。

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受众不仅需要及时快速的新闻信息,更需要准确、及时的新闻评论来更好地认识事件本质,这对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时宜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区别于网络媒体,更需要在新闻评论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受众,获得受众的认可。

(四)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论说文或政论的地方

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是新闻媒体的受众,一般议论文或政论的阅读对象却往往是特定的某些人或不确定的陌生人。

新闻评论针对的是即时的、当前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现象,而议论文却不受评论的事件的时间限制。

新闻评论的文本结构也与议论文有所不同,新闻评论一般是以简洁的叙事引起,由事说理,依理评事,逻辑严密,概念精准,舆论导向正确,议论文却不一定叙事,也不一定形成完整、周密、自成一体的逻辑与概念结构。

二、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第一,发散型思维,其特点是视野广,从不同方向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第二,收敛型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两者不同:思维指向相反,收敛思维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的中心,发散思维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

1.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型

新闻评论思维方式的收敛性的表现是:集中于评论对象,即新闻事件;集中于论点,即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新闻评论的选题立论。

2.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人类的思维形态有三种:一是逻辑的,二是形象(想象)的,三是直觉的。

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即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以逻辑推理作为认识问题和说服读者的主手段,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和“非真即假”。

新闻评论不仅需要逻辑思维,更加需要辩证思维,尤其是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新闻评论的用语方面,不乏联想和比喻等手段,因为这些手段在表达传播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不能代替推理论证。

三、新闻评论种类、特点、功能和作用

(一)新闻评论的种类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政治类、军事类、经济类、社会类、文教类、国际类,如《让财税改革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夯实制度基础》是政治类新闻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解说型、鼓舞型、批评型、论战型,如《高考状元获奖21.5万一考“暴富”该不该》属于论战型。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立论型、驳论型、阐述型、解释型、提示型,如《“鲁迅大撤退”为何被热议》属于解释型。

(4)按评论的形式分:社论、编辑部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评论、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漫谈、专论、时评、杂感等,如《南方周末》评论版就是评论专版。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值得评论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新闻性是首要特点。

(2)时效性:新闻评论对现实作出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掌握时机,切合时宜。

(3)论理性:摆事实,讲道理,合乎逻辑,理性引导社会舆论。

(4)群众性:新闻评论是面向广大受众的,要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

(5)思想性:好的新闻评论是具备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的,能引导受众,启发受众,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开阔受众的视野宽度。

(三)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都必须尊重新闻事实,都必须有新闻性。新闻重在如实的、原原本本地再现、反映新闻事件、新闻事物,主观思想是中立的,不能夹杂个人色彩,尽管主观倾向性是存在的,但必须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则重在说理,重在观点和辨别是与非,以理性劝服,引导人们走向理性,引导社会走向理性。

关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差异,我们将从反映内容、写作目的、表述方式、作者情感、反映新闻事物的思想性、反映新闻事件的深度等方面进行比较,详见下表。

两者之间也有共性,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深化普及;作为新闻体裁,都要求客观、公允、有的放矢;都是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主要形式,都必须讲求新闻性、真实性。

(四)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分清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表彰先进,针砭时弊;直接进行舆论引导,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2)监督的作用。弘扬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揭露和抨击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各种不良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实现有效的监督。

(3)表态的作用。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代表新闻媒介表明对重要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可以通过新闻评论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4)深化的作用。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配合发表,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通过对具体、零散、微观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综合和提炼,作出判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局部,看清整体;透过表象,触及本质,形成认知。从思想、政治高度说明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下决心改进文风

文风折射的是党风政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

我们党对改进文风问题历来高度重视。中央反复强调,一定要下决心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这看似形式上的革新,实则是党风政风的转变,体现了我们党求真务实的执政理念。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文风一定要改、下决心改,不改就没有出路。

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现实生活中,不良文风“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我们说有些讲话、文章不太好,不是因为辞藻不够多、句子不够美,主要是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归根到底是思想保守、能力不足造成的。

有些人秉持“中庸之道”,思想深处怕犯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便常常表些不咸不淡的态,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八股腔”一开,多是正确的废话、好听的虚话,管用的东西却少得可怜。

有些人奉行“拿来主义”,思想慵懒僵化,只会鹦鹉学舌、照抄照搬,不善结合实际,不愿深入思考,往往陷入文牍主义的窠臼。

有些人喜好长篇大论,热衷卖弄文笔,总觉得洋洋洒洒学问才算深,滔滔不绝水平才算高,“芝麻大的核,西瓜大的壳”,殊不知听众、读者早已昏昏欲睡。

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不良的文风助长形式主义,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成效。如果对这种沉疴痼疾不下猛药、不动手术,就会危害党的肌体。

文风背后是思想。改文风不仅是方法论问题,也是世界观和党性修养问题。说短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不那么“系统全面”,却一针见血,更易被群众接受;讲真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不那么“明哲保身”,却更易形成真知灼见。

