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初期(年至年)

发展初期(年至年)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展初期在这一阶段,戏曲广播基本上采取“放、放、放”的策略,以来自于舞台实践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为主要播出内容,缺乏从广播特性出发对播出剧目进行足够的鉴别和区分。同年,中央台举办了《最好的一出戏》征文活动。同年,中央台做出总结指出戏曲广播和社会舞台演出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对于那些在社会舞台上已上演的剧目,不能认为可以不加选择地在电台播出。

一、发展初期(1949年至1957年)

在这一阶段,戏曲广播基本上采取“放、放、放”的策略,以来自于舞台实践的传统戏和现代戏为主要播出内容,缺乏从广播特性出发对播出剧目进行足够的鉴别和区分。

1951年,毛泽东同志曾在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八个字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戏曲艺术事业的总的方针,也成为戏曲广播选择剧目的主要依据。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是由古代歌舞、说唱、诗歌、滑稽表演等多种艺术成分发展而来的。因地域的不同,形成多种声腔剧种;因表演艺术家众多,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戏曲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加工,革新创造。所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贯穿于整个戏曲发展史,是符合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

戏曲的演出剧目大体可分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其中,传统戏占的比重最大,而且最能代表戏曲本体的特色,是戏曲的主体。很多传统戏经过几代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加工修改,因此,凡是能够流传至今的,大多数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达到较高艺术水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比如,京剧剧目《四郎探母》、《红鬆烈马》、《龙凤呈祥》、《玉堂春》、《空城计》、《文昭关》、《杨家将》、《长坂坡》、《挑滑车》等。

这一时期,电台播出的戏曲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在舞台实践中已获得观众认可的传统剧目。当时,电台选取传统剧目的标准来自于1951年由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这段时期,由于广播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戏曲广播对于广播编辑来说也是一种新兴事物,对于戏曲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编辑们也在不断地摸索之中。而且,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各电台的戏曲节目源很少,很少有挑挑拣拣的余地。因此,戏曲在广播中播出时,基本上采取“放、放、放”的策略,对收集到的戏曲剧目眉毛胡子一把抓,一般只要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播出了,缺乏对剧目足够的鉴别和区分,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质量不高、不适宜在电台播出的剧目也在广播中露面了。这一时期,编辑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还不能从广播特性出发去有目的地选择戏曲剧目,所播出剧目基本上是从舞台实践中照搬而来,缺少从广播特性出发对剧目进行的选择或编辑工作。

现代戏是指以当代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为表现内容的戏曲。其表现内容决定了现代戏与时代特征的息息相关。为了配合各个阶段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一批批现代戏纷纷出炉。比如,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上海进步艺人创作排练了新戏《光复山河》。50年代初,为了废除旧社会男尊女卑、包办婚姻的封建旧思想,树立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科学两性观,一些地方剧种首先开始编演反映农村生活的特别是婚姻爱情题材的戏,如沪剧《罗汉钱》,评剧《小女婿》、《刘巧儿》,眉户剧《梁秋燕》,吕剧《李二嫂改嫁》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些戏的成功证明了戏曲编演现代戏的可能性,为现代戏创作开辟了道路。之后,豫剧《朝阳沟》、《刘胡兰》,锡剧《红色的种子》,评剧《金沙江畔》等表现了更广阔的现实生活和革命历史生活。

1952年底举办的全国戏曲观摩会演和1954年举办的华东戏曲会演,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这时,科技的发展已经使唱片和钢丝录音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磁带录音使戏曲节目的保存和制作手段有了极大进步,这就为戏曲广播剧目开源和积累提供了条件。在这两次会演中,中央台派人选录了大批剧目,使库存从原来只有几个剧种、百十个剧目,一下发展到60多个剧种、400多个剧目,戏曲广播开始活跃起来。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一阶段中,一大批新颖的现代戏使戏曲广播从剧种形式到剧目内容都大大改观。从此,现代戏在文艺广播中占有突出地位,播出率大大高于传统戏。

1956年,在戏曲界出现“剧目开放”问题的同时,电台特别是中央台开始有意识地对戏曲剧目的选择标准问题进行反思,并引导观众对此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向听众推荐优秀剧目,提高听众的鉴赏分辨能力。同年,中央台举办了《最好的一出戏》征文活动。这样直接地和听众联系在戏曲广播工作中是第一次。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央台还开办过一个《对戏曲工作者广播》专栏,在广播中号召大家深入挖掘传统戏曲,大胆开放剧目,抢救祖国文化遗产。除了广播这些内容外,还同时配合介绍各地开放剧目的情况。1957年,在中央台的《豫剧〈女贞花〉好不好》的讨论节目中,作者、专家和听众一起听戏后,围绕“豫剧《女贞花》好不好”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年,中央台做出总结指出戏曲广播和社会舞台演出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对于那些在社会舞台上已上演的剧目,不能认为可以不加选择地在电台播出。电台在剧目问题上的态度对于戏曲界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群众的欣赏取向也产生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举办这些栏目之后,戏曲工作者和听众开始对戏曲广播与社会舞台演出的区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广播在播出戏曲时应有严格的选择标准,不能舞台上演出了什么样的戏曲,电台就可以播出什么样的戏曲。这意味着戏曲广播在充分体现广播特性的道路上开始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