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点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点

时间:2023-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创新上海是国内科技创新重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成果丰硕。过去,上海科技成果转让或作价投资,其定价只有评估一种方式。表1-11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在税收政策方面,“30条”也努力向科研人员“让利”。而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从历年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者年龄统计看,45岁以下青年人才均已占到60%以上。上海人才新政30条结构及政策要点如表1-12所示。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点_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7

(一)科技成果定价机制创新

上海是国内科技创新重镇,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创新成果丰硕。2016年,上海专利申请量为119937件,专利授权量为6423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56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5.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8.0件)的4.4倍。但是,创新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是我国也是上海的一个痼疾。解决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成果的定价机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上海科技成果转让或作价投资,其定价只有评估一种方式。由于科技成果的独特性,难以达到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评估定价难度大,且不一定得到市场认可,“有价无市”的现象时有发生。

人才新政30条改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一定价方式,强调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可以采取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多种方式确定价格。为免除高校、科研院所领导班子后顾之忧,“30条”明确,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价过程中,单位领导决策和实施过程合规,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未谋取非法利益的,不因后续价值变化追究决策责任。随着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必将促进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二)转化所得收益分配比例创新

促进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发明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从实际效果看,长期执行的20%的分配比例明显过低,成果转不转化对科研人员评职称、申请课题经费、晋升都没有帮助,经济上的收益也不多,这导致大多数科研人员对于成果转化没什么兴趣。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规定,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20条”提出“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30条”进一步提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其处置过程中直接费用后,其净收入的70%或者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收益分配事先有规定或者约定的,按照规定或者约定进行”,其中“或者以上”的提法,为实践中的突破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创新和突破,与党中央提出的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的指导思想是密切吻合的。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政策依据如表1-11所示。

表1-11 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

在税收政策方面,“30条”也努力向科研人员“让利”。配套税收政策一直有很高的关注度。“20条”提出,争取进一步完善股权奖励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办法,“30条”则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实施股权奖励递延纳税试点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给予个人的股权奖励,递延至取得股权分红或者转让股权时纳税。高校、科研院所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以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待取得分红或者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时,再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以现金形式给予个人奖励的,探索按照偶然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总之,新政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科研人员的经济收入,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帮助他们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此外,破解人才居住难,尤其是青年人才居住难的问题,也是上海人才新政策中的着重点之一。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来了还能留得住,宜居宜业的环境是关键。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重要的配套服务上,上海此次新政有新突破。尤其是保障房配建、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的大力创新,为缓解高房价背景下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探索新路。

青年科技人才的住房难问题尤为突出。2012年11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指出,从长远来看,上海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而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上海市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从历年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奖者年龄统计看,45岁以下青年人才均已占到60%以上。

“30条”中既有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专门条款,也对青年人才阶段性住房难题提出了破解之道。“20条”提出,规范和优化外环内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不低于5%的保障房主要作为面向社会的公共租赁住房使用。“30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并且,鼓励各区、产业园区和用人单位向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租房补贴、购房贷款贴息等形式的人才住房资助。

上海各部门正以此为指导,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建设公共租赁房的模式和办法,积极探索试点新的住房政策,千方百计解决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已经在科研院所密集的嘉定区建成占地56亩的1080套人才公寓,提供给参与联建的六所科研机构人才,以缓解人才(主要是青年科技人才)过渡性住房问题。此举会对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研究院所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形式还将得到延续和推广。

但是,上海的部分人才研究专家也表达了担忧,认为上海现行的人才政策覆盖面较窄,可能形成对中级人才的“挤压”。当前的人才政策没有回答出“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的发问。而且,当前的人才政策大部分仍然是政府制定标准和各类待遇、单位和个人申报、政府审批的模式。上海的各类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包括如当初马云那样学历一般、其貌不扬,但富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的创业人才,大多数无法达到政府设定的标准[11]

总体上看,上海人才新政30条比人才“20条”更好地表达了设计者的初心: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它是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在上海的具体体现,展示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勇气魄力和积极的探索实践精神。在上海的人才“20条”“30条”颁布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各自的“人才新政”[12],各有特色,各有突破创新之处,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了上海的前面。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上海人才新政30条结构及政策要点如表1-12所示。

表1-12 上海人才新政30条结构及政策要点

(续 表)

[1]作者简介:顾承卫,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人才政策、科技党建。

[2]数据来自新华网,2016年9月25日,http://sh.xinhuanet.com/2016-09-/25/c_135712521.htm.

[3]2016年,公安部将这12项便利政策推广到北京、福建、广东3个省市,2017年6月,又推广到10个省的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

[4] 数据来自求是网《请珍惜你的中国国籍,因为连比尔·盖茨都拿不到“中国绿卡”》,作者五当山,2017年2月26日,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7-02-/26/c_1120530630.htm.

[5]数据来自2017年9月18日“第一届上海市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论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领导发言。

[6]根据2017年3月1日教育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并经过整理。

[7] “双自”是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8]数据来自2017年9月18日“第一届上海市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论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领导发言。

[9]数据来自2017年9月18日“第一届上海市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论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领导发言。

[10]参见2017年1月天津发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11]根据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左学金研究员在2017年9月18日“第一届上海市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12]近年来出台的人才新政有:苏州的“人才40条”,合肥的“科学中心人才10条”,长沙的“人才新政22条”,成都的“人才新政12条”,杭州的“人才新政27条”,厦门的“人才新政45条”,济南的“人才新政30条”,西安的“23条人才新政”,宁波的“人才发展25条”,台州的“人才新政30条”,启东的“人才新政30条”,此外还有大量区级、县市级的“人才新政”出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