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结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在生产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其次,在社会再生产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的组成构造关系,突出体现为各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作为现代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诺思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结构,认为经济结构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制度,具体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3]Thakur (2008) 对经济结构的研究则是从运行角度出发,将经济结构概念界定为国民经济各领域之间的组成构造,具体包括生产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储蓄结构、贸易结构等。[4]
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经济学概念,又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动态复杂关系,既涉及人群之间乃至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反映了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划分具有不同角度: 按照生产关系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各类所有制结构。按照空间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按照产出构成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按照经济循环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生产结构、分配结构、贸易交换结构等。按照产出过程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技术结构、投入结构等。按照层次划分角度,经济结构可以体现为整体结构、部门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经济结构进一步细化,例如产业结构下的产业组织结构等。[5]
苏明指出,经济结构调整包含两重内涵,其一是“转型”,即消除经济运行中的各类扭曲性的结构矛盾,改善经济中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其二是“升级”,即围绕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实现经济结构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6]经济结构调整的意义重大,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具体途径包括: 一是改善需求结构,增加有效需求,提高需求层次; 二是改善供给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主导产业,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产业动力。但经济结构评价十分复杂,在实践中不能简单地套以一定的比例关系来衡量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而应将具体的经济结构问题纳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加以动态考察,考察标准主要是经济运行是否顺畅,经济效率是否有效提升,民众福利是否增加。
在雾霾治理中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方面,马骏、李治国 (2014) 提出,要实现PM2.5减排目标,到2030年,我国需实现三个结构的调整: 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要下降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占比需要上升32个百分点; 城市轨道交通占出行比例应该提高20个百分点,如果能实现上述结构调整目标,可以在2030年时将全国城市平均PM2.5降到30。结构调整影响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机理是: 产业结构变化 (降低第二产业比重) 会影响能源消费弹性、交通运输弹性、工业和建筑业产出,从而降低大气污染; 能源结构变化 (降低煤炭占比,提高清洁能源占比) 会影响单位能耗的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 交通运输结构变化会影响单位交通运输量的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7]
张燕、陈薇 (2014) 认为,低碳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有三个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控制污染。要同时实现上述目标,有四种方案可供选择: 一是中性方案,即认为增长、就业与控制污染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二是增长偏向型方案,即认为经济增长比就业与污染控制都重要; 三是就业偏向型方案,即认为就业比经济增长与污染控制都重要; 四是污染控制偏向型方案,即认为控制污染比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相对重要。根据四种方案的目标设计出相应经济结构调整模型。[8]国家能源局在《APEC低碳示范城镇项目中国发展报告》中提供了目前我国低碳发展的四种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一是迁移,案例是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搬迁,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是传统产业升级并发展新兴产业,案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吉林市的产业转型; 三是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案例是“中国煤都”山西大同市产业转型; 四是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案例是辽宁省鞍山市鞍钢节能降耗。[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