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之仪)在这种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其中一些诗歌体现了苏轼对于书画艺术的精辟见解,是他多年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经验总结。苏轼另外一些题画诗侧重于对画面作生动形象的描写,缘物寄情,发抒感慨。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_

在这一大群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大师中,苏轼最充分地体现了他们所共同崇尚的旷然天真、至情至性的艺术精神,多年以后,弟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深情回忆道: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诘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黄庭坚)

东坡不善饮弈,一小杯,则径醉,睡或鼾,未尝放笔。既觉,读其所属词,有应东而西者,必曰“错也”!但更易数字,因其西而终之,初不辨其当如是也。(李之仪)

在这种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其中一些诗歌体现了苏轼对于书画艺术的精辟见解,是他多年来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经验总结。(www.guayunfan.com)一天,他在晁补之家欣赏表兄文同的一幅墨竹,这使他油然回想起当年文同画竹的情景: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嗒然,形容心境空灵,物我尽失的精神状态。)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

诗歌形象地写出了艺术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用全部身心投入创作,凝神默想,物我两忘,“身与竹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极致。

而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苏轼则又一次表明了他一以贯之的重“意”求“神”以及“诗画同源”的艺术理论:绘画光讲形似,其见识和小孩一样幼稚;写诗拘泥于题目的意思,那就算不得懂诗。单纯的形似只能传达知识概念,不能给人以情感的激发与美感的享受,唯有通过对客观对象遗貌取神的深刻把握,才能步入艺术的殿堂。而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表现出画家内心的情感与他所向往的精神世界,获得“象外之意”,也就是“画中有诗”,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强调“神似”并不是说绘画可以不要“形似”;注重“味外之旨”,也不是说写诗可以离题万里,而是“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王若虚《滹南诗话》),即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在抓住题意的前提下又能挖掘得深,生发得广,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苏轼曾批评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书黄筌画雀》),因为他画的飞鸟颈足皆展,而事实上鸟飞的时候总是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在《书戴嵩画牛》中,他还讲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种“观物不审”的弊端,有时李公麟也不能幸免。一天,黄庭坚、秦观等人一起欣赏李公麟所作的《贤己图》,画面上六七个人正在赌博,盆中骰子五枚已定,都是六点,唯有一枚旋转不已,一人俯伏在盆边张嘴大叫,其余的人都变色起立,似乎已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整幅画可说是惟妙惟肖,几位朋友都相与叹赏不绝。正在这时,苏轼从外面进来,细细品鉴一番,说:

“龙眠居士(李公麟号)怎么说起闽语?”

大家一时都愣住了,不知是什么意思,苏轼解释道:

“四方口音,说‘六’都是闭口音,唯有闽语则张口,现在盆中五子已定,都是六,只有一子未定,照理该叫六,而那人却张口在叫,却是为什么?”

李公麟是安徽人,并没有去过福建,当然不会说闽语,听到苏轼的评论,也觉得心服口服。

苏轼另外一些题画诗侧重于对画面作生动形象的描写,缘物寄情,发抒感慨。《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即是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歌所题原画已经失传,大概是一幅春江鸭戏图。诗人妙笔生花,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再现出一幅生意盎然的早春图景:桃花初开,春水初暖,群鸭嬉戏于江面,蒌蒿芦芽遍地生长。当此春江水发、蒌蒿遍地而芦芽初生之际,正是河豚由海入河、逆流上水之时,诗人紧紧抓住和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把画面上已有的鸭、桃等物和未有的河豚,统一组成他心目中的“第二自然”,构成了全诗冬去春来时的意境,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悦和礼赞,对生活的热爱和肯定。尤其是鸭戏春江的欢乐场面,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于春意的敏锐和欣喜,“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体物精细,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苏轼还曾为王巩所藏、王诜创作的《烟江叠嶂图》写过一首长篇歌行。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记,《烟江叠峰图》共有四本:青绿、水墨皆各分绢本、纸本,是王诜的得意之作。苏轼这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题于青绿绢本上: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诗歌开篇从画面的远景写起,烟波浩淼的春江上,青翠的峰峦在茫茫云海中或隐或现,分不清是云还是山。接着镜头拉近,写出画中的中景:烟消云散处,苍崖奇绝,峡深万丈,林石依稀可见,飞泉汇成奔川: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而在画面的近处,是一片开阔的旷野,小桥野店透露出太古的宁静和安谧,树木掩映中,有人在悠闲地漫步,不远的江上,一叶小舟在波涛中浮沉:

州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写到这里,诗人不由深深地赞叹道: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这样一幅布局高妙,笔触工细的山水长卷,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油然激发起苏轼对那与世无争的桃源胜境的无限向往,他不禁想起风景幽绝的武昌、樊口,想起他在黄州所度过的“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王庆源》)的闲适自在的生活: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间,武陵岂必皆神仙?

那里一年四季景色如画,生活其间,“不知祸福安在”(《答毕仲举》),真是世外桃源一般的清静天地。如今江山依旧,而我却混迹红尘,桃源望断,归去无缘: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诗歌以对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绾合两处风光,而描写手法各异其趣,画中之景从空间上着眼,由远及近,层次分明;黄州自然之景则以时间为线索,展示春夏秋冬的不同特色。整首诗描摹细致,气韵宛转。

如果说写于元丰八年底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以其欢快的笔调,表现了苏轼初回京城时乐观明朗的心境,那么,元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创作的这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则反映了他对翻云覆雨、充满了猜忌和争斗的官场的深深厌倦。三年来,尽管苏轼享有世人所艳羡的盛名与高位,私人生活也是多彩多姿,潇洒写意,但是“高处不胜寒”,就在他踏入朝堂的那一刻,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浪潮就把他卷了进去,从此他身陷其中,无力自拔,在官僚的围剿中弄得身心交瘁,遍体鳞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