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和广播
一般认为,广播、电视都是传统媒体,而且都属于电子媒体,因此在节目设置和发展传统上具有很多共性。食品安全报道在电视和广播上产生、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也比较相似,因此这里把两种媒体放到一起进行讨论。
中国的广播事业诞生较早,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事业就在根据地或者解放区出现了;而由于技术和公众经济承受力的原因,新中国电视业则出现较晚。虽然如此,在广播电视事业早期,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还是会偶尔出现在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中。经济学认为需求才会带来供给,媒介内容根本上是为了服务于受众的需要,因此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对于食品安全报道的逐步重视,是伴随着国际国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呼声的增高而逐渐提高的。
(一)电视
在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在整个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传播中居于绝对优势,而传播学认为监视环境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食品安全既然已经荣升为社会基本环境信息范畴,那么食品安全报道在媒体上日益增多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四大媒体之首,电视也必然显现出这一趋势。为了验证这种假设,我们在对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批电视台固定栏目进行了筛查,结果发现电视台中的生活服务性栏目和民生类栏目一般都是定位于普通消费者受众的新型栏目,因此报道内容经常有食品安全的内容。
表2-2所列出的12个栏目都属于民生类或者生活服务类栏目,节目内容中都经常出现食品安全的内容,统计范围涵盖上至中央台中至省级台下至地市电视台,即使这样也只是一个不完全的数据统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栏目开播时间最早在1999年、最晚在2004年1 月,开播时间普遍集中于2000年前后,民生类节目的繁荣也同样意味着食品安全报道的繁荣,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2000年前后确实是食品安全报道量的一个转折点,这与我们对纸质媒体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类栏目,笔者在抽查观看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时也经常发现食品安全报道的踪影,例如2006年影响重大的“苏丹红鸭蛋”事件就在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都受到追捧。而且笔者还发现,在民生类栏目大量出现之前,食品安全报道主要就已经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当中显身了。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领电视直播新闻评论风气之先的《焦点访谈》就曾经出现过有关“注水肉”的报道。
表2-2 电视栏目统计表(统计时间:2007年2月5日)
续表
续表
另外,2006年7月4日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电视栏目———《食品安全讲坛》(也叫《食品安全视线》),栏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合作开办,节目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知识系列讲座、食品安全事件剖析、食品热点问题追踪、专家访谈、政府加强监管工作情况,以及企业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经验等,播出时间是每周二下午1∶55。这个栏目的诞生,标志着专业食品安全电视栏目的在中国正式创立,是食品安全报道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提到:“新闻频道的基本使命是保障中国人的社会知情权,消费领域的知情与信息对称无疑是提升人们知情选择质量的重要方面。”[5]这段话是针对当时刚刚开播不久的《每周质量报告》所说的。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总结食品安全报道在电视上产生发展的轨迹:20世纪80年代曾零星出现于电视新闻节目中,90年代中期相对频繁地现身于大众化电视新闻栏目,2000年以后繁荣于民生新闻栏目和生活服务类栏目,直至2006年出现第一个纯粹专业性食品安全报道节目。
(二)广播
中国广播电台的栏目设置和发展存在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同属于传统的电子媒体,它与电视栏目的设置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广播电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的发展轨迹也与电视类似。只不过由于广播事业在中国发展得较早,因此食品安全的广播新闻也比电视新闻要更早出现。当然,食品安全题材受到广播电台重视同样是因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革背景,因此电台食品安全报道的发展、繁荣阶段时间也与电视台类似。在这里具体栏目不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