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地区村落及其建筑具有如下特征:
(1)因水而村
宁镇地区丘陵和河湖交织,北有长江,西有石臼湖、南湖,东邻滆湖、太湖,宁镇山脉在北,天目山在南,茅山居中。由于降雨丰富,一到雨季,江湖泛滥,因此村落必须处理好与水的关系。位于镇江东部的华山村原来就是长江入海口的高地,距离它不远的儒里,则是利用江滩东进后建圩而成;位于宁镇地区南部的九里和柳茹,原本属于浩瀚的沼泽,古称万顷洋,因此九里择址于水中的台地,柳茹则利用湖体作为泄水通道和对外交通,并凭之形成村落的两圈护村河;位于南京西南部的漆桥,利用水中的南北向小岛作为自己的基址,杨柳则把村落建在圩田的堤坝之上。
(2)聚族而居
自周秦汉魏以来,中原人民多聚族而居,因而北人南迁时也往往也是举村、举族南徙,如祖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在宁镇地区形成了许多聚宗族、乡里而居的侨民新聚落。它们以一姓或者一两个具有相关关系的大姓为主。其中:漆桥的孔氏于南宋年间从温州平阳到此;杨柳村的朱氏在明万历由句容迁入;九里是吴氏为了守护季子墓地而兴起为村;柳茹是贡氏家族为了隐匿岳飞遗孤而建;华山先民来源相对较杂,但也主要包含冷、杨两大姓,冷姓于宋代由山东淄博而来,杨姓则在唐代南迁;儒里的朱氏先人为了事亲,元代从山东迁入,而张氏则于明代从婺源前来。在这些姓氏中,除了漆桥的孔姓来源于南方越地、儒里的张姓来源于江西、杨柳的朱姓来源于本地以外,其余六姓均由北方迁入。为了提高家族凝聚力,宣扬教化,村中一般都建造雄伟的宗祠,常常位于村落的重要部位,面临主要街道,周围为民居环抱。
(3)吴头楚尾
宁镇地区的古村落虽然多为外来移民,但村落营建却能够适应当地多水的丘陵地貌。由于文化的交织,其民居的平面布局与内部结构与邻近的太湖地区相似,外墙做法与江淮地区的青砖墙类同,可谓界于吴楚之间。村落中祠堂并不住人,礼仪性最为重要,其格局与迁入居民的原籍模式接近。
传统民居兼有联排、独栋以及天井式。联排民居一般共用山墙,面阔两间,内部两层。底部四间,外侧为厨房和堂屋,里侧是厕所和卧室,楼上是卧房,设固定楼梯或者活梯上下。独栋式一般三开间,中间堂屋,两侧次房,堂屋后设固定楼梯上下,其平面布局与太湖流域相似。天井式民居稍大,一般前后三落两进,左右有包厢。一层的房屋,一般厅为通高,其余设阁楼储物。
建筑内部为木构,外包青砖,小瓦双坡顶。正贴一般抬梁式,跨四步。边贴穿斗式,梁枋的断面比较细小。外墙中,山墙勒脚垫石或者眠砌青砖,上部清水空斗墙到顶,或者在山尖部位抹白灰。山尖中部一侧,喜欢开精致的六角形气窗。前后檐墙也是清水砌筑,与山墙同。前檐口开小窗,后檐墙基本不开窗。檐口用挑砖做封檐,不设封火墙。墙面大面积清水,与太湖地区的白粉墙以及徽州地区的封火墙大异其趣。内墙用土坯或者板壁。由于村落周边湖沼众多,芦苇遍地,因此内墙也有使用芦苇墙的。其做法是将竖直的芦苇横向编好后,嵌于阁楼的梁架之间,有的还在两面抹泥。
宗祠建筑一般前后数进,常用隔墙将仪门的明间拔高,一方面强调其入口,另外也打破其多开间一字形,避免僭越。进入祭堂和寝殿之前,常用狭长的小空间来进行衬托。如九里的季札庙,进入祭堂之前要经过狭窄的前堂。而儒里的张家祠堂更加典型,进入祭堂之前,要经过一条17米长的通道。这种布局与江北大别山地区、江南宣芜盆地的民居形制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