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境语境中的意义

情境语境中的意义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情境语境中的意义传统心理学范畴中意义的产生按照以往的传统理论解释我上面列举的案例时,我们发现,影响力就是通过适当的言语来激发受话人内在的行为动力、情感反响或者兴趣。然而,当今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情境、语境在人类行为意义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意义不可能晚于完形。

1.情境语境中的意义

传统心理学范畴中意义的产生

按照以往的传统理论解释我上面列举的案例时,我们发现,影响力就是通过适当的言语来激发受话人内在的行为动力、情感反响(色情的或恐惧的)或者兴趣。这种类型的解释是完全线性的和实证主义的,即一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激发出的行为动力、情感反响或兴趣赋予被影响者的行为某种意义。在布鲁克林桥上,路人之所以向乞讨者做出施舍行为,是因为他们的“同情心”被牌子上的文字触动,同情心潜藏于所有人心中。护林人懂得唤起年轻小伙子们的环保意识,他通过激起小伙子们内心深处的这种热情,使得他们愿意接受护林人保护自然的话语(话语内容也正是他们所关心的),并使得他们愿意在护林人的指示下行动。传道者则懂得如何将他的听众置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中,使得他们愿意接受他的劝诫。他知道如何掌控听众的恐惧心理或者情感狂热激昂的状态。一个善于给对方施加影响的人也就是一个懂得把恰当的言语使用在适当的地方的人。他了解需要去激发的所有内心状态。

但是,此类解释根本没有考虑到传通现象发生时的具体情境。然而,当今的所有研究都表明,情境、语境在人类行为意义产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些研究似乎都表明,某个当事者的行为并非只来源于其内在的心理因素。那些仅根据其心理状态而做出行为的当事者,实际上大都是一些“病态的”当事者,他们封闭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兼顾其他”,面对同样来自“外部世界”的事情,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为解释这一问题,宾斯万格(Binswanger)讲述了一个走出诊所的精神病人的案例[1]

他来到一座正在做日课的教堂,走到管风琴旁边观看演奏并立即被吸引。随后,他坐在演奏员的身边开始敲击琴键,还要求演奏员教他演奏。他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于他自己的兴趣里,而不顾其所处的情境,也不会明白:他的行为对于在场的其他人而言,意味着“日课被一个陌生人以不合时宜的、近乎亵渎神圣的方式打断了”。[2]

情境主义和构成主义范畴中意义的产生

与心灵和心理概念中关于人类行为及其意义的形成相反,很多其他学科(包括传通学)发展了一种“情境主义”和“构成主义”的意义构成概念。这些学科认为,人类行为的意义是由在场的不同参与者根据构成情境的共同因素建立的。

总体上我们认为,意义总是来自于一种“关系的建立”,关系中的首要元素当然就是交流所发生的情境语境。下面就是不同学科对这一观点进行的论证。

哲学范畴中的意义

雷蒙·勒德律(Raymond Ledrut)告诉我们,某个事物、某个事件、某个机制的意义,“在于它们‘被理解’的事实”。因而,意义就是理解产生的客观事物。有理解才有意义。

这位哲学家还说,无意义“就是难以理解或者无法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用任何方法都是无法弄清的,是飘浮不定的。相反,所有能与其他事物和我们的经验(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感情、我们的观点……)建立联系的,就是具有意义的。具有意义的一个事物只有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3]

有意义的事物,就是“能够建立起联系的事物”和“不会摇摆不定”的事物。当人们试图去理解和赋予意义时,他们的思想中总是努力建立联系、理解关联。在综合众多元素之后,意义就产生了。意义的构建是相对于由众多元素组成的一个整体而言的。此外,意义“不是别的,就是其呈现出的事物、其具有的形态”[4]。不是去理解一个元素或者一组元素,而是去理解这些元素构成的整体状态。一个元素具有意义是因为它处在一个整体系统当中。这一系统被哲学家们称为“形态”。意义不能够被赋予某个孤立的元素。一个元素必须与其他元素建立联系,并构成一个叫做“形态”或“系统”的整体。因此,一个意义的产生只能发生在一个语境中,而这个语境是某种整体形态。

格式塔心理学范畴中的意义

谈论到意义时,我们重新看看几个格式塔心理学(1930年)中的例子还是很有意思的。克勒曾经详细阐述了意义产生的条件:

一个地方之所以叫做“坑”(即具有“坑”的意义),是因为在一个更广大的整体当中出现了断裂。……(同样地)一个事件之所以被视为“干扰”,是因为它中断了一个更大或者更一致的整体,……(同样地)一个音符只有在包含它的一段音乐中才具有音调……

