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枕钗善于从凡人的庭户生活中发现

苏轼:枕钗善于从凡人的庭户生活中发现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_到七月初,苏轼就已完全恢复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依旧早出晚归,往来于东坡与临皋亭之间,或者是与朋友们结伴四处游玩。而苏轼卓然独立于世人之上,恰恰在于他能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以此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_

到七月初,苏轼就已完全恢复了原有的生活习惯,依旧早出晚归,往来于东坡与临皋亭之间,或者是与朋友们结伴四处游玩。经过一个多月足不出户的幽居生活之后,苏轼分外感到大自然的亲切和美好。他怀着新奇与欣喜的心情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从每一样最普通、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无穷乐趣: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苏轼的朋友圈中,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近谪居黄州的张怀民。怀民初来乍到,暂且寓居在承天寺,同时在江边选了一块地方,准备营造新居。新屋动工之前,先在旁边建了一座可供游赏的亭子,苏轼以战国时代宋玉《风赋》中“快哉,此风”一句命名为“快哉亭”,并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黄昏日落之际卷起亭上的绣帘,但见亭下水天相接,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空阔迷离。诗人不由回想起当年在扬州平山堂上,倚枕遥望江南烟雨蒙蒙的景色,目送孤鸿一点渐渐消失在远方的情景,再一次体会到欧阳修的名句“山色有无中”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接下来,则分别展示长江的静景和动景:浩瀚的江面,波平浪静,明净如镜,映照着青山的倒影,水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忽然风起浪涌,波涛翻滚,扁舟之上白发老渔翁从容搏击于巨浪之巅。这壮美的场景动人心魄,诗人油然感受到一种浩气雄风,从而引发出对宋玉《风赋》的议论:正像庄子所说,风是“天籁”,即自然的神妙之音,是无偏无私的造物主赐予万物的美妙享受,宋玉却不理解,硬把风分成“大王之雄风”和“庶民之雌风”,实在可笑可叹。其实,天地之间,无论贵贱,只要胸中有一股浩然之气,在任何情况下都坦然处之,就能享用这无比爽快的千里清风。

虽然时已初秋,暑热却尚未完全消退。这天夜里,苏轼和家人在南堂临水的横廊上闲坐乘凉,江风习习吹拂,带来荷叶的清香,他的脑海中不由闪现出几个句子: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轻轻吟诵一遍,才忽然想起,这不是七岁那年听那位九十岁的朱姓老尼姑讲故事时学来的吗?据说还是五代的后蜀国主孟昶为他的宠妃花蕊夫人所作呢。他极力想回忆起全篇,可是,毕竟漫长的四十年过去了,怎么也想不出任何一个其他的句子来。他反复吟咏这开篇的几句,斟酌音律,认为原词的词牌应是《洞仙歌》。于是,一边轻摇手中的蒲扇,一边将这首亡佚的蜀宫词补缀成篇: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凉,明月诱人,令人难以安眠。孟昶和花蕊夫人索性起床纳凉赏月。夜空疏朗清丽,不时看到稀稀落落的星星划过银河。月光渐渐暗淡,北斗七星也悄然移转。夜色深沉,花蕊夫人仰望苍穹,屈指细算:不知炎热的夏季还要持续多久?凉爽的秋风几时才能来到?当此之际,她却不曾想到,夏逐年消,人随秋老,时光已在不知不觉中将年华偷换。该词铺写蜀宫旧事,却不落《花间》俗套,毫无香秾软艳之病,将夏夜纳凉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细节,写得如此清空而有意趣,使主题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不满有缺陷的现实,向往将来的美境,于是,无情的时光便在向往中悄然逝去,这似乎是常人难以避免的偏执。芸芸众生,不知有几人能真正拥有此时,把握现在?而苏轼卓然独立于世人之上,恰恰在于他能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以此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一天夜里,苏轼和张怀民在月光下散步,回来后写了一篇随笔: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简练的叙事,精妙的写景,耐人寻味的抒情和议论,这一切都浓缩在八十四个字之中,而行文仿佛极不经意,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从此,读者再也无法忘记那一片清淡的月色和那个信步中庭的“闲人”。这篇短记激动人们之处,首先就在于可以从中认识到一颗不朽的灵魂:既寂寞又自悦,生活遭际上困于他人,但在精神生活上超出常人。胸怀大志却落得有闲之身固然引起千愁万恨,但是,“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正如西方哲人所说:“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海德格尔语)。苏轼也认为“闲人”才是无主江山的真正主人,多少佳景名胜都被“忙人”匆匆错过。为不少论者所激赏的“庭下积水空明……”一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获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使人玩味不尽。这是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性的发现的乐趣。

随笔,或称笔记小品,原来大都用以客观地记录人物、事件或事物,感怀抒情之作很少。苏轼的随笔(后人辑有《东坡志林》、《仇池笔记》等书)却有许多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叙中,展现动人心魂的美,揭示某些人生哲理,使人们认识到发现这些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心灵的丰富性。明人王舜俞《苏长公小品》中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笔记录便是文”(见《书天庆观壁》眉批),说中了这类文体的艺术特点:信手点染,不刻意为文,努力在三笔两笔中写出一种情调或一片心情。这类美不胜收的笔记小品,黄州时期写了不少,除了《记承天寺夜游》,《书临皋亭》亦是其中极负盛名的一篇: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bèn,一起)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全篇不足五十字,在一种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下,领受大千世界无穷之美,达到主体的完全自适和充分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