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

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

时间:2023-03-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为晋唐以后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交通制度、骑射马具和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启于 “三代”以前、奠基于秦汉时期的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交通,同整个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人文交通历史一样,在东亚社会文化史上是具有标志性历史进程意义的文化载体。交通文化的多元社会功能古今一理。
汉代东北亚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在辽海的史迹发现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两汉时代除了重视交通制度和四夷边郡的交通地理开辟外,也十分重视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完善。《后汉书·西域传》所记在边域“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旧日”的交通之盛,亦通行于辽海边郡。正如宋杨侃《两汉博议》所称,秦汉之时,“军书交驰而辐辏,羽檄重迹而押至”。至少反映了服务于军政“羽檄重迹”的秦汉交通之重,可以从现代考古发现中窥其大略。在辽东边郡,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辽东古“襄平”(今辽阳)出土的可能为辽东郡贵族的一座战国木椁墓中,已见有了木车模型。模型虽然只相当于真车的六分之一,但按其轮距推算则与秦制相当。尤其车前木衡上有5个等距铜环和4个车轭等构件,其遗构和乘驾方式,已经同完整的陕西秦兵马俑古墓出土的铜车马等秦汉早期车制,以及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墓”的双轮、独辕西汉“双轭式”或四乘的早期车马驾乘方式相同,为秦汉时辽东地区继承了战国燕秦旧制的辽东交通工具的圭皋标志。而辽东郡襄平城南出现的石铺甬路的作用,与考古发现陕西富县秦“直道”的建筑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多的秦汉、魏晋之际辽海地区交通、驿道方面的实物和史迹发现,则首推辽西右北平郡之凌源“安杖子古城”“黑城子古城”和辽西郡“台集屯古城”等地发现的大量封泥。参之玄菟郡之新宾“二道河子”古城、沈阳上伯官屯和青桩地古城等的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山东博物馆藏汉代“玄菟太守”铜虎符等印证,以及为世人瞩目的辽阳、旅顺、大连等地汉魏古墓群中发现的大量“车骑出行”的真切壁画[144],其车骑装束、乘驾形式和车舆种类,如有盖车、征车,以及大量车軎、车辖等实物发现,车制已宛如中原郡国交通之制无异。

上述凸显了秦汉时期辽海汉郡中交通制度和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的完备,其已趋同中原汉郡的发展情况。它为晋唐以后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交通制度、骑射马具和交通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详见下章)。开启于 “三代”以前、奠基于秦汉时期的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古代交通,同整个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人文交通历史一样,在东亚社会文化史上是具有标志性历史进程意义的文化载体。正如有的专家指出,它体现了“交通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中的普遍意义:“交通系统和制度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交通的布局、密度及其通行效率,决定了文化圈的范围和规模,甚至交通的速度也对社会生产和生活节奏有重要的影响。”[145]以中国东北为中心,汉和先秦东北亚古代交通地理、交通工具、交通制度和交通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它对这一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的东亚大陆的历史进程的推动和影响,不仅体现在国家和部族间的政治交往和交通往来,也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传播,后者有时更超过前者。正如《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劭”条记载,汉与鲜卑“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146]。交通文化的多元社会功能古今一理。

【注释】

[1]《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九《河北道》,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1987年版,第421页。

[2]《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16页。

[3]《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0页。

[4]《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3769页。

[5]转引自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30页。

[6]《水经注》卷十二“圣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页。

[7]《晋书》卷一百零六《石季龙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767页。

[8]《昌平山水记》卷下,北京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

[9]转引自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文史》第二十三辑,第131页。

[10]《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2053页。

[11]《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晋纪十七》,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999页。

[12]《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高句骊”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15页。

[13]《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辽队”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14]《辽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7页。

[15]《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16]《新唐书》卷四十三《地理志》引《道里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第1147页。

[17]《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九》,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17页。

[18]《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19页。

[19]《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晋记十七》,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990页。

[20]《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18页。

[21]《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337—1338页。

[22]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37页。

[23]《汉书》卷六《武帝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202页。

[24]《水经注》卷十四“小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2页。

[25]《水经注》卷十四“大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8页。

[26]《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九》,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15页。

[27]《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晋纪十七》“成帝咸和八年”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990页。

[28]《水经注》卷十四“大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8—489页。

[29]《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30]《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武次”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31]《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武次”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32]《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 第2986—2987页。

[33]《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玄菟郡西盖马”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34]《通典》卷一百八十六《边防二·东夷下·高句丽》,中华书局标点本,1988年版,第5015页。

[35]引自《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3页。

[36]《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37]《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9—484页。

[38]《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5页。

[39]《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40]《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赵苞”条并注,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693页。

[41]《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42]《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2—483页。

[43]《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徒河”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44]稻叶岩吉:《满洲历史地理》第二篇“汉代的满洲”,东京丸善株式会社昭和十五年(1940)版,第138页。日文原文为:“此縣の位置はまた詳かたァぉ。”

[45]《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武帝太康二年”条胡三省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577页。

[46]《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交黎”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47]《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晋纪十七》“咸康二年”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3005页。