好的文风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因此,改文风必须转作风,只有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改文风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减法,它不仅要求形式内容上的“短实新”,更要求思想观念上的“转正改”,还要有制度机制做保障。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在前列,作出榜样,坚决改,带头改,推动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改文风的良好氛围。唯其如此,改文风才不会一阵风,改文风才能改出新风,改出成效,打动群众,赢得群众。(宣言,2013年1月4日,《人民日报》)

四、新闻评论写作的重点及注意的问题

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立论的根本,是“灵魂”,是要“证明什么”。

论据是事实,数字,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论据等,是“血肉”,是“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则是“如何去证明”,是“骨骼”。逻辑上包括一般的三段论法、归纳论证、反证、喻证等,形式上包括正论、设论、驳论等。

写新闻评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有是非感,不要只从“应当怎样”思考。

(2)换思路,逆向思维,唤起受众的自觉意识。

(3)把握政策和法律,避免只凭道德义愤评价时事。

(4)要重针对性,论点新鲜。

(5)论据要典型有说服力,说理有深度。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时代发展轨迹

从我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发展轨迹看,表达效率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是由“论说”到“时评”的文体演变,发生于20世纪初。

一、早期报纸言论形态——“论说”

中国古代报刊历史中,几乎是没有新闻评论的形态的。《邸报》就曾有“宫廷动态”的早期报纸形态,但是《邸报》上是不作评论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报纸是专制社会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这是其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主要是由封建王朝决定。

古论说文的形态虽早已有之,但没和新闻结合;古代的政论文也没有突破“托古证今”老路。

中国报纸言论的出现,与近代中文报刊的发展史密切相关。

1815年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一份宗教性报纸,因此,其上刊登有宗教言论,多是宗教说教。其中有一篇《负恩之表》,虽然没有时效性,却标志着新闻评论迈出了象征性的一步。

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新闻评论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突出表现在该刊的言论部分,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天国”回到“人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企图引导社会舆论,但时效性仍很差,仅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雏形。

二、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时评化

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等言论形式创新,向时评转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新闻评论形式特征的时事短评文体。“时评”是由“政论本位”向“新闻本位”演化的一个标志。

上海的第一份近代化报纸是林乐知于1861年创办的《上海新报》,在其早期报刊评论的“标本库”,其言论可分为三类:

(1)说教式的泛论,宗教色彩浓,与现实社会有一段距离,与时事政治更是无关,无新闻性。

(2)针砭时弊的短论,类似短评,或置于文前,或附于文后,相当于编者按语,论点集中,篇幅较小,新闻时效性较强,有现实针对性。

(3)评说时局的政论,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王韬《逆寇略论》(着重分析太平天国), 1872年《申报》开辟言论新格局。其新闻评论的特点是:简短的词句,明利的口吻,逐句分段,一目了然,不消点句分段,不消寻思考索。“时评”的兴盛是对“论说”的一种挑战。因时而评,新闻性强;缘事而发,寓理于事;内容贴近,体裁广泛;大众视角,公民写作。坐而论道的长篇论说文很难做下去。

三、早期“论说”与时评区别

论说,取政事学问之大理大原切于时用者乃着为论。论说是抽象的、宏观的、静态的。时评则是择中外近事之切要者略加绪论,谈言微中,闻者足戒。时评重视新闻事实陈述,也重视交代信息的来源。比“论说”更多地包容了事实性信息,也更有时效性。时评的具体、微观、动态相互补充,选题、结构和语言,轻松自如,时评似谈家常。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

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著有《攘外探源论》《韬园文录外编》等。他的政论文在干预社会生活、传播意见信息方面大大高于同期其他中文报纸水平,尤其是评价中外时事、鼓吹社会风气的政论,思想水平之高,影响之大,无所不包。

新闻评论,是选取中外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抓住要点进行论述说理,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本质及结果。即便是陈述,也重在交代信息的来源及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引起的后果。新闻评论须以新闻为由头,引导读者观察和思考。在编辑方面,新闻评论的标题制作一般就标出了事件性信息,也往往与新闻报道相配合刊发。

四、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时评”再次盛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评论文延续了因时而评,新闻性强;缘事而发,寓理于事;内容贴近,体裁广泛;大众视角,公民写作的传统,按照新闻规律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新闻事业发展遭到破坏,新闻评论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重新走向正轨,新闻评论的新闻属性得到了承认,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时评”再次盛行。

新闻时评复兴的动力源于当代人民群众普遍表达的需求。1998年11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开栏,标志着当代新闻时评的复兴开始。2005年4月,《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栏,成为新闻评论达到兴盛的一个重要事件。

思考练习题

1.深刻理解当代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

2.理解当代新闻评论工作的重要意义。

3.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效率?

4.论述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5.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

6.新闻评论是否以逻辑思维为基本特征?

7.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什么?

【注释】

[1]张玉川.“新闻评论”一词的溯源与考证[J].国际新闻界,2012(1):101-105.

[2]同上。

[3]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王爱军.谈谈《新京报》评论的理念与实践[J].采写编,2010(5):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