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_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_在黄州住过一年之后,手头的积蓄即将告罄,以后靠什么生活,苏轼依然心中无底: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元丰四年二月开始,他亲自带领全家老少早出晚归,开荒垦地。站在坡垅上,苏轼周览全境,根据地势和土性,初步作了一个规划。苏轼听从农夫的指点,果然获得了丰收。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_

在黄州住过一年之后,手头的积蓄即将告罄,以后靠什么生活,苏轼依然心中无底:

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

读书做官是他生来所学到的唯一的谋生手段,如今“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答秦太虚》),真有些一筹莫展。他想:要是自己有一块土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该有多好!有一次,他偶然和马正卿说起这番心事,没想到他立即付诸行动,想方设法,四处奔走,终于从有关部门获得许可,批给苏轼一块废弃的营地,用于垦辟耕作。(www.guayunfan.com)这片营地位于郡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约有五十余亩,荆棘丛生,瓦砾遍地,极为贫瘠。但是如此窘迫的境遇下,苏轼别无选择,为了生活,即使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是值得尝试,值得努力的。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二月开始,他亲自带领全家老少早出晚归,开荒垦地。精劳力瘁之际,不免释耒而叹: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东坡八首》其一

经过连续多日的辛勤开垦,这片山间荒地终于稍有起色。站在坡垅上,苏轼周览全境,根据地势和土性,初步作了一个规划。他打算在低下潮湿的地方种上稻子,东部边地则种些枣树和栗树,江对岸的王文甫早已答应要送一批桑果树苗给他。竹子是他平生所偏爱的植物,自然也很想种上一片,但又担心生命力极为强盛的竹鞭在地底横冲直闯,影响其他作物的生长,所以一时还难以定夺。另外,将来有余力,还想在这里修几间房子,也得预先留出一块空地……正盘算着,忽见烧荒的僮仆兴冲冲地跑了过来,说是发现了一口暗井。苏轼一听大为高兴,只要有了水源,一切都好办!他们溯流探源,发现井水来自远处山岭上一道细细的山泉。翻过山岭,看到一口十亩见方的水塘,这便是井水的真正源头。连续数月的干旱,池塘水位降低,泉水也就枯竭了,昨夜一场大雨,水涨泉流,才又沿着故道叮叮咚咚地流到了这边的荒地。细细勘察一番之后,苏轼决定在这里筑水坝,修渠道,保证水流不竭。计划停当,他又兴致勃勃地设想开了:

种稻清明前,乐事我能数。

毛空暗春泽,针水闻好语。

(自注:蜀人以细雨为雨毛。稻初生时,农夫相语稻针出矣)

分秧及初夏,渐喜风叶举。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缕。

秋来霜穗重,颠倒相撑拄。

但闻畦垅间,蚱蜢如风雨。

(自注:蜀中稻熟时,蚱蜢群飞田间如小蝗状而不害稻。)

新春便入甑,玉粒照筐筥(jǔ,盛物之器)。

——《东坡八首》其四

清明之前播下稻种,毛毛细雨中,针尖般的新芽破壳而出,田间道左,笑语声喧,大家争相观看;初夏时节分秧插稻,碧绿的禾叶迎风飘举,月明之夜,颗颗露珠悬挂叶端,晶莹剔透;等到秋来霜降,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田垄间蚱蜢群飞,沙沙作响,有如微风细雨;来年新春,新米上灶,洁白如玉,香气诱人……想到这里,诗人几乎忍不住咽口水了,他接着说:

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行当知此味,口腹吾已许。

拓荒的劳作漫长而艰辛,幸亏有马正卿鼎力相助,潘丙、郭遘、古耕道也当仁不让。不过,等一切整治完毕,种稻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好先种麦子: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东坡八首》其五

播种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就长出一片绿油油的麦苗,苏轼十分高兴,以为丰收在望。不过,当地的农民告诉他,麦苗过于茂盛,反而不利收成,要想收成好,就得趁苗叶最盛的时候,将牛羊赶到地里来回践踏一番。

苏轼听从农夫的指点,果然获得了丰收。这一年,自产大麦二十余石。当时,家里的大米刚好已经吃完,市面上米价又极贵,于是每天捣麦做饭,“以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二红饭》),咀嚼起来,啧啧有声,吃饭时,小孩子们互相打趣,说是嚼虱子,惹得全家哄堂大笑。后来,苏轼又别出心裁,将大麦与小豆掺杂做饭,风味尤其独特,夫人笑着说:“这是新式的二红饭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