[48]《汉书》卷二十八《地理治》“狐苏”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49]稻叶岩吉:《满洲历史地理》第二篇“汉代的满洲”,东京丸善株式会社昭和十五年(1940)版,第145页。

[50]《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临渝”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5页。

[51]《水经注》卷十四“白狼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52]《水经注》卷十四“大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53]《辽史》卷三十九《地理志》“松山县”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485页。

[54]《汉书》卷六《武帝本纪》文颖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92页。

[55]《水经注》卷第十四“灅水”条, 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6—477页。

[56]《水经注》卷第十四“白狼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页。

[57]《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俊靡”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4页。

[58]《水经注》卷十四“灅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页。

[59]《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薋”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4页。

[60]《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字”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4页。

[61]《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白狼”条颜师古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4页。

[62]《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濊”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17页。

[63]详王绵厚、李健才:《东北古代交通》第三章,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

[64]《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4115页。

[65]《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九》,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16页。

[66]关于辽南古道,笔者自1980年至2013年的30余年间,多次对其经由古城址等确认调查如上。

[67]《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注引《魏略》载渊表,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第256页。

[68]《资治通鉴》卷七十四《魏纪六》,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335页。

[69]《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九》,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15页。

[70]《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居就”条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71]《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盖马”条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72]《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85页。

[73]详[韩]李亨求:《汉城凤那土城(百济王城)之实测调查研究》,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报告,1997年。

[74]《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265页。

[75]《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4115页。

[76]《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810—2812页。

[77]《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841页。

[78]《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762页。

[79]白旗堡汉城出土的“云纹瓦当”已见前“玄菟郡”条下。

[80]《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望平”条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81]《水经注》卷十四“大辽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8页。

[82]《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30页。

[83]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另见《辽宁文化通史》(秦汉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页。

[84]《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第九》“慕容皝”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17页。

[85]王绵厚:《大凌河水系历史地理考辨——兼与张博泉同志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第200—203页。关于“土城子”和商周青铜器埋藏的性质见另文。

[86]《辽宁建昌大杖子战国墓地》,《中国文物报》2012年4月15日 “十大考古新发现”。

[87]《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页。

[88]《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42页。

[89]《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页。

[90]《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42页。

[91]《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42页。

[92]《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97页。

[93]《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

[94]《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王国维校本,引自《王国维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1页。

[95]《北游录·纪邮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3页。

[96]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97]《晋书》卷一百零九《载记第九》“慕容皝”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821页。

[98]引自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谏伐辽东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8页。

[99]《魏书》卷一百“库莫奚”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第2223页。

[101]《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817页。

[102]柳承国:《韩国儒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1页。

[103]《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6页。

[104]朴真爽:《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105]《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乐浪郡”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7页。

[106]《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韩”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851页。

[107]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08]《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含资”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7页。

[109]详[朝鲜]李丙焘:《真番郡考》,周一良译本,《禹贡》(半月刊),1934年12月1日第二卷第七期,第28页;1935年1月16日第二卷第十期,第31页。

[110][日]朝鲜总督府昭和五年度《古迹调查报告》第一册附录《乐浪带方郡朝鲜时代纪年铭砖集录》。

[111](朝鲜)李丙焘:《真番郡考》,周一良译本,《禹贡》(半月刊)1935年1月16日第二卷第十期,第37—38页。

[112]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113][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二十“婴阳王十四年”(60)条,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114]《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引《魏略》,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851页。

[115][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三十五《杂志第四·地理二·新罗》引贾耽《古今郡国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116][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卷一《新罗本纪第一》“南解次次雄”条,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17]《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846页。

[118]《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762页。

[119]白鸟库吉、箭内亘:《满洲历史地理》第一篇“汉代の朝鲜·临屯郡”,东京丸善株式会社昭和十五年(1940)版,第12—16页。

[120]白鸟库吉、箭内亘:《满洲历史地理》第一篇“汉代の朝鲜·玄菟郡”,东京丸善株式会社昭和十五年(1940)版,第16—26 页。

[121]王绵厚:《高句丽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第251页。

[122]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本,1998年重印本,第5页。

[123]同上书, 第23—25页。

[124]《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逢萌”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759页。

[125]《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管宁”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54页。

[126]《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王烈”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第2696—2697页。

[127]《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王烈”条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356页。

[128]《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136页。

[129]《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138页。

[130]《资治通鉴》卷九十五《晋纪十七》“晋咸和九年”条,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版,第2996—2997页。

[131]金毓黻:《东北通史》卷二,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1年重印本,第109页。

[132]《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6页。

[133]《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94页。

[134]《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989页。

[135]《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1627页。

[136]《朝鲜总督府古迹调查特别报告》第二册,大正八年(1919)六月。

[137]《辽宁史迹资料》(内刊本),1962年版,第53页。

[138]《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注文,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1140页。

[139]《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4页。

[140]《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第2328页。

[141]《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1日第7版。

[142]《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版,第2580页。

[143]《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并注文,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第60页。

[144]本书前彩页有“辽阳棒台子汉墓车骑出行壁画”,可参见。

[145]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146]《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应劭”条,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第16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