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湾瓦,甲天下”

“石湾瓦,甲天下”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佛山市有“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之称,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107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19]清代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20]
“石湾瓦,甲天下”_佛山企业家文化研究

佛山市有“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之称,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佛山地区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湾先民们便在石湾东面的大帽岗一带,采集陶泥、岗沙制作陶器。汉代以后制陶日渐兴盛,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14]。宋代,石湾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陶瓷基地之一[15]。关于石湾窑的生产源流,在时间上说,有认为石湾窑的生产始于晋代、宋代、明代之异;在地域上说,有迁自阳江县、东莞县和源自佛山石湾本地之不同。从对阳江县石湾村、佛山石湾镇和佛山地区一些古窑址的调查发掘中可知,佛山石湾地区的窑业生产在唐代已初具规模,阳江和佛山的窑业在宋代更为发展,但两地产品的材料质地、制作手段和艺术风格都迥然不同。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天。千百年来,薪火不息,世代相传,自成体系。其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

石湾窑仿中有创,创中有新,尤其是明清后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之大成,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苑中一朵奇葩。汉代以后,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魂瓶、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酱黄釉为主。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1957年和1962年广东省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下发现唐宋窑址。南宋元年,中原各地名窑工匠为避战祸纷纷南迁,佛山是中原移民聚居地,南迁的窑工把先进的陶瓷技术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经济和特有技艺发生融合互补,对提高石湾制陶技术水平起了相当大作用。这样大量名窑制品和先进的烧造技术、经验被窑工传来石湾,为石湾窑以“善仿善创”“无窑不仿,无仿不精”之名立于中国陶瓷之林立下不可磨灭之功。从大帽岗和奇石唐宋窑址的考古资料看,宋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器型就有敞口、敛口、卷口的,又有深腹浅腹、凸唇折唇高低圈足之分,釉色也比唐代多。由此可见,唐代石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16]

明清时期,石湾制陶业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分工更细密,专业化程度更高。在乾隆年间,石湾陶业分为海口大盆行、大盘行、横耳行、花盆行、白釉行等23行,成为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手工业陶瓷、丧葬陶器以及美术陶瓷五大类,品种繁多,约有千种以上。[17]嘉庆年间,石湾人口“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18]。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107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19]清代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述:“石湾之陶遍二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