所以,每次都是通过思维建立起一种“关联”来产生意义:相对于“平地”的“坑”,相对于“宁静”的“干扰”,相对于一段音乐的“音符”。因此,关键不在于这个或那个元素,而在于这个元素与其所处语境之间的关系。某个事物对于它周围的事物具有一个意义,建立起这一关联、使之产生意义的,是思维。

在图2- 1所示的非常典型的案例中,把构成八角形及对角线的全部线条建立关联后产生了“从下方看到的盒子”或“从上方看到的盒子”的意义。同样道理,“人脸”或者“花瓶”的意义来自于对图画中各个组成元素的整体考虑。这些图画说明了意义是如何从“完形”(或者称整体,或者称系统)中产生的。意义可以被看做是完形所固有的,也就是说,它直接存在于构建的整体之中。意义与完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所有的意义都与某个完形有关,所有的完形都有意义。意义不可能晚于完形。产生完形的同时构建了意义[5]

img9

图2- 1 格式塔心理学关于意义产生的传统图解

当人们关注并认识世界时,意义就产生了。事实上,意义是为主体存在的,如果没有主体的关注和参与,意义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意味深长,必须要有主体的关联。因此,必须有某种形式的心理或社会的参与,否则,什么也“感受”不到。感受现象是与兴趣和期待密切关联的。

语言学范畴的意义

在语言学层面上,交流(即发言者要说的内容)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将交流置于一个“语境”当中来形成。通过对整套符号的操控,发言者努力说明他希望对方接收其信息时所在的语境。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处于一个“陈述的语境”[6]之中,也就是说,不可能不处于一个传通的情境之中。

例如,“你可以把盐递给我吗?”这句话,对于被请求做这件事的人来说,肯定不会理解为对其行为能力的一种疑问。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当时的语境能使听者重新构建起这句问话的真实意义,但其构建的意义并非只有一种。

同样,“下雨了”这几个字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正确无误的句子,但它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站在窗前对房间里的另一个人说这句话,那么它就具有意义。否则,它只能作为一个语法上的例句而已。

言语哲学认为,没有语境就没有陈述。为了证明“话语行为”的存在,早在奥斯汀[7]之前,神学家们或者法学家们就已经对此类行为实现的语境条件问题进行过思索。比如说,要使“ego te baptismo”[8]这句话成为一个有效的洗礼行为(取其已经确定洗礼之意),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说话者的身份、地点、见证人有一定要求,说话的形式也要有效。从这里我们看到“传通系统”的概念。所说出的言语融入一个由其他传通行为组成的整体:教堂代表的出席、教父和其他见证人的出席(他们的出席也是一个传通行为:他们从其他地方赶来)、神父的出席、水的使用……所有这些被看做是整体大语境组成部分的元素也都是传通行为,它们似乎在说,“我们证明我们的出席意味着我们是来参加洗礼仪式的”。这种操控符合所有人所能够接受的宗教仪式……对于整体语境的探讨使我们明白:意义往往是多个同时存在的语境相互影响的产物,但是我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却使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对此我们在后面将再提到。

帕洛·阿尔托学派对于意义的观点

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学派的研究者们通过创立“认识范围(cadrage)”这一概念,强调了语境的重要性。这些研究者们用系统的和构成主义的观点研究当事者所处的整体情境、使这种情境持续下去的方式(情境“产生作用”的方式),以及可以改变情境的方式[9]。瓦兹拉威克(Watzlawick)告诉我们,当观察的范围不足以容纳某个现象产生的语境时,该现象就不可理解。如果抓不住一个事物和它所处的情境之间的,或者一个机体和其环境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这个研究者可能会赋予自己所不了解的研究对象一些可能并不存在的特性[10]。他重申了我们已经知道的观点:要理解某个行为(一种传通行为)的意义,就必须将其放回到发生行为的语境中去。但是,他认为,这个“语境”首先是“所有在场的当事者相互作用”的语境,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孤立看待,每个事物都与其他元素共处于一个整体中并且受它们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他所看重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语境。

瓦兹拉威克认为,改变认识范围,就是重新定义互动系统,或者重新审视场景,以改变各当事者之间关系的意义。因而,在所有对行为变化的研究中,“改变认识范围”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改变认识范围”的概念具有基础意义。改变一个行为,主要是改变该行为产生时所处的系统,因为在语境发生变化之后,相应的行为也就具有另外一个意义,而这个意义对于当事者而言不再确切。帕洛·阿尔托学派证明了一个我们即将介绍的观点(“语境中的传通意义”,见稍后的第三章),传通行为离不开所处总语境对于当事者所具有的意义。

