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

时间:2022-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的居行方式决定和影响了契丹的交通文化和交通制度的特点。由于辽代诸帝在例行“四时捺钵”理政的同时,又有登山、祭水、射猎的游猎传统,造就了一代草原帝国与北宋王朝之间特殊的交通关系。现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将辽帝“四时捺钵”的地望、走向,以及从辽上京到四时捺钵的各条重要交通路线,结合笔者历年部分实地考察和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再扼要分述如下。
辽代四时捺钵的地址和行营交通路线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辽代契丹族地处大漠草原之间,“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1]。他们“以驰骋为容仪,以弋猎为耕钓。栉风沐雨,不以为劳;露宿草行,不以为苦”[2]。这是契丹人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契丹的居行方式决定和影响了契丹的交通文化和交通制度的特点。契丹建国后在本土仍是过着以畜牧射猎为主的游牧生活,因此辽帝的“四时捺钵”正是契丹这种传统生活习俗的反映。“捺钵”乃契丹语,其意为“行在”“行营”“行宫”“住坐处”“衙帐”,即辽帝出猎时居住的帐幕。“行宫”之制并不始于辽代,但把“行宫”作为理政的中心,与“北面官”一样,则是契丹族的创制。由于辽代诸帝在例行“四时捺钵”理政的同时,又有登山、祭水、射猎的游猎传统,造就了一代草原帝国与北宋王朝之间特殊的交通关系。关于辽帝“四时捺钵”之地,《辽史·营卫志》和《辽史·本纪》以及宋使记录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营卫志》所谓“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分镇边圉,谓之部族”[3]。在宋使行程录中所见,则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苏颂《契丹帐》)。关于辽代的“行营”制度,傅乐焕先生等对辽代四时捺钵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4]。现在前贤研究基础上,将辽帝“四时捺钵”的地望、走向,以及从辽上京到四时捺钵的各条重要交通路线,结合笔者历年部分实地考察和已发表的考古资料再扼要分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