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性传统文化的积极介入

现代性传统文化的积极介入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文化“缺位”或“空场”的情况下,西方文化将会大举渗透、滥觞,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大行其道,最终将招致东方社会传统文化公认解释系统的崩溃,社会传统认同的轰然瓦解,彻底腐蚀掉东方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使传统文化断层,而且容易造成发展的迷失。
现代性传统文化的积极介入_东方社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中、印、俄发展模式比较

东方社会“传统文化”必须直视自身的三大不足:①“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缺陷,传统文化资源尚不能成为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孕生于长达几千年的自然经济时代,是小农经济生产活动和宗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小农意识、封闭意识、血缘意识等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深深的裂痕,制造出对社会现代化的内在限制和束缚,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叙事已经不合时宜,甚至为现代化所不容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强大。②东方社会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关心现实生活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印度是保持自身传统习俗最多的国家,但是,这一传统习俗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生存消费和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维度。脱离、不关心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没有内在延续性,不是积极的传统文化,注定是要消亡的。在全球化外力推动下,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在这种驱动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考察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保存的延续与流传的一般层面,而是应当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建构,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获得新生。③传统文化介入现代化具有滞后性。东方传统文化对发展的介入更多体现在思想中,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介入发展问题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乏力性。在传统文化“缺位”或“空场”的情况下,西方文化将会大举渗透、滥觞,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大行其道,最终将招致东方社会传统文化公认解释系统的崩溃,社会传统认同的轰然瓦解,彻底腐蚀掉东方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使传统文化断层,而且容易造成发展的迷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推出的《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发布称,“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转型,居民对心理和精神生活的不满意度首次超过了对物质经济生活的不满意度。……这一变化表明,民生需求呼吁社会向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心理健康等方向发展”[59],中国社会发展更需要传统文化资源的强势注入。

传统文化介入现代化需要当代重构,传统文化当代性重构、新生的支点在于:一方面,传统文化亲近现代化。不经过现代化的彻底改造,不管如何好评东方传统文化,都抹不掉其身上的自然经济特征,融入现代化、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东方社会传统文化当代新生的唯一出路,东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是以保持和发扬东方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东方社会必须充分挖掘、提炼传统文化资源,褪去身上静置的自然经济的时代印记,充分吸收时代精神,密切关注现代化这一主题,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有益价值理念赋之以时代内涵和形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下现代化之“场”;另一方面,现代化亲近传统文化。东方社会所尊崇的公平、公正、秩序、和谐,已经成为民族的“集体人格”和深厚的“国民性”,脱离了传统文化,经济发展就没有了社会文化支持,迟早是要出问题的,因此,发展必须克服远离传统文化的唯经济向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传统文化的审视、调整,现代化的传统理念介入到发展模式之中,使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内容成为经济增长的有益构成。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化很好的实现融合,才能转化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软实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