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

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背后,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国家力量。由国家制定相应方针和政策,各级政府采取的组织措施来维护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其中,中央和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会演就是当时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救活了无数濒危的艺术品种。这一系列的举措,渐渐将民间音乐保护工作纳入了自觉保存的轨道,使原本自生自灭的少数民族艺术在国家的关照下得到有意维护,使其艺术生命在有序中得以延续。
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_华灯下的田野: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研究

三、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

现代传媒尚未替代舞台艺术的那一时期,由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的会演,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颇具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珠联政府行为与民间参与的艺术会演,曾经是一个历史阶段中唯一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社会性艺术活动,它对民间文化的推广普及、加工提升、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已然成为抢救、整理濒于失传或散佚民间的优秀艺术遗产的一项措施。

阅读那些留下来的已经成为珍贵历史资料的一份份节目单,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浮现出来:

欢乐的日子(达斡尔族舞蹈)

云青马(内蒙古新民歌)

牧马英雄(蒙古族好来宝)

第一次出猎(鄂伦春族舞蹈)

在祖国的花园里(门巴族民歌)

雪山升起红太阳(日喀则民歌)

工布青年舞(西藏民间歌舞)

洁白无瑕的哈达(藏族堆谢)

如意吉祥(昌都锅庄)

织氆氇(藏族表演唱)

丰收宴席曲(回族歌舞)

一只铁桶的来历(达斡尔乌钦)

八哥洗澡(土家族打溜子)

在田间(湘西土家族摆手舞)

辽河田野好地方(朝鲜族伽倻琴弹唱)

忆苦思甜(羌笛独奏)

阿苏巴底(彝族说唱)

丰收乐(凉山鼓舞)

毛主席是红太阳(树叶独奏)

美丽的家乡(京族独弦琴独奏)

造林(洪州琵琶歌)

盘歌(彝族舞蹈)

向阳花开朵朵红(僮族二声部民歌)

深藏于民间的各艺术品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汇涌到北京的大舞台上,“取竹坎之,能生音律;凿鼓击之,能生震响”,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善于把身边事物赋予艺术生命,去丰富美的生活、美的世界,创造美的心灵空间。而这一切的美尽展现于以前对此全然不知的观众面前,供世人分享。

今天,伴随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来保存传统音乐的原貌。现代的电视传媒如同当年的舞台会演,摄影棚中的展播已然成为传统会演的变体,广播、电视、互联网“以更加强有力的覆盖面担当起挖掘艺术品种、展演艺术形式、推广宣传和主流导向的使命”[16]。如何利用历史中有过的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扩大传统文化的活动空间,是今人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伴随现代传媒更多地介入到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乐种之中,将其引入当代媒体,是否就此破坏了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论争也日渐激烈。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虽有以点带面之嫌,但正是以其正面的影响回答当前社会各界的忧虑。当年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文艺会演,扩宽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即便是最杰出的音乐家、音乐学者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自己的国土上聚集着如此多样的音乐品种,艺术界的领导者们也从未料到他们的创意竟然唤出了如此多的民间艺人参与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事件中”[17]。同理,现代化的今天,大众传媒引领着公众的文化兴奋点,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今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自己的国土上究竟还有哪些全然不知的艺术品种,从而促使国人思考如何保护、如何传承它们这些关乎民族文化命运的难解之题。可以说,当年的文艺会演,如今的现代传媒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所起到的实质作用是等同的。

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声背后,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国家力量。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家对传统音乐的大力倡导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对于抢救日渐衰落的古老乐种,挖掘民间珍宝,具有巨大作用。在国家力量的维护下,中国传统音乐自流的保存方式转变为自觉的保护方式。由国家制定相应方针和政策,各级政府采取的组织措施来维护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命。其中,中央和地方举办各种形式的会演就是当时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救活了无数濒危的艺术品种。培养和建设了少数民族的文艺队伍,使一些历史上从来没有专业文艺人才的民族有了本民族的第一代文艺工作者。与此同时,国家对业余文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种传承渠道给予支持和重视,省、市、县级的文化馆、文化站作为文化中介,将百姓与业余文艺团体或音乐社团组织紧紧联系起来。这一系列的举措,渐渐将民间音乐保护工作纳入了自觉保存的轨道,使原本自生自灭的少数民族艺术在国家的关照下得到有意维护,使其艺术生命在有序中得以延续。

今天,我们回顾这一历史事件,不禁感叹于当年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作为,惊叹于当年国家政府运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进行的轰轰烈烈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但不幸的是,初具规模的民间保护运动却在“十年文革”的浩劫中,如同襁褓里的婴儿被扼杀于摇篮之中。这是历史的遗憾。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从历史中产生出来,也必然成为新的历史,当年的拯救运动毕竟为后人做了良好的开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们愿意回首往事,也正是希望以后的路能走得更好,希望对未来的历史文化运动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希望对后人能有个交代。

【注释】

[1]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同上,第72页。

[3]同上,第132页。

[4]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

[5]同上,第479页。

[6]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7]同上,第557页。

[8]《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2135页。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第686页。

[10]同上。

[11]胡松华:《喜听各族人民的革命歌声》,《人民音乐》1964年第12期,第11页。

[12]同上。

[13]同上。

[1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第99页。

[15]《人民日报》1964年12月27日,第1版。

[16]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未刊稿。

[17]张振涛.民间文艺汇演的历史反思,此文未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