在此需要着重指出,我们的传通(或行为)理论是关于人的:传通离不开其在当事者所处的总体参照语境中所具有的意义。

传通学范畴的意义

传通学完全采纳了下述基本观点:意义来自于关系的建立。传通学认为,所谓关系的建立,涉及传通行为和传通所处的情境。因此,意义来自于“语境化过程”。

与此观点相关的是对情境的剪切。为了便于对情境化及其意义结果的分析,传通学理论认为任何情境都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相重叠的语境。根据一些专家共同研究的结论[11],传通学划分出七类基本的语境:

1.空间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地点的安排、与话语内容对所有人的约束有关。

2.身体及感觉的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多个不同感觉(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嗅觉、触觉)构成的整体感觉有关。

3.时间语境:在某个时刻的话语内容的意义与之前的话语有关。

4.各当事者各自位置的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当事者各自的位置有关。

5.直接社会关系的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各当事者之间关系的优劣、与已有的相互作用的整个体系有关。

6.由共同认可的规范和准则组成的文化参照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交流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或建立起来的规范有关。

7.当事者身份表述的语境:话语内容的意义与人们所知道的信息或者在场当事者所共知的信息有关。

从本书所运用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只优先考虑四种语境:

———身份语境;

———规范语境;

———位置语境;

———关系语境。

此外,传通学还重申,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些语境是同时存在的。传通实现的总体意义就是传通行为在这些语境当中所产生的意义的共同结果。正如帕洛·阿尔托学派的成员们所指出的,不同的当事人经常会面临如何寻找“最为合理的语境”(最终认识范围)的问题。

克勒认为,意义产生自语境及其错综复杂又有机结合的构成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领会意义的层面,可分为局部层面和整体层面。

举例而言,“粗糙感”能使人回想起整体感觉层面中的已有经验。这是一种在整个表面上可触摸出来的感受特征。在纯粹局部的层面,“粗糙感”消失了。同样,如果我们观察玻璃杯中的肥皂水,它可能看上去“混浊不清”,但是“如果我们孤立地选取视觉语境的一个小的局部,通过一个小孔来观察……孔内会充满浅灰色,而液体的混浊特征将消失”[12]。日常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要么局限于某人所说的话语(即可集中关注他的言辞),要么在当时所处的情境下去理解他讲话的内涵,或者根据一个更长的同讲话人的交往历程去理解他所说话语的意思。

作为我们自身所处的传通情境的观察者,我们可以决定在什么样的“语境”下理解情境。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一下子同时从几个不同的层面认识一个意义;还应该注意,在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场景中,我们感受中的部分层面会发生“堵塞”。这是人类在传通方面除了选择“认识范围”之外的一项额外的能力。如同瓦兹拉威克所说,存在着多个“现实”(指意义的现实)。

根据对所要认识范围的框定,也就是根据要考虑的现象范围或者所强调的现象,选择的参照系统将会不同,产生的意义也就会不同。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某种交流活动是获得这样还是那样的意义,取决于这种交流活动的重要性,如同布鲁克林桥上盲人面前放置的告示牌,只有在与过去的告示牌比较时,它的最终意义才能显现出来。

对意义的阐释是基于不同的当事者有意或是无意对语境的认识过程。“共同的意义”并不是马上显而易见的,需要通过交流来揭示。这些交流往往是元传播。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元传播过程”具体运作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整个传通为何也属于一种元传播[13]

提问法是研究传通“效果”的一种新方法,它通过对背景不同层面的认识来了解“不同的”意义。这一概念使我们能够在细节上研究施加影响力的过程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过程就是传通行为作用于不同语境的结果,这些语境或多或少都是可以被操控的。

施加影响,就是对情境语境进行操控,从而产生有倾向性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力取决于赋予行为[14]的最终意义,它是通过操控语境构成要素来实现的。分析一个影响力的现象,就是去研究在情境的构成语境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使得在传通发生时行为的最终意义形成或者产生变化。施加影响,就是通过对相关语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意义并使对方认可,进而使他们按照讲话人的意图去行动。当然,操控者已设计好这个意义,和它相关的行动正是他所期待的。非常自然地,我们的生活经验使我们理解并能够很容易地做出这一推理。

如果某一现象或者某一物体的意义与其所处的语境、或更多情况下与其所在的情境有关,则要通过操控情境来操控意义。实际上,鉴于现象的意义与情境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关系,我将通过改变情境的特性来改变现象的意义。

假设我们从当事者行动的原因是行动本身对他们来说具有意义这个典型的现象学公设出发,那我们就要设法认识促使该意义产生的途径。根据我们上面了解到的,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知道意义并非存在于行为之中,而是产生于一种相互关系的建立。概括地讲,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意义,必须把它放到其所处的语境当中。这个语境则是由其他元素,或是由作为其存在和运行环境的情境构成的。

经过这些理论思考之后,我将重新利用前面几个案例来具体阐明这些关键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