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谷物生产变动特征分析

谷物生产变动特征分析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稻米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大米市场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有重要影响。小麦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小麦产区的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截至2004年,小麦与稻谷的生产变动情况基本相同,此后,小麦产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图17-3 1980~2012年中国稻谷生产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3.玉米2012年,玉米已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粮食品种。
谷物生产变动特征分析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1.水稻

大米是人类粮食消费的一个重要品种,伴随全球人口增长和一些非传统大米消费地区的需求增加,全球大米需求呈稳定增长态势,世界大米贸易不断扩大,日渐突破了传统“窄”市场。大米是中国的主要口粮之一,目前中国大米消费的大头仍是口粮,只有一部分被用于制作工业产品和传统风味食品。可见,大米对于稳定中国粮食市场和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安全,有着其他粮食品种无法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

中国是稻米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大米市场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有重要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稻谷产量为4865万吨,此后,政府高度重视稻谷的生产,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力提高稻谷生产能力。1970年稻谷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1997年突破2亿吨大关。

1997年以后,受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稻谷生产进入了波动状态。1998至2003年稻谷产量连续6年滑坡,2003年稻谷产量仅为1.6亿吨,下降至1982年以来22年间的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水稻播种面积为2650.8万公顷,比1997年下降525.5万公顷,减幅达到16.5%。

2004年以后,受国家大幅度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以及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继续实施的影响,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持续增加。从2003年起,稻谷产量连续增长,2012年达到2.04亿吨。

从历年情况来看,稻谷产量的稳步增加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如2008年稻谷播种面积增加1.1%,而单产提高了2%。这表明技术进步和政策性因素对稻谷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2.小麦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战略性粮食储备品种,也是我国口粮的重要品种之一。小麦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小麦产区的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1.8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20.53%。

小麦在中国分布广泛,北从黑龙江,南到广东,西起天山脚下,东至沿海各地及台湾省,都有小麦种植。

截至2004年,小麦与稻谷的生产变动情况基本相同,此后,小麦产量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从2005年开始,小麦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并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2427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264万公顷,增幅为12.2%。小麦的产量在2012年达到1.21亿吨,比2004年增加2907万吨,增幅为31.62%。

图17-3 1980~2012年中国稻谷生产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玉米

2012年,玉米已成为中国产量最高的粮食品种。1991年玉米产量与小麦产量的地位首次转换,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长期以来玉米是中国口粮消费的一个粗粮品种,也是最重要的饲料粮之一。除用于食用和饲料加工外,玉米还广泛应用于淀粉、酒类加工等领域。

在国际油价高涨的背景下,玉米日益成为生物能源(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之一,这使粮食市场与能源市场实现融合,玉米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中国部分地区(黑龙江、吉林、安徽、山东、江苏和河北)建设了一定规模的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示范项目,中国发展的主要是玉米乙醇,但是由于燃料乙醇生产成本较高,价格偏低,必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才能够保本或盈利,且受单产和播种面积的限制,未来中国玉米生产可能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国产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中国并不现实。

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燃料乙醇应该走多元化道路,而不是单一的利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原料(黄诗铿,2005)。在这种观点日趋得到认同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2007年9月发布的《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备案玉米深加工项目,而且要对在建、拟建项目全面清理,对已备案尚未建的项目全面叫停。

图17-4 1980~2012年中国小麦生产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在玉米的进出口方面,政府对于粮食产品的态度已经从出口退税到取消退税、出口征税再到出口配额方面转变,这一系列举动表明了国内市场对玉米需求增加。再回顾玉米出口的整个过程,有允许出口、刺激出口、停止出口、恢复出口、鼓励出口、限制出口等各种贸易政策措施的转换,而且这些政策的转换都与中国粮食安全、库存总量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有很大的关联性。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例较低,因此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不会打压主产区的市场价格,也不会伤害种粮农民利益;而且由于玉米资源在地区分布上不均衡,南方沿海地区相对薄弱,而养殖业发达,玉米需求量大,因而适量进口一些价格较低的饲料玉米,对稳定销区饲料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有好处。

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四次浪潮。第一次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峰值在1956年,达到1766万公顷;第二次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贯穿了整个90年代;第四次从2000年之后开始至今,面积处于上升趋势。中国杂交玉米的播种面积从1993年的1744万公顷扩大到2000年的2073万公顷,普及率也在不断上升。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1291.52万公顷上升到2012年的3503万公顷。

图17-5 1980~2012年中国玉米生产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玉米单产长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上升趋势不断加快,1997年至200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出现了恢复性上升趋势,玉米单产从1949年的每公顷962公斤已经上升到2012年每公顷5869公斤,增加5.1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在中国玉米产量的增加中,面积和单产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整体上来看,单产上升的贡献大于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

4.其他谷物

在谷物中,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外,还有高粱、谷子、燕麦、荞麦等。中国其他谷物的播种面积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从1982年的2547万公顷下降到2010年的1473公顷,下降了42.2%;产量在波动中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82年产量达到5485万吨,到2010年下降到4321万吨,下降了21.2%。与面积和产量相比,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单产呈现出在波动中逐渐上升的趋势,1982年为2153公斤/公顷,2010年增加到2933公斤/公顷,增长36.3%(图17-6)。影响粮食产量的直接因素分别为播种面积和单产,其他谷物作物的单产上升,并没有抵消播种面积的持续下降,因此总体出现了产量逐渐下降的情况。

图17-6 1980~2010年中国其他谷物作物生产变动情况

注:其他谷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陈永福(2004)的公式计算得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