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大众传媒的产业化进程

什么是大众传媒的产业化进程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什么是大众传媒的产业化进程所谓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信息组织属性,由大众传媒所具有的收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决定。大众传媒的利益属性首先由其自身的生产方式决定。“利益”和“控制”是大众传媒的内置矛盾,利益组织的扩大和完善,意味着控制的弱化和隐蔽,控制组织的强大,意味着利益的弱化和淡漠。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的产业化进程

所谓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媒介的“利益属性”和“控制对象”属性所衍生的媒介整体的“利益—控制”产业平衡模式决定。产业化过程中,生存环境中的控制力量对于媒介“控制”弱化,而存在于媒介内部的“利益属性”凸现。产业化的共同特征一是利益指向,二是淡化行政级别和事业性质,追求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地位。

这个定义引出了对大众传媒三重属性的认识,即信息组织属性、利益组织属性和控制对象属性。

信息组织属性,由大众传媒所具有的收集、加工并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决定。人类从诞生起,就对信息传播产生了需求。这种功能由先后出现的符号、口头语言、手写文字、印刷文字、电子媒介等多种样式承担,而包括多种传播手段的“大众传媒”是提供传播功能的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条件,信息组织属性是任何媒介都具有的基础属性。虽然媒介的作用还可以被概括为娱乐、舆论、广告等多种功能,但这些功能也是由其传播信息的本质所决定的,如果媒介不负载任何信息,则其他的功能都无从实现。

利益组织属性,由大众传媒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生存并且由此产生占有更多物质财富的欲望这一基本的生存规则所决定。具体地说,它包括媒介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以及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形成的运营机制。在大众传媒出现以前,人类利用符号传播、口头传播、手写文字传播。这些方式所依赖的物质条件少,对于传播者不难获得,而且传播多是消息互通的需要,而不是获利。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法延续旧有的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的非获利目的的运营机制。大众传媒的利益属性首先由其自身的生产方式决定。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必须依赖复杂的技术、设备,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如纸张),比较多的人员和比较大规模的组织,这些都需要一定财力支撑,也需要不断获得继续维持的物质资源。其次,大众传媒早期的私人性质也决定了它的利益组织属性。大众传播媒介的建立者建立大众传播媒介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主观原因和社会历史因素以外,经济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最早出现的媒介——“大众报纸”为例,大多是由私人或者私营机构投资,很少获得官方资助,除了为了特别目的(如宣传政治主张)。然而个人投资于某一个事业不可能永无止境地不求回报,从“不亏本”的最初愿望,到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收入,“利益”显然是投资者无法拒绝的诱惑。可以说,在媒介产生之初,追求物质财富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同时在媒介的内部,也就产生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内在动力,利益组织属性就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根本属性。

肯定了大众传媒的利益属性,接下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世界上仍存在着大量的公有公营、国有国营的电视台?这就不得不提到大众传媒的第三个基本属性——“控制对象”属性。大众传媒以信息传播为功能,这决定了它必然作为国家、政党、政府、意识形态的控制对象而被制约和控制。被控制的内容包括媒介的生存空间和在这一空间中被允许的生存行为、传播行为和传播内容。制约和监控的手段多种多样,以意识形态约束,政府部门、法律和司法部门的控制,对媒介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控制,相关产品生产的行业控制等形式出现。同时,非官方的舆论和道德约束对于大众传媒也有控制作用,当然与来自官方的控制相比,这类控制的力量小得多。

对于媒介的控制一直存在于媒介在各个社会的发展历史中,而与此相对应,统治者之外的对媒介的各种“利用”和“反控制”也一直存在。“利用”和“反控制”来自于统治者之外的力量,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利用报纸作为传播共产主义学说的工具;它也来自于大众传媒自身,尤其是在利益发展受到控制因素制约的时候。但是媒介反控制的行为很少达到那么激烈的程度,也很少有直接的对抗性,因为媒介个体得以生存的首要的条件就是被允许存在。

对于媒介三重属性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几点认识。

第一,信息组织属性和利益组织属性决定了大众传播媒介具备成为“产业”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信息”使大众传播媒介与其他社会系统相区别,“利益”使其必定按照其他产业基本的生存方式生存。这二者决定了其作为产业的特性。

第二,在媒介的三重属性中,信息组织属性是最本质、最不可变、也最具有决定性的属性,而利益组织属性和控制对象属性却因为媒介基本生存空间的不同而更多地体现出可人为操作的特性,由此也带来了不同政治和经济体制下媒介的不同生存状态:一种是在比较弱的控制意愿和比较宽松的控制形态之下,媒介的利益属性得到充分承认、体现和弘扬,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完全的产业;一种是在比较强烈的控制意愿和比较紧缩的控制形态之下,媒介的利益属性被否认或者有限度地承认,大众传播媒介不能成为产业或者有限度地体现出产业特性。前者的典型是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形成并且一直按照这种形态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产业,而后者的典型则是在严格的控制下淡化了利益属性的“新闻事业”或者“公营媒介”。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形态的变化可以从利益属性和控制对象属性的互动关系中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利益”和“控制”是大众传媒的内置矛盾,利益组织的扩大和完善,意味着控制的弱化和隐蔽,控制组织的强大,意味着利益的弱化和淡漠。

我们用“产业平衡器”模型,表达媒介的“利益”和“控制”属性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影响媒介的生存形态。

img11

图1-3 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平衡器模型[24]

这一模型中,无论哪种媒介形态,信息组织属性都是基础性的、共同的,而利益和控制各据一端,二者力量的消长和平衡,造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利益指向强而控制指向弱,是典型的“商业媒介”,必须指出的是,完全不受控制力量约束的“商业媒介”是不存在的,即使官方的控制没有紧缩的趋势,但是媒介的过度商业化仍然会引发社会对于媒介社会责任的讨论;第二种形态,控制指向强、与商业活动几乎绝缘,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媒介”,如我国“文革”时期的媒介和在西方国家中存在的公营媒介;第三种形态是,当利益和控制在某种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形成的信息、利益、控制三种属性上都有鲜明体现的产业化进程中的大众传播媒介,这是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媒介”由于控制的宽松和内在的利益驱动,逐渐向“商业媒介转化”的趋势明显,而相反的变化却极少出现[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